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官亭盆地史前群发性自然灾害对齐家文化时期大型聚落喇家遗址毁灭的影响是近20年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研究焦点多集中在自然灾害对单一遗址的影响,该盆地内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该时段人地关系演化的过程与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依据官亭盆地内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点的位置、海拔和面积,探讨盆地内该时段聚落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仰韶文化晚期(5500~5000cal a BP),盆地内黄河三级阶地上出现4处遗址,聚落分布范围较小;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5300~3600cal a BP),遗址数量、聚落规模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聚落分布整体向靠近黄河的海拔较低的区域移动;辛店文化时期(3400~2700cal a BP),遗址数量和聚落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聚落范围收缩,聚落分布发生空间分异,一部分向高海拔移动,另一部分则处于低海拔位置.结合研究区周边的全新世气候记录、考古及古洪水资料,显示官亭盆地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与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演变和分布范围密切相关,而大区域文化格局的演变又受到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新石器-青铜时代官亭盆地聚落海拔高程的空间分布则主要受到生业模式变化的影响,尚无证据显示其与古洪水事件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史前灾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史前多重灾难毁灭齐家文化聚落和人群的骇人事件,成为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也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但是,围绕喇家遗址史前灾难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学术争议.究其原因,关键是对于遗址区域地表过程、沉积物性质和来源、地层序列和层位关系认知不够.文章对喇家遗址所在的黄河第二级阶地和整个官亭盆地,进行地貌学、土壤学、沉积学和地层学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采样,进行沉积学测试分析和年代测定,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发现其基本层序与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相同,从下向上仍然是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_(1-1))-全新世早期黄土质过渡层(Lt)-全新世中期黑垆土(S_0)-全新世晚期黄土(L_0)-现代土壤(MS).其中,在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废墟东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层(S_0)被两组红色黏土质泥流沉积层(RC_1/RC_2)穿插,分裂成为3个亚层,即古土壤层上段(S_(0上))、中段(S_(0中))和下段(S_(0下)).通过地层对比与OSL测年和~(14)C测年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中全新世晚期,即3850~3600a BP,受到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强对流天气影响,官亭盆地北部晚第三系红层丘陵沟壑地区,频繁发生高强度暴雨山洪和泥流灾害.它们沿着沟道流经古洪积扇前沿和黄河第二级阶地进入黄河河道.其中有两期多次大规模的山洪泥流过程,溢出沟槽扩散到黄河第二级阶地表面喇家遗址区域.其间还有两场多次大地震及其相关地质灾害与之相伴生,形成群发性巨大灾难事件,共同摧毁了喇家遗址的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文章建立了喇家遗址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沉积物与土壤地层序列,分析论证了史前灾难的成因,对于深入探索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环境变化与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影响问题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历史过程和可能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活动历史历来是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近年来相关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提供了梳理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和定居的过程与驱动机制的可能.本文通过整理和总结在青藏高原已开展的考古工作,提出史前人类主要通过河湟谷地扩散到青藏高原东北部再进一步扩散到整个青藏高原,其扩散过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末次冰消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5~1.16万年)、全新世早中期的中石器时代(距今11600~6000年)、全新世中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6000~4000年)和全新世晚期的青铜时代(距今4000~2300年),而曾报道的青藏高原末次盛冰期及其以前的旧石器遗址的年代需要重新厘定.末次冰消期的人类扩散主要与盛冰期之后的气候转暖转湿事件和细石器文化的盛行有关,全新世早中期的扩散则受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的驱动和黄土高原粟作农业发展的压迫,这两个时段高原上的史前人类均以季节性的狩猎采集为主;黄土高原粟作农业的传播推动史前人类于距今6000~4000年进入青藏高原东北和东南部的低海拔河谷地带并定居,从事以粟作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而麦作农业的传入推动史前人类距今3600年前开始常年定居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4.
黄河上游史前大洪水与积石峡史前巨型滑坡堰塞湖、及其与中原地区"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关系问题,受到中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黄河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形式问题,成为地学家必须准确回答的前沿性的科学问题.最近七年来,我们在黄河上游循化盆地、积石峡和官亭盆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古滑坡堆积体和堰塞湖厚达37m沉积物的野外宏观特征观测,沉积物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沉积物成因综合分析论证,以及光释光(OSL)技术断代,结果表明积石峡中段狐跳峡巨型滑坡堰塞事件发生在全新世中期(8.25±0.39)ka.巨大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黄河形成了堰塞湖,它并没有发生突然地垮坝溃决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了2600多年.滑坡堰塞坝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堰塞湖逐渐变浅消亡,期间有反复地收缩和扩张变化,最终在全新世中期(5.65±0.21)ka消失,黄河逐渐贯通.也就是说,积石峡古堰塞湖消亡的年代要早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毁灭废弃的年代约1800年.在积石峡堰塞坝体下游的调查,没有发现所谓"堰塞湖溃决大洪水"的沉积物.这说明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演变及其消亡过程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毁灭废弃没有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史前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正确认识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发展演变,准确回答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对于黄河上游"堰塞湖溃决大洪水与大禹治水和夏王朝"关系问题的疑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土高原西部万象洞石笋WXB07-4顶部22mm样品的平均误差仅约20a年的230Th绝对定年数据和平均时间分辨率为8a的氧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亚洲季风边缘区中晚全新世过渡期亚洲夏季风变迁的时间序列.结果发现,从6420到4920a BP期间,亚洲夏季风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并以6420~6170a BP之间的季风强盛期和较高降水量、6170~5700a BP期间的夏季风平稳波动和在5700~4920a BP期间夏季风出现极端减弱期为主要特征.特别是以5430a BP为突变年代出现在5700~4920a BP期间的亚洲夏季风特征极端减弱事件(5400a或5.4ka事件),经历了约290a的减弱阶段和约350a的增强阶段,在定年误差范围之内与亚洲季风区其他地区洞穴石笋记录具有等时性.通过与过去7000a考古资料的对比发现,中国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早期的衰落发生在夏季风降水由多到少的变化期;5400a BP极端夏季风减弱事件发生造成的降水大幅度减少可能与5500a BP左右黄河流域渭河河谷关中地区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河南西部仰韶中期文化和下游大汶口早期文化、辽河河谷西部红山中期文化的衰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5400a BP事件后期(5430~4920a BP)与亚洲夏季风相联系的降水小幅度逐渐增加和随后的剧烈减少可能也与仰韶晚期文化和红山晚期文化的共同繁荣和消失、渭河关中盆地以杨官寨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和上游地区大地湾四期仰韶晚期文化的消失、大汶口中期文化的开始与晚期文化的形成以及龙山文化的兴起、长江中下游崛起的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相联系.通过与高原石笋降水记录对比发现,高海拔地区夏季风降水在5400a BP事件后期的增加比在低海拔地区显著并具有更大幅度的波动,可能与5300a BP左右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河谷地带的兴起及其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6.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分布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距今4300—3900年,为陶寺文化的命名地.陶寺遗址被认为是先秦史籍中最早出现"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金沙江涛源盆地东缘断裂活动性的调查和探测,在该盆地内发现许多有地震地质意义的构造现象。分析显示:涛源盆地东缘的金沙江河谷断裂是由一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铲式正断层组成,以粘滑为主,距今大约4.5万年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6 mm/a;盆地内的NW—NWW向断层是一组与金沙江河谷断裂共轭活动的正断层,距今2.2~4.4万年发生过一次7级左右的地震位错事件;程海—宾川断裂中段的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宜取7.5级。  相似文献   

8.
皖西霍山戴家院西周-春秋晚期遗址发掘调查中,发现了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裂缝,其中充填有粉细砂,初定为地震液化遗迹.从变形物质的定向微观分析中发现了大量显微级地震遗迹标志,如负荷构造,流动构造,截断面,有机质悬浮,等等.这些发现和认识从微观角度验证了遗址所在地区西周-春秋晚期曾发生两次地震事件.上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对我国东部地区史前地震事件的识别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喇家遗址史前灾害与黄河大洪水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古史传说中普遍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记载,其对古代人类社会演化的影响是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史前大洪水和大禹治水的传说由来已久,被认为与夏朝的建立有紧密关联,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支持.针对此问题,有学者提出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大地震导致其上游积石峡形成堰塞湖,其溃决导致黄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为中国古史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新颖观点.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地震喷砂裹挟的骨骼测年,对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遗迹和考古遗存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积石峡堰塞湖沉积测年工作的对比,认为多学科的证据并不支持上述观点,喇家遗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不早于公元前1 8 0 0年,而积石峡堰塞湖在公元前3 6 0 0年已经消亡.积石峡堰塞湖的形成与溃决、喇家遗址古人类的突然死亡和古地震是不同时间独立发生的事件,不存在公元前1 9 2 0年左右黄河上游的特大洪水,将其与大禹治水和夏朝建立进行联系的基础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史前时代农业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贵高原是连接东南亚的关键地区,但其史前农业发展历程尚不清晰.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泸水县石岭岗遗址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研究,分析了其青铜时代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结合云贵高原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研究进展,探讨了云贵高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史.结果显示,距今2500年前石岭岗先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4800~3900年),稻、粟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900~3400年)和稻、粟、麦类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400~2300年).史前时代欧亚大陆的农业传播推动了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而云贵高原大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可能导致该地区史前农业生产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尤其在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1.
“古国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是古国时代重要的都邑性聚落.其规模宏大,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在早期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河洛古国”.“河洛古国”的兴衰演化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衰落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考古研究过程中,在遗址内发现并识别出多处古地震相关遗迹和同震变形,包括地震液化、边坡崩塌和地裂缝,以及地震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和墙体歪斜.炭屑定年揭示地震年龄约5.0cal ka BP.结合地震液化分布最远距离经验公式,初步推测地震的最小震级为Ms5.9~6.0.这次破坏性地震深刻影响了双槐树遗址早期文化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洛古国”史前都邑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选择长江三峡出口部位的红花套断面,对现代长江主流线相沉积、泛滥沉积与三万年前的洪水沉积物粒度进行比较,据粒径大于1mm的粗颗粒粒度分析,发现三万年前的大洪水水动力强度可能是近现代大洪水水动力强度的1.5倍左右.据粒径大于80mm的巨砾粒度分析,三万年前的长江大洪水底流水动力可能是近现代大洪水底流水动力强度的1.35倍左右.因此推测三万年前的长江大洪水比近现代洪水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古遗址、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历史或史前地震变形资料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对安徽固镇垓下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专题发掘研究,发现了断层和裂缝,初步研究显示为同期2次层位变动事件的遗迹,发生时代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该工作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人类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新活动的微观依据,我们以郯庐断裂带宿迁北马窑开挖探槽断层新活动断错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前人工作对比分析,识别编录晚第四纪以来变形和史前地震事件遗迹,分析其活动习性,定向采集断错物质,进行显微构造分析.发现一系列丰富复杂的微观变形组构和组合.镜下多处可见张压显微变形共处、变形带被切割等二次变形现象,显示该段至少有过2次活动,早期表现为拉张,晚期显示为挤压.宏、微观构造分析结合年代分析表明,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段先行引张,然后发生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均可能伴随强烈的史前地震活动,最新活动处晚更新世末期,年代分别为距今约为1.5万年和1.2万年.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古文化层埋深确定汾渭盆地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49处仰绍至东周古文化遗址埋深数据研究了距今7000~2500年汾渭盆地内部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盆地内部的凸起地区沉积速率一般小于凹陷地区,如渭河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46mm/a,临汾凹陷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36mm/a,而临潼凸起和襄汾凸起的沉积速率为0.20mm/a左右.分析各时代的沉积速率还发现,在仰绍(距今5000年)之前渭河盆地内凹陷的沉积速率明显小于仰绍之后,宝鸡凸起还由东周之前的相对下降变为相对上升.沉积速率相对较大的地质单元往往是地震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阶地是研究现代河谷形成发育的重要地貌标志,结合年代学研究可以为区域古环境提供丰富的构造、气候和古水文变化信息.通过古地磁、电子自旋共振、光释光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的对比,初步确定渭河上游三阳川盆地1.2Ma以来共发育和保存着13级河流阶地.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表明,阶地是在构造抬升背景下,河流系统对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侧蚀堆积和深切下蚀作用交替进行.阶地序列的河漫滩顶部大多对应于古土壤层发育,表明河流下切阶地形成主要发生在古土壤开始发育的冰期向间冰期过渡阶段.河流两侧阶地时空展布的差异表明,0.62Ma三阳川盆地发生了构造反转,由过去盆地的整体抬升为主逐渐转变为断陷沉降.综合流域内阶地序列的研究,表明渭河上游现代河谷的形成发育起始于早更新世晚期1.4~1.2Ma.  相似文献   

17.
在广泛搜集以往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野外地震地质考察、典型地质剖面和探槽剖面分析、系统取样等方法,研究了苍山-尼山断裂的活动性质、最新活动时代和古地震事件。研究表明:苍山-尼山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有逆冲运动分量;其第四纪晚期以来的活动具有分段性,以甘霖为界,北西段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南东段为晚更新世晚期;有确凿证据的古地震事件有2次,其发生时间分别是距今6.4万年左右(E1)和距今1.4万年左右(E2);另据考证,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也发生在该断裂上。根据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该断裂未来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8.
更新世期间秦岭南北麓及其腹地的山间盆地中沉积有大面积的黄土,这里的黄土地层不仅记录了更新世以来当地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的过程,而且赋存有丰富的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遗存.秦岭北麓及南洛河中下游地区黄土堆积厚度大,黄土-古土壤地层发育完善,有比较连续的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黄土堆积.秦岭主脊以南各山间盆地黄土堆积厚度不大,颗粒较细,在这种"迷你"型的黄土地层中,人类文化遗存的密度普遍高于秦岭以北的旧石器遗址,有利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开展.多年来的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地层年代学研究结果证实,距今1.15(1.63/1.62?)~0.6Ma期间,秦岭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面貌主要以砾石砍砸器、石核、石片和简单修理的石片工具为主,属旧大陆模式I石器工业的范畴.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洛南上白川和刘湾、卢氏乔家窑、汉中龙岗寺和窑厂湾、安康关庙(吴台村)以及郧县人等旷野旧石器遗址下部文化层是该类遗存的代表;距今0.4~0.25Ma时段的洛南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则继承了当地前期旷野模式I旧石器遗存的特点,文化面貌主要以石核、石片和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小型石片工具为主;距今250~50ka期间,秦岭地区出现了大量模式Ⅱ(阿舍利类型)石器工业遗存,两面修理的手斧、手镐和薄刃斧等工具普遍发现,说明该地区的石器工业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过程.洛南盆地张豁口、郭塬和槐树坪、蓝田刁寨、甘峪、涝池河和泄湖、汉中何家梁等遗址是该类遗存的代表;到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之交,秦岭南北麓可能还存在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秦岭地区不同阶段的旧石器组合展示了更新世期间人类生活与石器技术行为发展演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堰塞事件,形成了水体达11.71×10^8m^3的古堰塞湖;山体崩塌是黄河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而地震则很可能是触发山体崩塌的关键因素.堰塞湖在形成后不久即发生了部分溃决,造成了洪峰近35000m3·s^-1的异常洪水,相当于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流量的3倍多;残余堰塞湖则因泥沙的逐渐淤积而消亡.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一堰塞及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730B.C.,与其下游25km处黄河岸边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一致.根据该遗址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毁灭于地震和洪水,可以推测积石峡黄河古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流量-水位关系的计算则表明,黄河上游万年一遇的洪水不能淹没喇家遗址,而积石峡古堰塞湖的溃决洪水则完全可以将喇家遗址毁灭.因此,毁灭喇家遗址的异常洪水并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洪水,而是由强烈地震所诱发的堰塞湖溃决洪水;也就是说,地震及其次生堰塞湖溃决洪水共同毁灭了喇家这一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对认识史前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全新世以来的川江大洪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忠县中坝文化遗址剖面中发现了10个古洪水沉积层,时代为中全新世以来,之后又被1981年大洪水淹没.11次大洪水洪水位的变化显示洪水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其间有数个周期性起伏.前者反映中全新世以来河床堆积的影响,后者反映西南季风强度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