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吴红燕 《干旱区地理》2013,36(5):883-888
在天山北坡以选取的典型区昌吉市和阜康市为例,利用动态相关法、典型流域开采模型法、可开采系数法分析确定地下水可开采量。对这3种方法分别分析了其计算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将计算的结果和以往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动态相关法计算结果准确度较高,成果可靠性高,且在以往的新疆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中,至今还未采用过,故推荐动态相关法为新疆天山北坡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确定方法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深层地下水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长江三角洲地区做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心,对该区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将该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数值模拟,避免了以前将各行政区边界作为研究区边界分别来模拟各局部地区地下水资源量所带来的人为误差。对如此大面积、条件复杂的多层含水层系统,建立了反映该区地下水贮存和总体运移特征的三维模型,在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国际通用标准软件GMS对其进行精细剖分的基础上,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识别,进一步对该区地下水资源几种不同开采方案进行了评价,为该区今后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提供依据,为其经济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用水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钼酸铵为示踪剂在寨底地下河塘子厄至东究段进行了示踪试验,对示踪试验所取得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推测出投放点G026至G030之间的含水介质结构,其中G026至G027段以管道介质为主,发育有一条主管道和四条支管道,可能存在三个溶潭,G027至G030段以管道介质和裂隙介质为主,发育有三条管道、大量构造裂隙和若干个溶潭。最后根据试验数据对各段地下水流速和回收率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
土壤中溶质运移模拟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秀元  陈同斌 《地理研究》1998,17(1):99-106
可溶性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运移和分布一般可以反映出多孔介质中溶质随着水分运(流)动的规律。文中系统地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土壤中溶质运动理论的发展和有关模型的应用概况,以期对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水盐运动等溶质运移模拟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讨论了水动力学弥散、宏观弥散、层状介质中的弥散、多组分溶质运移和非饱和带中溶质运移等问题,以及描述土壤中溶质迁移的主要模型和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Mapgis和AHP的DRASTIC模型的合肥市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合肥市浅层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地形坡度、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及非饱和带介质等7个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合肥市地下水易污性评价的DRASTIC指标体系。借助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和分区。评价结果与实测研究区地下水质量较好地吻合,说明基于DRASTIC模型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本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河流与含水层水力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蒋业放  张兴有 《地理学报》1999,54(6):526-533
本文在分析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含水层相互作用水力耦合模型的建模思路、数值解法及应用实例。河流模型采用忽略河槽调蓄作用的圣维南连续方程,含水层模型为潜水二维渗流方程,二者通过动态水量交换机制实现耦合,模型的水量交换机制可以分别模拟含水层顶托排泄、河流压力渗和淋滤渗漏等不同方式的水量转换过程。河水模型和地下不模型分别用欧拉法和三角网格差分法来求解。实际应用表明耦合模型能较准确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章光新  邓伟  何岩 《地理学报》2002,57(5):611-618
通过对地下水系统与生态用水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把生态用水作为重要的用水项目纳入到地下水系统模型考虑范畴,兼顾地下水的经济、环境和生态功能三者统一,在吉林省大安试验区建立了基于生态用水的地下水系统三维模拟与优化管理模型,采用该模型,分别模拟出试验区1998年和1999年地下水系统水资源各项均衡量,并确定了2000年地下水最佳开采利用方案,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持续讥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湖泊集水域地表-地下径流联合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制了流域尺度的地表- 地下径流联合模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考虑了地表径流、土 壤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量交换, 更真实地模拟径流系统。特别是, 考虑了湖泊- 流域系 统的特点, 例如, 多条入湖河流、直接入湖的坡面水流和地下入湖径流等, 使模型比现有水文模型 更适合于湖泊集水域径流系统的模拟。模型在云南抚仙湖集水域作了初步应用研究, 模拟结果与 河道径流、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等观测数据的比较显示, 模型模拟效果理想。此外, 模拟结果与 SCS 模型结果的对比分析, 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湖泊与流域的相互作 用、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对自然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响应、探究地表径流- 地下水- 湖泊之间的相 互作用。模型也可用作湖泊- 流域系统水量平衡分析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效计算工具。  相似文献   

9.
民勤沙井子地区地下水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俄有洁  严平 《中国沙漠》1997,17(1):70-76
水是民勤沙区生态演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随地表来水锐减,地下水在民勤沙区农、林业生产及水分平衡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民勤沙井子地区35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分析,用GM(1,1)模型作了近期水位预测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作为一个典型干旱内陆盆地,其蕴藏的地下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建立影响盆地地下水富水性的特征数据库,采用熵权法和TOPSIS结合的4种模型,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空间富水性分别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造成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空间富水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覆盖度(35.35%)、蒸发损失(26.92%)和入渗补给(18.90%)。盆地西北地区为弱富水性,中部地区为较弱富水性,南部和东部富水性较强。4种模型中E TOPSIS 2模型取得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将评价得分和140个单井涌水量进行了拟合,建立了基于E TOPSIS 2得分的盆地单井涌水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对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Evaluation of recharge and groundwater dynamics of an aquifer is an important step for finding a prope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scenario. This has been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Kendall Tau test to find a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ndwater levels and hydro-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e.g.,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evaporation). Recharge to the aquifer was estimat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areas/loc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Moreover,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groundwater levels has been quantified using space–time variogram. The overall characteriza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 of Kanpur city in India. 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groundwater level data from 56 monitoring piezometer locations in Kanpur from March 2006 to June 2011. Groundwater level shows relatively higher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Performance of the geostatistical model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of groundwater level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1 for two scenarios: “with limited spatiotemporal data” and “without spatiotemporal data.” It is evident that spatiotemporal prediction of groundwater level can be performed even for the unmonitored/missing data. This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applicability of the method for a general aquifer system.  相似文献   

12.

A thorough study on understanding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s and mechanisms was attempted by integrating the hydro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information along with groundwater dating and end-member mixing analysis (EMMA). This study was necessitated due to prolonged dryness and unavailability of freshwater in semi arid Deccan trap regions of Central India. In additi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are not characterized well in terms of their geochemical nature and recharge sources. The hydrogeochemical inferences suggest that aquifer I consists of recently recharged water dominated by Ca–Mg–HCO3 facies, while groundwater in aquifer II shows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ion exchange processes. Presence of agricultural contaminant, nitrate, in both aquifers infers limited hydraulic interconnection, which is supported by unconfined to semi-confined nature of aquifers. Groundwater in both aquifers is un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carbonate and sulfate minerals indicating lesser water–rock interaction and shorter residence time. This inference is corroborated by tritium age of groundwater (aquifer I: 0.7–2 years old and aquifer II: 2–4.2 years old). Stable water isotopes (δ2H, δ18O) suggest that groundwater is a mixture of rainwater and evaporated water (surface water and irrigation return flow). EMMA analysis indicates three groundwater recharge sources with irrigation return flow being the dominant source compared to others (rainwater and surface waters). A conceptual model depicting groundwater chemistry, recharge and dynamics is prepared based on the inferences.

  相似文献   

13.
应用同位素研究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位于两北内陆干旱区,大部分地区为戈壁沙漠,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生态环境脆弱。盆地内天然植被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于区域地下水,研究盆地地下水形成和循环机制,对流域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环境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水化学分析方法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盆地地下水循环特征、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和流域不同地区地下水补给来源等,为黑河下游水利工程规划和水量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盐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分析额济纳盆地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盐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潜水的盐化自沿河主要补给区到蒸发排泄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由河流主要补给区向北和向东西两侧,至居延海,进素土海子和古日乃湖中心洼地地下水,地下水由淡水,逐渐过渡为微咸水、中度咸水及极度咸水、盐水;承压水属于微咸水。依据地下水中各离子含量的比值特征的分析结果,控制本区地下水盐化的主要因素为硅酸盐矿物溶解和蒸发沉积作用,硅酸盐矿物溶解主要发生在沿河的地下水补给区;蒸发沉积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径流-排泄区。深层地下水埋藏较深,蒸发的作用大大减弱,因而含盐量少,水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河道两侧区域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根据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域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实际输水过程中河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建立了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生态输水河道附近区域地下水运动的一维非稳定流模型,并通过在整个输水过程中流量与水位两种边界条件相互转换的一种方法求解模型。最后应用上述模型分析了间歇性输水条件下塔里本河下游断流河段河道两侧地下水位恢复状况,为输水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及其今后输水工作的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差异。通过青海湖沙柳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地下水、河水与降雨之间的补给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季风时期,地下水主要受降雨入渗和河流侧向补给为主,在补给过程中蒸发作用是影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值的主要因素;非季风期,冰雪融水对低值区的地下水影响显著,同时降水的快速入渗则是该时期高值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之一。地下水同位素高值区,地下水与河水间补给作用较弱,补给时间超过5个月;地下水同位素低值区,地下水与河水补给关系较为密切,补给时间在1~4个月间。本文所得结论可初步反映干旱半干旱内陆流域地下水稳定同位素特征以及补给方式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为流域地下水及其他水体间的转换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马金珠 《中国沙漠》2001,21(2):170-174
干旱区地下水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本身固有的不稳定属性,是系统结构、功能状态在人类活动干扰及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具有的敏感性、易变性和弹性的综合反映。可以以河川径流中冰雪融水比重、地表径流入渗占地下水补给比例、地下水补给强度、地表水的引用率等十项指标(IRRUDQELTS)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表明该区属地下水严重脆弱区,其脆弱程度远大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河西走廊,其中又以民丰县、皮山县为极端脆弱。  相似文献   

18.
民勤盆地地下水地球化学演化模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根据稳定同位素分析,民勤盆地地下水在第四系总体补给环境较现代凉。在200m以下的深层地下水为晚更新世补给的古封存水,表现为还原环境。60m—120m左右的浅层水为古地下水与现代降水的混合水,但古地下水占的成分较多,部分水样为氧化环境。民勤盆地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形成于山区,在沿途运移过程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浅层高矿化盐碱水,深层地下水活跃的阳离子交换作用形成高钠浓度水。通过利用PHREEEQC法对民勤盆地地下水化学进行质量平衡模拟,表明民勤盆地地下水水化学沿水流路径以HCO3^-、SO4^2-、Cl^-、Ca^2 、Na^ 升高为主要特征,方解石、白云石的饱和指数随水流路径有减少趋势,而石膏、芒硝和岩盐的饱和指数有增加的趋势:沿水流途径白云石、CO2、石膏、岩盐和芒硝溶解量逐渐增加是常量离子浓度升高的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补给量反映了含水层的可更新能力,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参数之一。为定量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基于岔巴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3个水文站1959-1969年降水与日径流观测资料,通过退水分析法估算了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了与降水量和基流量的关系及其在年内的补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年平均基流量为13.09 mm·a-1,更新时间为124 d,补给量为11.46 mm·a-1,降水入渗补给率为0.025,基流补给率为0.89。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补给量与入渗补给率逐渐增大,且上游与下游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基流补给率逐渐减小,各集水区之间差异均显著。地下水补给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R2>0.40),在下游集水区内随降水量变化的增幅较大。基流量与降水量也呈正相关关系(R2>0.77),干流基流80%以上源于降水补给转化。以5月份为节点可将地下水补给过程分为"一次补给"和"二次补给"2个主要阶段,其分别占全年总补给量约30%和70%,并且"二次补给"是造成岔巴沟流域不同集水区地下水补给量差异的主要阶段,并且为无资料地区小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党河流域敦煌盆地地下水补给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玮  马金珠  何建华 《干旱区地理》2015,38(6):1133-1141
综合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指标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党河流域敦煌盆地地下水补给和演化规律。岩盐、石膏及芒硝等矿物的溶解对Na+、Ca2+、Cl-及SO42-离子浓度影响较大。阳离子交换作用明显,地下水中Mg2+和Ca2+浓度增加,并与碳酸盐发生沉淀,导致HCO3-减少。地下水的δ18O值介于-12.1‰~-7.5‰,δ2H值变化范围为-84.3‰~-61.5‰,指示了盆地不同地带地下水补给来源不同。潜水δ18O和δ2H数值随着地下水径流路径方自西南到东北越来越富集,反映了蒸发浓缩效应,南湖、盆地南部潜水同位素与河水相近,体现了现代补给。相比之下,承压水稳定同位素相对贫乏,指示过去寒冷时期的补给。该研究可以为敦煌区域地下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