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两大热点和难点环境问题,二者协同推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文中在总结我国“双碳”目标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的现状与挑战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协同方面的政策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各主要国家近年来在战略规划、生态空间、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以推动二者协同,在这些实践推动下,全球已逐渐将“碳中和”和“生物多样性”融入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二者协同领域最有效的新路径、将绿色金融和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的新动力。鉴于此,我国在二者协同推进中亟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双碳“1+N”政策体系,注重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融入城镇化、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引导绿色金融、数字科技支持二者协同的重点领域,提高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以推进二者协同并助力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90年代IPCC提出协同效益概念以来,大量研究充分证实了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能产生可观的局地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效益。相应地,既有研究也证实局地大气污染物减排政策、措施对温室气体减排同样具有协同效益。中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不久,局地大气污染压力即达到峰值,又迎头遭遇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浪潮,同时面临空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双重减排压力。因此,国内研究不仅关注“由碳及污”或“由污及碳”的单向协同效益评估,更加重视对综合减排措施的协同效益评价。21世纪初,美国国家环保局提出的温室气体与局地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概念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欢迎和接受,并由中国学者首先定义了协同控制的内涵,认为协同控制是实现最大化协同效益的手段和途径。这一进展将人们对协同效益的认识提升到“全球视野、局地行动”的新高度,推动人们从被动地接受“协同效益”,转而主动寻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局地大气污染物,为统筹全球和国内(局地)两个减排战场,提供了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实践论的全方位支持。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协同效益、协同控制研究基础上,构建协同控制效应评价和协同控制路径规划方法,并通过多个行业、城市、区域的案例研究证实了该方法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协同控制”也已上升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在中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过程中,协同控制的理念、措施、政策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未来,协同控制研究需要将所关注的对象要素,从仅局限于大气扩展至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而对建立协同控制的治理体系的研究,将成为实现宏观层面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但随着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快速推进,减缓大气污染将有利于提升陆地碳汇,并切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与生态系统固碳的关系,本文以主要空气污染物臭氧(O3)为例,基于田间控制实验的整合分析、剂量响应关系及机理模型三种评估方法综述了近地层O3污染对植被碳固定影响的最新进展。尽管不同作物种类以及品种、不同功能型木本植物对O3的响应有着显著的差异,且各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也不尽相同,但目前O3浓度造成我国粮食作物减产、森林生产力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持续升高的O3浓度将严重威胁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利用我国作物和树木的O3剂量响应方程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在CO2减排和O3污染协同治理下,预计2060年我国树木生物量和作物产量将比当前显著提高,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最后,对如何提高O3污染环境下植物固碳能力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复合型大气污染对中国环境,健康和经济存在巨大的不利影响.2013年以来的减排措施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目前,我国已进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关键阶段.在季节-年际尺度上,对大气污染(霾,臭氧和沙尘暴)的准确预测可以为有关部门的减排措施提供有效的科技技撑.近年来,全球科学家在理解中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变率及相关物理机...  相似文献   

5.
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有5名专家参与了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消减雨技术保障工作,提供现场技术指导。专家们应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奥运人工消雨提供卫星、雷达和数值模式模拟等技术产品,为奥运会及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人工消减雨工作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因在北京奥运气象服务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强调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并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的目标。因此,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文中在解析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22个。同时,选择北京市、重庆市、唐山市和西宁市分别代表服务型、综合型、工业型和生态优先型城市,开展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构建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有现实意义。建议将该指标体系作为国家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工作及城市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度评价研究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江气象》2012,33(3):48-48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决策支持系统,并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抢险指挥车集成系统,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湖北省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日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三峡大学教授卢应发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相似文献   

8.
减污降碳协同共治能够缓解我国环境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压力。碳排放权交易是减碳的关键市场手段,厘清其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作用至关重要。文中基于2006—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DID)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协同作用,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具有显著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其中CO2与SO2的协同控制效果最显著,但政策效应的持续性有待增强;政策能通过降低能源消费量、改善能源结构这两条路径降低CO2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但调整产业结构尚不存在该传导作用。为增强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文中从加强碳交易监管力度、坚持能源消费提质降耗、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3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浙江气象》2012,(3):48-49
1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突破"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决策支持系统,并完善了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抢险指挥车集成系统,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湖北省及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日前,国家科技支撑计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特征及污染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原则、对策及政策措施。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属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复合型,对其深化整治要在容量测算基础上以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基本目标,以发展清洁能源、合理城市布局、调整工业布局和“控源”为主要途径,以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利用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制定科学的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在2014年基于CUACE和CMAQ建立了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本文介绍了空气质量数值模式的研究进展以及业务现状,为东北区域空气质量和雾霾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随着预报精细化和更长预报时效的业务发展需求,存在预报准确率不高、计算资源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东北区域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包括加强大气污染源清单研究与技术规范制定、观测资料同化技术研究与业务应用、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改进优化、发展数值预报产品订正技术、开发高分辨率7—10 d数值预报产品、加强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等。  相似文献   

12.
干法制粉是陶瓷行业重要的节能减排技术之一,但目前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文中以南、北方各一家代表企业作为案例,针对干法制粉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估。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证,采用产排污系数法计算了干、湿法制粉技术大气污染物和CO2减排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湿法制粉工艺(天然气)相比,同样生产1 t粉料,干法制粉可以减少51%的CO2排放;同时大气污染物明显下降,其中颗粒物降低了42%,NOX下降了45%,SO2降低了42%。协同控制交叉弹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干法制粉在减排大气污染物的同时可以实现较好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由于南、北方原料含水率的差异,北方干法制粉能耗与南方相比下降51%,在原料含水率较低的北方应用干法制粉减污降碳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淄博市污染气象特征与大气环境容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淄博市环境监测站2002-2004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同期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淄博市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演变特征,用A-P值法对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市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其实际排放量均高于理想大气环境容量.此外,引入美国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分析了影响淄博市强污染天气的外来气团,确认它们是源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偏北气流,以及蒙古国中部的偏西气流.这些结果为今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开展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研究对于实现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我国交通部门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为切入点,开展道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等各子部门未来需求预测,并运用长期能源可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通过构建基准情景、污染减排情景、绿色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review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research in China over the period 2006-2010, focusing on tropospheric ozone, aerosol chemistry,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race gases and aerosols in the polluted areas of China.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 has suffered severe photochemical smog and haze pollution, especially in North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Much scientific work on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has been done to address this large-scale, complex environmental problem. Intensive field experiments, satellite data analyses, and model sim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air pollution is significantly changing the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s of the natural atmosphere over these parts of China. In addition to strong emissions of primary pollutants, photochemical and heterogeneous reactions play key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pollution. More in-depth research is recommended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hotochemical smog and haze pollution and their climatic effects at the urban,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released the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22: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e report accessed and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which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further underst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ctions, system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human activities had cumulatively emitted about 2.4 trillion tons of CO2 from 1850 to 2019, of which 58% was emitted before 1990.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level of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in the future, deep and immediate mitigation actions are required. In both low and minimum emission scenarios, fossil energy needs to be greatly reduced; renewable energy will be the mainstay of future energy supply;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requires relying on 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 and increasing carbon sink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one of the key conditions for helping the world combat climate change. Accelerated and equitable climate action is critical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port's conclusions once again show that China's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 is in line with the mitigation path of the Paris Agreement's temperature rise target of less than 2 °C and striving to achieve 1.5°C.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special research programs on the national concerns and key contents covered in the report. While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interpret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the report's conclusions,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process, actively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imate governance concepts. © 2022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期间,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作为引领科技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为提升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验收评审专家有着评估课题完成水平、衡量科研成果产出价值的关键作用,其评分可靠性直接关系着计划实施成效评价的合理性.鉴于此,本文结合互逆强化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十二五"863计划某领域课题验收为例,系统分析了专家评分的偏差问题并按表现将专家划分为8种偏差类型并分别给出应对建议.结果表明:该领域技术验收专家评分整体合理,多数专家均能给出可靠评分;宽严尺度虽然略有差异,但处于可接受范围.本文研究将为国家科技计划相关评审工作乃至其他科研管理活动中合理开展专家评价、精细化规范评审行为以及完善领域专家库、遴选专家评委人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