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2019年的高分一号卫星(以下简称GF-1)遥感数据为基础,同时收集了1990年、2000年、2010年的ETM数据用以辅助遥感解译工作,查明了东南亚跨境区境内28×104 km2范围内重大工程分布情况,发现研究区重大工程活动主要为水电(水利)工程、交通工程,还有一些矿山工程活动。查明了重大工程扰动滑坡的最新发育分布状况,发现区内对人居环境构成直接威胁的滑坡多达1373处,其中水电工程诱发625处,交通工程诱发723处,矿山工程诱发22处,口岸工程诱发3处。与地质环境的相关分析表明,区内重大工程扰动滑波多发育在海拔0~3000 m之间,坡度25°以上的人类活动频繁的阳坡,岩性主要为软岩、硬岩及软硬相间的工程地质岩组。  相似文献   

2.
为对川藏交通廊道内道路工程的选定线及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科学决策及防灾减灾依据,在对拟建川藏铁路和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灾害进行系统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查明了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潜在危害情况,结合已有川藏公路沿线崩滑灾害的危害特征和危害方式,对该段廊道内滑坡崩塌灾害的可能危害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归纳、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川藏交通廊道康定至林芝段共发育滑坡崩塌灾害488处,其中滑坡262处,崩塌(含溜砂坡)226处;对拟建道路工程存在潜在危害或影响的崩滑灾害共有148处,滑坡有89处,崩塌(含溜砂坡)59处。崩塌滑坡灾害对道路工程的危害方式主要有:(1)滑坡崩塌威胁隧道及其进出口安全;(2)滑坡崩塌推移、掩埋、损毁道路工程;(3)滑坡崩塌威胁站场、车站安全;(4)滑坡崩塌堵江断道、淹没道路工程;(5)滑坡崩塌转化为泥石流、洪水等灾害链危害道路工程;(6)崩塌、溜砂坡冲击、扰动、掩埋道路工程。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秦巴段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系统调查研究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断裂、工程地质条件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三峡引水工程秦巴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差异性,初步将其分为六个工程地质区段,即:Ⅰ—四川盆地沉积岩区、Ⅱ—大巴山南麓弧形断褶区、Ⅲ—大巴山断裂较密集的岩溶发育区、Ⅳ—南秦岭断裂较少发育的中轻变质岩区、Ⅴ—秦岭造山带断裂密集发育的高变质岩区、Ⅵ—渭河盆地第四系堆积区。总体评价:Ⅰ和Ⅵ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好,Ⅲ和Ⅴ段条件较差,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较多。其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岩爆、大变形和突水,特别是秦岭主峰附近可能发生强岩爆、大巴山区可能引发大规模岩溶突水值得高度重视。从区域地质环境、地壳稳定性、线路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等因素综合分析3条比选线路的差异,初步认为秦巴段三条输水线路以中线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水电开发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沙江所流经的川滇交界地区是中国西南典型的活动构造区,区内地震及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所以在金沙江水电梯级规划中,进行该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系统评价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对工程地质环境有较大影响的九种因素,从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岩土稳定性三方面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根据层次分析所取得的因素权重值,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进行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分工。工程地质环境特征的分区性向我们显示各梯级工程规划选址区所存在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线路工程地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工程地质类比法,重点分析评价了秦巴山区与活动断裂、深埋隧道建设相关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初步揭示:①秦巴山区14条区域规模的断裂带主体走向近于东西向,与引水隧道走向大致垂直,现今活动差异明显,其中活动性较强、规模较大的大巴山弧形断裂、宁陕-栗扎坪断裂、石泉-安康断裂、三花石-汉王城断裂位于引水工程的关键部位,需要注意其引起的隧道突水和大变形灾害;②秦巴山区与深埋隧道相关的岩爆、突水灾害比较严重,特别是秦岭主峰附近的强岩爆、大巴山附近的断裂与岩溶相关的大规模突水灾害值得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6.
以攀枝花市米易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技术,选取坡度、坡向、坡形、地层岩性和相对高差等5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贡献权重模型对研究区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经过检验符合实际情况:高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31.9%;中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52.6%;低危险度区占全区面积15.5%;高、中危险度区所包含的滑坡个数占到全区滑坡总数的95.9%。评价结果表明,GIS技术和贡献权重模型结合能够很好地为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服务,可以解决过去危险性评价中效率低、精度差等问题,从而实现滑坡灾害评价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国道G316线天水市稍子坡滑坡群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道316线天水稍子坡段(K2556—K2562)滑坡十分发育,是甘肃境内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之一。特别是雨季或丰水年,滑坡活动频繁,对公路安全运营造成很大危害和威胁。1999年及2000年雨季该路段发生滑坡灾害15处,正在改建的公路路基30%被破坏,增加工程投资2000多万元,并拖延了工期。本区滑坡多为老滑坡的复活,具有发育密集、复活性强等特点。特殊的地质构造及易滑地层广泛分布,老滑坡的发育和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滑坡成群发育的地质基础。大量降水入渗,不合理的人为开挖和填方活动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震  庄飞舟 《甘肃地质》2015,24(2):79-83
岷县滑坡灾害较发育,在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活动的扰动下,有些滑坡复活成为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滑坡周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以下选择岷县八步川滑坡为典型案例,研究老滑坡因人类活动、地震活动而引起稳定性的变化,并通过定量的稳定性分析、滑坡推力计算,提出坡脚挡土墙+预应力锚索框架+局部坡面修整的防治方案。该方案简单易行,防治效果显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库区处于云贵高原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区,显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致使区内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经野外调查发现,区内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且主要集中分布在金江桥以东的高山峡谷区;在实际调查库长为100km的河谷段,共发育着81处地质灾害点,总平均线密度(D)为0.81个/km,其中滑坡为区内最主要的地质灾害,共发育59处,占总灾害点的72.84%。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库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的关系,为工程的规划和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概述工程滑坡灾害防治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从工程边坡扰动过程与机理、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和监测预警3个方面,集成探索工程滑坡灾害有效预防的主要途径,强调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是有效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关键;从快速钻探勘察技术、快速评估和快速锚固技术,特别是深层滑坡自适应锚固技术研究方面,概述工程滑坡快速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从主动减灾防灾理念和意识、工程滑坡风险评估与控制、综合减灾3个方面,集成研究主动减轻工程滑坡灾害的有效途径,强调构建“防、治、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减灾信息共享平台,是综合减灾防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吴树仁  王涛  石菊松  石玲  辛鹏 《地质通报》2013,32(11):1871-1880
在概述工程滑坡灾害防治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从工程边坡扰动过程与机理、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和监测预警3个方面,集成探索工程滑坡灾害有效预防的主要途径,强调潜在工程滑坡危险性识别评估是有效预防工程滑坡灾害的关键;从快速钻探勘察技术、快速评估和快速锚固技术,特别是深层滑坡自适应锚固技术研究方面,概述工程滑坡快速防治技术研究新进展;从主动减灾防灾理念和意识、工程滑坡风险评估与控制、综合减灾3个方面,集成研究主动减轻工程滑坡灾害的有效途径,强调构建“防、治、管”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减灾信息共享平台,是综合减灾防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山区构造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强烈,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异常活动,使该区域公路边坡扰动灾害十分严重,对区域内公路的安全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喜马拉雅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扰动崩滑灾害发育规律、防护措施破坏特征和破坏机理。从边坡的物质成分和地层结构类型出发,对全区公路边坡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边坡失稳破坏的多种模式。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发现,喜马拉雅山区公路边坡崩塌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与区域断裂、地震动强度、岩土结构类型及气候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给出了量化的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球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理论对喜马拉雅山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差异隆升与河流下切导致岩体结构松弛效应及山体崩塌滑坡,是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结果。在公路工程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当前该地区最为活跃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在边坡扰动灾害防护方面,边坡灾害防护措施的稳定性、安全性等不确定性较大,调查中10%的边坡崩滑防治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对防护措施破坏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边坡灾害防护效果与防护措施自身稳定性差异性的原因,提出边坡坡面防护措施的选型与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坡面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点、灾害体类型、运动路径、致灾模式与工程匹配性等因素,应采用多重防护措施进行优化组合,使其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可能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活动构造带中段,是中国东西部地质、地貌边界带,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本文在区内地质资料收集分析和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活动断裂、浅表层地质灾害、深埋隧道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等角度,分析了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规划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认为:研究区内对成兰铁路和甘肃天水等城镇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断裂带主要有15条,并对区域构造应力场具有重要影响,具有强震诱发背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极为发育,主要包括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受强降雨、地震和活动断裂影响大,并发育一系列古地震滑坡,部分崩塌和滑坡方量大,具有高位、高速远程等特征,已严重制约着城镇、铁路、公路等地面工程建设,危害严重;研究区内深埋长大隧道多且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已经遇到并严重受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涌水突泥和高地温等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影响,同时还存在活动断裂断错效应对深埋隧道和桥梁等重要工程设施的长期影响。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深入探讨了其发育分布规律,并提出了调查研究途径和解决办法,对区内重要城镇、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煤矿地区是我国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列举了露天矿边坡、采空塌陷区滑坡和厂区滑坡灾害实例,分析了煤矿地区常见的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的特征与发生机理,认为特殊的地层结构和坡体结构是发生滑坡的地质基础,地下水是滑坡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因。要预防滑坡灾害,在选线、选厂、选址时必须加强地质工作,查明老滑坡和新生滑坡的规模和性质,工程地质与力学计算相结合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常用的治理滑坡的原则和排水、减重、反压和支挡等工程措施,以及今后应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巍  牛富俊  穆彦虎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1):1185-1191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的典型代表。伴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西藏自治区迎来了新一轮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建高速公路、输变电线路、输油气管道工程等。这些拟建工程与已建的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格拉输油管道、兰西拉光缆等工程均聚集于宽度不足10km范围内的青藏工程走廊。在这狭长的冻土工程走廊内,已修建或拟建的各种冻土构筑物相互影响,多因素耦合叠加,加速区域内的冻土退化,而冻土融化必将影响到工程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退化。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程度更加剧烈。面对国家需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青藏高原重大冻土工程的基础研究"于2012年4月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工程活动加剧背景下冻土变化及灾害时空演化规律,建立冻土工程稳定性和服役性能评价体系,提出冻土工程灾害防治理论与控制对策,为冻土构筑物群灾害应急预案和重大冻土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藏公路二郎山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是滑坡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的地区.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受区域性二郎山主干断裂带影响,岩层强烈破碎,岩体中缓倾角结构面、断层破碎带、泥化夹层十分发育,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即可形成岩层向临空面松弛滑移的依附面.1997年7~8月当地连降暴雨,坡体前缘的龙胆溪突发洪水并强烈冲刷岸坡,引起多处岸坡产生坍滑.公路及路基随之出现多处裂缝、沉陷及路面断裂等严重的变形迹象,公路的正常运营由此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依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从该滑坡的地质环境及变形特征等方面分析着手,对其形成机制、稳定性评价做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整治措施,这些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该滑坡的深入认识,为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郑玉元  覃仁辉 《贵州地质》2003,20(4):234-238
本文根据勘探和试验资料及其工程地质类比分析对K4 450K4 780地段工程滑坡进行定性,定量计算并提出了工程治理措施。认为工程滑坡是在一定的岩土工程地质背景下以及边坡在大面积的切坡基本成型,支护及路基工程还未完成时发生的,切坡产生工程滑坡的时间一般多在雨季或暴雨后。为山区工程建设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结合滇藏铁路丽江—香格里拉段的线路比选问题,在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壳稳定性、人类工程活动、降水量、距沟谷的距离等指标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建立了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以及计算工程地质条件指数的公式,并计算了各影响因子的权值,同时基于Arc-GIS 9.2平台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以中等和较差为主,基于工程地质分区结果和实际资料分析,对丽江至香格里拉段线路的丽江南部段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对指导研究区进行重大工程建设和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地震诱发,川西某城区山体发生滑坡。通过监测、工程地质测绘、钻探与锚索试验孔揭露等多种应急勘查手段,查明滑坡基本特征,分析变形影响因素和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按应急治理"三边"工程原则,拟定工程处置方案,根据稳定性与推力计算结果,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监测表明,工程治理效果良好。该例可为该区域类似滑坡应急工程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汉江孤山航电枢纽近坝河段从下游至上游分别发育陈家咀、罗行滩和青石梁等3处滑坡,对大坝安全构成重大危害,陈家咀滑坡为大型岩质切层滑坡,规模约2.40×10~6m~3,罗行滩滑坡为中型堆积层滑坡,规模约7.0×10~5m~3,青石梁滑坡为中型岩质顺层滑坡,规模约8.1×10~5m~3; 3处滑坡现状整体均基本稳定,水库运行后或建坝前后叠加暴雨久雨滑体饱水等多种工况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罗行滩滑坡主要危及大坝右岸施工道路、围堰工程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陈家咀滑坡若失稳主要影响大坝泄洪能力、通航安全和电站出力,青石梁滑坡对枢纽工程的影响主要为滑坡涌浪造成的次生灾害,此外滑坡还危及滑体上居民和基础设施安全,以及影响汉江行洪、航运等,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大,危险性大。建议,陈家咀滑坡采用抗滑桩+抛石压脚+排水等工程措施,罗行滩滑坡和青石梁滑坡采用以削方减载+排水为主的工程措施,并开展变形监测,以消除滑坡灾害。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