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土壤,农业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包括土壤圈,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并对引起CO2浓度上升、气温增高和水文条件改变等对世界农业和中国农业的正、负面效应进行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2.
蓝颖春 《地球》2015,(3):80-83
<正>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就"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相关问题发言。余欣荣表示,2014年我国的农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下,战胜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的"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形势好,为整个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整个农事活动正在从南到北全面展开。今年我  相似文献   

3.
金星宇 《地球》2014,(6):36-39
土地是农业文明的根本,而农业文明正是中国绚烂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帝国的兴衰、朝代的更迭、文明的进步都与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这块特定的"土壤"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这不仅体现在农业文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加强了农业文明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段雯娟 《地球》2013,(5):44-46
正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经营规模。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今年3月末,李克强总理到江苏调研,重点调查江苏  相似文献   

5.
蓝颖春 《地球》2014,(6):100-103
均田制是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使用权归其所有。土地为国有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均田制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缓和被统治者的反抗,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同时通过奴婢、耕牛受田(隋以前)或依照官品授永业田(隋以后)等方式,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韩长赋 《地球》2015,(1):40-43
<正>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迫切。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铸金 《地球》2012,(12):14-19
矿产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都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个核心,因为矿业生产的活动和工业、农业是紧密相连的,工业发展本身就是对原始的材料进行重新的组合和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周天勇 《地球》2010,(5):8-9
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底还需要多少土地?分布在什么地方?我们主要分析城市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和独立工矿用地、保证农业生产的耕地用地四项。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3,(5):7
正徽州区在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中,坚持"治土"与"治村"并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整"出了一片新天地。近年来,徽州区将加快农村土地整治作为一项"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的重要民生工程来实施,大力推进城乡  相似文献   

11.
严金明 《地球》2015,(3):45-47
<正>不久前,中央印发了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工作意见,此举意味着,农村土地改革进入新阶段。本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提出,将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一大背景是现在土地增值收益中,农民得到的补偿总体来说偏低,好多地方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因此,这三项制度对农民来说,是利好政策,这意味着,农民的权益能得到更好保障。此外,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之中、在农业现代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唐志强 《地球》2020,(3):40-45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华夏民族早期基于“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生产需要,形成了观天察地、应天时而动、就地利而兴的传统。《吕氏春秋·审时》指出,“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在与天地的对话互动中,中国人认识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创立了一套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从而达到“天地人和”。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发明的呢?这就要从观察物候说起。  相似文献   

13.
<正>春意盎然的四月,我们迎来了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也为了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定为"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这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当今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中国陆地植被活动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地植被作为地球陆地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变化直接影响着地球系统物质与能量的平衡.采用1982~2006年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2001~2009年MODIS的NDVI数据,从全国尺度上,分析了近30年来农业植被、森林植被、草地植被与稀疏植被区植被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气候数据与农业生产统计数据探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陆地植被活动整体趋于增强,但在不同时期、地区差异较大;植被活动变化在区域上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明显,如在西北稀疏植被区与南方森林植被区;通过对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植被活动直接左右着农业生产,但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5.
萧山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实施可持续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对萧山土地资源的分析与评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目标的技术措施,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姚鹏飞 《地球》2013,(12):1-1
<正>民以食为天,民以地为本。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可以说,一部土地变迁史就足以浓缩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延绵千年的古老农耕文明给中国人的心里深深烙上了对于土地的眷恋和希望,也书写了无数或喜或悲的动人故事。土地问题,向来是影响极为深远的核心问题。不久前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4,(3)
正前言以人为本,解决好城镇化的远虑近忧,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那么,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何在"新"字上突破呢?首先要有新核心,也就是说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核心,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发展只见物不见人的弊端,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次是有新理念,注重包容性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努力做到机会、权利平等,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再次是要有新路径,要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并举,增强产业支撑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方式,融入生态文明,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趣说三趾马     
丁聪 《地球》2015,(4):98-99
<正>马,自古以来便与人类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古代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活动中,都少不了马的身影。随着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机械动力的应用,不仅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也将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但马一直没有淡出人类的视野,在骑术运动以及乳肉提供方面,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在文学著作中,与马相伴随  相似文献   

19.
读者沙龙     
《地球》2012,(7):5-5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 :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命之源、立命之本。早在《诗经》中,反映农耕文明的诗篇不胜枚举。周朝始祖弃,作为第一位农艺师标榜史册,周也随之开创了中国农业史繁荣之地先河,"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技术经验。来信节选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10)
<正>当下中国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大量的农业用地变成非农用地,一大批农民变成失地农民。自古以来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更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