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起 《地球》2013,(9):30-33
正极端天气的背后,其实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现在多数人普遍认为,是全球变暖导致越来越频繁的极端天气。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  相似文献   

2.
岳尚华 《地球》2013,(9):22-25
正面对"北涝南旱"的局面,人们不禁疑问,今年天气这是怎么了?专家告诉我们,在这个夏天,地球之所以进入所谓"烧烤模式",其实是极端天气的一种表现。7月份以来,浙江、江苏、湖北等多个南方省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无论是强度、持续时间还是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3.
蓝颖春 《地球》2014,(5):12-13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性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灾害日益频发,气候风险日益加剧,给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地球为何变暖速度加快?气候变化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为此《地球》记者采访了原国家气象局局长、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  相似文献   

4.
《地球》2021,(4)
正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全球碳排量激增,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在2020年9月22日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减排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1)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事实上,人类正处于极端天气的适应期,炎热的酷暑、狂暴的飓风、刺骨的严寒以及滔天的洪水近乎成了"常客",风调雨顺已被视为"奢侈品"。美国严寒天气堆起近8米冰山2013年1月,由加拿大而来的北极气团持续席卷大部分的美国地区,致使北方部分地区呈现出了2013年"冰河时代"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李明明 《地球》2011,(10):93-94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虽然人类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各国也在呼吁减少碳排放,但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中,“碳减排”似乎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有一种观点直接指出,如果靠牺牲经济发展来达到减少碳排放,那是根本行不通的。为了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除了减少碳排放,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7,(5)
<正>气候和雾霾有什么关系?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着我们的世界?为什么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会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在近日举办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评选结果宣讲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作了题为《气候变暖放大了全球环境的风险》的报告,解读了关于气候变化背后的那些故事。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在地球内外多圈层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其他环境变化.全球变化给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带来了机遇,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负面影响.目前这种影响已经涉及地球系统的主要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全球变暖已经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也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全球变化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妥善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一年,各地极端天气肆虐、碳排放持续上升。2018年全球环境趋势是否得以改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舞台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全球环境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于1月26日在北京举办"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的全球意义:2018全球热点观察"研讨活动,邀请清华大学、环保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世界银行等部委和机构的知名中外专家学者,共同交流中国经济转型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并展望和探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6,(1)
正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的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可以分为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等几类,一般特点是发生概率小、社会影响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变化,呈现出增多增强的趋势。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07年1月和4月的全球地表气温分别比历史同期平均值高出1.89℃和1.37℃,都超过了1998年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正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在地球内外多圈层交互作用下发生的其他环境变化.全球变化给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带来了机遇,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负面影响.目前这种影响已经涉及地球系统的主要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例如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全球变暖已经导致海平面上升,同时也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全球变化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妥善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提高研究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发起了世界气候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6,(2)
正全球持续变暖带给人类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然而,这个趋势在目前看来,似乎依然无法阻挡。世界气象组织2015年11月9日发布最新一期的《温室气体公报》显示,全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加剧气候变化,2014年这一浓度再创新纪录,这意味着全球温度更高,极端事件更多,热浪和洪水、融冰、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酸性加大,这些将使地球的未来变得危险,而且不适宜生存。  相似文献   

13.
姬玮 《地球》2011,(4):116-118
3.11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惹来世界各国人士对人类继续发展核能的强烈质疑。然而,各国政府却对发展核能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态度,这背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另一个重大压力——减少碳排放以阻止气候变暖,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何宝庭 《地球》2013,(9):26-29
正伴随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种类、频率和强度将发生改变。"厄尔尼诺"、"拉尼娜"周期在不断缩短。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极端天气是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气象事件,其发生概率通常小于5%或10%,但社会影响大。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全球气候异常的最强信号,这在气象  相似文献   

15.
2006-2013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引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北极冰盖大量融化导致北极地区海平面和大气等位面的大幅度下降,压力变化迫使北极地区冷水和冷空气流向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太平洋海温下降导致全球变暖停止.极地冰盖融化后全球海平面都将上升,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最新模型研究表明,如果格林兰冰盖融化可导致其附近海平面将下降100 m,北苏格兰的海平面将下降3 m,冰岛周围海平面将下降10 m,南美部分地区海平面将上升10 m.冰盖融化导致地表巨量物质转移,改变了地球内外重力场,地球内核南移100m,北极和南极海平面分别下降和上升7 cm.在海平面附近,大气等位面的变化幅度与海平面变化幅度非常接近.近期北极海冰和冰盖的融化只是最新模型的一个缩影.北极大量冷水和冷空气在下降等位面的压力下流过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导致北半球频遭低温暴雪袭击.在"全球变暖间断"现象持续了长达16年之后,科学家正全力探究"全球变暖间断"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新研究指出,1997-1998年赤道太平洋进入一个持续很久的低温状态,抑制了全球变暖的速度.海水温度的波动被称作拉马德雷现象(PDO),这种现象是解开"间断"谜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统计分析与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了全球变暖、构造活动、地球(以及月球和行星)轨道效应、太阳活动等对降水的影响。认为构造活动、地震、气候变暖与降水或洪涝灾害有一定关系;地球的轨道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与旱涝相关;月球行星轨道效应和太阳活动均与旱涝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冷和构造活动弱是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则加速了沙漠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陈晨 《地球》2012,(4):136-139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很浅显。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发现有许多仪器和侦测方法能够有效的"透视"出地球内部结构,为更好地研究和观察地球结构变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并且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2001年昆仑山口8.0级以上大地  相似文献   

18.
段雯娟 《地球》2015,(4):24-25
<正>"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2007年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晚8时30分至9时30分期间熄灯一小时,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以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表明对全球共同抵御气候变暖行动的支持。"地球一小时"活动首次于2007年3月3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气候变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其中,气候变暖如何影响污染物传播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可以进行全球传输的污染物.揭示气候变暖对POPs全球循环的影响机制对于准确理解POPs循环的过程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此领域近十年来的主要研究工作,总结了气候变暖对POPs排放、迁移、储存、降解和毒性的影响,简述了相关模型的特点和主要应用,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气候变暖条件下,POPs全球循环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变暖直接促进了POPs的二次排放,升温将导致POPs从土壤和海洋中挥发出来,而冰川融化、冻土退化则可以将POPs二次释放进入淡水生态系统;(2)全球极端气候(干旱和洪水)通过剧烈的地表侵蚀过程,将土壤所负载的POPs重新释放进入环境,进而改变了POPs的全球分布;(3)气候变暖条件下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将显著改变全球POPs的迁移路径;(4)气候变暖改变了海洋生物生产力,进而改变了海洋对POPs的储存能力;(5)部分地区水生及陆地食物链结构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POPs在生态系统中毒性的放大;(6)尽管气候变暖在促使POPs再挥发的同时也加速着其降解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气候变暖增加了环境中POPs的总量;(7)各种模型的耦合应用对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POPs环境行为的反馈与响应进行了预测,这些工作有助于政策和法律制定者在POPs控制措施中全面考虑气候变暖对POPs环境载荷的影响.在未来,气候变暖与全球变化的其他表现协同影响POPs的循环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POPs与碳循环、水循环互相关联耦合,其相互作用机制将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21,(3)
正碳减排需要清洁能源在过去的200年里,人类向大气层排放了数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如同给地球建造了一个大棚,让地球无法散热。遏制全球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人类的气候危机,使用清洁能源是一个重要举措。人类能源使用历史人类对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三大转换:第一次是煤炭取代木材等成为主要能源;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而居主导地位;第三次是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向多能源结构的过渡转换。化石能源在人类能源的利用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