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雹效果的检验是科学防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人工防雹处在试验结段,效果的客观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56-1979年、1974—1985年岷县雹灾面积(取自岷县农业局,并经多方核对)和雹日(取自县气象站)资料,分别进行 u、t 检验,得出高炮防雹有一定效果,雹灾面积减少46.4%和39.6%,而雹日无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牛宝亮 《内蒙古气象》2001,(1):36-36,39
1 引言兴安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浅山丘陵地区 ,属于多雹灾地区。多年来通过开展人工防雹增雨作业 ,给该地区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使一些因雹灾频繁导致贫困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但由于炮手对雹云识别的误差 ,防雹作业中普遍存在两种现象 :一是本来不是雹云 ,由于错误判断而盲目进行作业 ,造成炮弹浪费 ;二是对雹云没能及时作业 ,从而酿成雹灾 ,或者是强雹云却按一般雹云剂量进行作业 ,效果欠佳 ,给农民造成损失。盟防雹降雨办近年来投入应用的雷达数字化系统 ,使我盟的人工防雹增雨指挥水平有了较…  相似文献   

3.
每年春季我区各地尤其是山区常降冰雹。近年来不少县组织实施人工消雹工作。在消雹过程中正确识别冰雹云显得十分重要。提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作业,可消除和减轻雹灾;若正值春旱时期,不加以区别盲目作业,则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浪费了炮弹,也可能导致云层消散不利于降水,缓解旱象。经过几年多次的现场观测,对冰雹云的特征作了些直观记录,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根据调查结果,在极易受雹灾影响的区域上方设置消雹作业点,利用雷达观测和现场目测识别出雹云强度、发展趋势、移速移向,确定出作业时间、部位和作业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调查结果,在极易受雹灾影响的区域上方设置消雹作业点,利用雷达观测和现场目测识别出雹云强度、发展趋势、移速移向,确定出作业时间、部位和作业量.  相似文献   

6.
贵州冰雹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丽 《贵州气象》2010,34(5):16-18
统计分析1961—2005年贵州省84个气象台站冰雹及雹灾资料,得出贵州省降雹及雹灾西南重东南轻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一些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德州11县市1957—2009年冰雹记录及全市范围内收集的所有冰雹灾害资料,计算站点冰雹日数线性变化趋势系数,得出年冰雹日数平均每10a减少0.735d。冰雹出现在3—10月,6月冰雹日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14—20时。降雹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持续10min以内的占81.3%。冰雹最大直径为60mm。用降雹日数与雹灾日数的平均代表各地冰雹灾害频数,选取区域面积、总人口数、国民生产总值作为雹灾防御区划因子,计算雹灾防御区划指数,将德州市冰雹灾害防御区分为3级。  相似文献   

8.
针对阳谷县消雹增雨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全县经济和工农业发展造成的危害和近年来消雹增雨工作取得的效益,证实了开展人工消雹增雨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今后开展这项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9年防雹(1974—1978年;1986—1989年)、7年没有防雹(1979—1985年)的雹灾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对比分析,得出:在雹云加强区的山头上适时进行大剂量的炸药包爆炸,可以抑制或减少局地雹灾危害。一、雹云观测及作业情况位于宕昌县北部的瓦拉子山,海拔3200米,是我县冰雹主要发源地或加强区之一。那里常常起雾成云,每当西北方约20公里的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冰雹是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广大气象工作者与贫下中农结合,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与雹灾作斗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我国很多地区自制土炮、小火箭消雹,群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小火箭所用的推进剂大都是黑火药压制成型的,能量低,火药机械强度差,生产比较危险,劳动强度大,射高一般在2—  相似文献   

11.
宓建业 《贵州气象》2001,25(6):40-43
灾情调查是防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对一些主要降雹过程进行点上调查,并对降雹带进行纵向和横向跟踪调查,对降雹带的移动、落点、内部结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并且对重大灾情进行回访,发现实际灾害损失比一般认为的轻,说明我们对雹灾和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缺乏认识。说明了建立冰雹灾害标准是防雹工作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迟竹萍 《山东气象》1997,17(3):44-45,53
对潍坊地区雷暴次数,降雹次数及雹灾面积的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防雹效果进行评估,得出;防雹6年中,降雹次数平均每年减少2.9次;雹灾面积平均每年减少59681.8ha。防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冰雹尺度谱分布分析对于冰雹和人工防雹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它是研究成雹机制、雹量参数化、估计雹灾程度的基本资料.本文以1982年7月16日和19日昭苏两次雹暴的地面雨雹谱作为基本资料,对雨雹谱参量、降雨雹动能通量、冰液水含量,降雨雹强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雨雹参量作分析和讨论,并给出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61-2011年近51a黔西南州8县市测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利用M—K突变检测、小波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近51a黔西南州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黔西南州降雹受地形影响较大;降雹概率呈减少趋势,每10a减少1.2次,并在2005年发生了一次明显的突变,雹灾突然减少;降雹主要集中在春季并存在4a与13a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种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观测事实和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由12个探空参量预报最大降雹大小的方法。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1)雹暴单体中冰雹生长的环境层结状态为湿绝热;(2)雹块处在湿生长条件下;(3)雹块的末速是其形状、大小、阻力系数及最大升速处空气密度的函数;(4)雹块末速与最大升速相平衡时其直径达到最大;(5)假定雹块在负温区下降时直径不再增长。但在正温区雹块熔化,直径减小,及地的大小就是雹暴单体最大降雹的大小。用定时探空资料计算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计算出实际最大落地雹块大小,适用于距探空站150 km内非局地中、大雹(>1.5 cm)的甚短期预报。重雹灾与特重雹灾几乎完全由非局地中、大降雹所致,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将会提高降雹预报准确率,产生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彭登峰 《贵州气象》1998,22(4):37-38
四坪位于我县北部乌江沿岸,以前是多雹区,自乌江电厂建成后,这一带10多年来未降过冰雹,以致在防雹选点时也确定为无雹区未考虑,而1998年5月11日下午,以四坪为中心,几公里范围内出现雹灾,降雹时间长,雹粒大,造成较重的局地雹灾,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当天的天气形势和地形条件,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总结。l调查情况11日下午,天气闷热,偏南风,日照较强,15h左右云层开始增厚,天空逐渐变黑,16h许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狂风暴雨,夹降冰雹,降雹时间约持续了对讪n,大的直径有4-scm,一般的2-3cm,降雹密集,平地积雹厚3cm,四坪、新…  相似文献   

17.
延安宝塔区近10年冰雹时空分布与历史状况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延安宝塔区2004—2013年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历史统计资料(延安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为1951—2003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0a平均每年有降雹日8.4d,以单个冰雹日居多;4—10月降雹较多,6—8月更为集中;一日内冰雹发生时间主要在13—20时,密集降雹在15—17时;以直径为1~5mm的小冰雹为主;近10a冰雹造成的灾害损失远大于20世纪80—90年代。与历史资料相比:年平均冰雹日增加明显;降雹时间和冰雹移动路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最大冰雹直径变化较大,近年以小冰雹居多。冰雹日较历史有明显增多,主要由资料来源、通讯方式、冰雹灾害关注度等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8.
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相似文献   

19.
山东地区位于115°22′—122°42′E、34°32′—38°04′N,在副热带北缘,具有中纬度天气的特色,是夏季副热带高空急流经常影响的地区,尤其是春夏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容易产生大气层结不稳定,使风的垂直切变增大,全年大部时间零度层高度适宜,这些特点为形成冰雹具备了条件,雹灾常有发生。据农业部门统计,我省雹灾面积平均每年200万亩,减产粮食二亿多斤。个别年份如1964年6月12日至14日连续三天降雹,共计125个县次受灾,雹灾面积达300万亩。是山东地区对农业生产为害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相似文献   

20.
雹云识别与冰雹短时预报胡润山(大同市气象局037004)雹灾是大同市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全市(包括市区和下属7个县区)范围内每年出现灾害性冰雹10次以上,冰雹次数之多,强度之大,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全市冰雹除受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外,还受地形影响,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