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可达性的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空间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交通因素入手,在其变化过程中探讨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结构的演变。以可达性作为度量沈阳经济区交通因素优劣性的指标,通过对1992,2000和2011年3个时段的交通数据计算,得出沈阳经济区各中心地可达性,并通过可达性与中心地空间结构的叠加分析得出沈阳经济区各中心地的发展特征与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空间结构中心极化明显,内部圈层中心地体系完整,发达程度高,主要交通轴线上的中心地数量及规模发展较快。在交通因素主导下,可达性与中心地空间相互作用强烈,并引导中心地视图向点轴与圈层相融合的蛛网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2.
中街,沈阳著名的商业街,是沈阳最早形成的商业中心。中街,为城市中央之街,其时,沈阳只有一座方城,中衔位于其中央,于是得名。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在沈阳古城的中心地带,有一个由东、西、南、北顺城街路围成的区域,被称之为“方城地区”。  相似文献   

3.
精品旅游     
世博园→沈阳故宫→张氏帅府沈阳故宫坐落在古城沈阳市中心,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和使用的宫殿。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座保存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之一,现有古建筑100多座,占地7万多平方米,是全国保存至今、清代最早的宫殿建筑群,被誉为关外“紫禁城”。200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棋盘山风景区沈阳棋盘山国际旅游开发区位于沈阳市东北部,距市区17公里。有森林面积97平方公里,水域面积5.04平方公里,中心活动区域为48.64平方公里,已开发的旅游区(点)有棋盘山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冰川动物乐园、盛京高尔夫球俱乐部…  相似文献   

4.
基于高速公路流的东北大都市区边界识别与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卓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19,39(6):929-937
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分析东北大都市区的空间边界与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流随距离的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规模位序的累积分布符合“二八定律”,但在具体的指标阈值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四大都市区在空间上相连,以较小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区域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沈阳都市区和大连都市区在城镇关联体系中已实现融合;沈阳都市区、长春都市区、哈尔滨都市区间的空间联系则相对松散。高速公路流空间下,各大都市区中心-外围空间结构表现出空间圈层、功能廊道和边界切割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以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为研究对象,利用聚集维数、关联维数及计盒维数的基本模型对该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测算结果表明: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市-沈阳的向心式聚集,城市之间交通网络通达性好,空间形态较辽宁省城市体系紧凑。沈阳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划分相对合理,但仍需优化。建议充分发挥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强辐射与带动作用,并通过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5条城际连接带,推动城镇化、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沈阳经济区形成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沈阳古城,原有四塔,东西南北各占一方,风格统一,始建于清朝崇德八年,塔高24米,基座四方形,每边12米,砖筑、实心、白色,为藏式塔,亦称喇嘛塔。西塔,和平区西塔街西侧,1968年“文革”中被拆除,致使30年无西塔。为再现沈阳古城新貌,古为今用,审建委投资400余万元,在西塔原地,按老西塔原貌,建成新塔,塔身为白色,设有上心室、中心室、下心室、地宫、石雕、砖雕,工艺十分精美。塔前后并设有古庙。如今,新西塔已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沈阳又有了新西塔@刘晓谦  相似文献   

7.
沈阳一名最早出现在元朝。元统一全国后,于1269年开始对全国区划进行重新整治。1926年,元廷把“沈州”改为“沈阳路”,将毁于兵火的辽建土城重新修建,并将治所设在了沈阳的古城内。那么,为什么叫沈阳呢?因为沈阳地处沈水之北,故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药志 《中国地名》2011,(2):29-29,31
明末清初,自后金政权定都沈阳以来,沈阳的城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四方皇城”的构架。“四方皇城”的形成与确立,为沈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现代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沈阳古城的一些古建筑相继倾毁,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9.
卓云霞  刘涛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385-1396
在城镇快速扩张和交通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中,多中心也成为广泛应用的空间政策工具。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研究尺度和中心重要性的界定出发,辨析了城市内和城市间、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的内涵;而后分别从新中心的产生和既有中心一体化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而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多中心的识别和测量方法、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单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分异以及多中心绩效评估等领域的进展与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多中心研究的拓展方向:明晰多中心概念并进行合理测度、比较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异并剖析内在机制、对多中心的绩效进行多维度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0.
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多中心概念、测度与效应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多中心效应的不确定性与其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有关;某一尺度的多中心政策在其他尺度上会产生不同影响;历史特殊性和地方情景是影响多中心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认为并不存在可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和政策措施,今后的研究应仔细区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正确选择测度方法与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群技术知识单中心与多中心探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地理研究》2019,38(2):235-246
城市空间组织的多中心、网络化特征受到区域经济研究关注。但由于发展阶段、空间尺度、研究视角的差异,城市区域多中心格局有待商榷,知识经济时代解读知识流作用下的城市空间组织应成为经济地理学重点破解的命题。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申请和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基尼系数,从知识生产和知识网络层面,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技术知识形态多中心和多尺度功能多中心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 城市群技术知识创新呈现网络化模式,但在形态和功能上多呈现单中心格局,与已有研究基于城市间基础设施联系、企业联系、科学知识联系广泛认同城市群呈现多中心格局的观点不同;② 城市群技术知识网络结构具有空间异质性,国家尺度技术知识流强度的空间不均衡性更加显著,强联系由少数核心城市控制;③ 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同城市群创新基础、经济实力、协同发展水平有关;④ 功能多中心程度具有尺度敏感性,区域尺度功能多中心程度高于国家尺度。研究结论有助于引发对城市空间组织理论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构建旅游中心城市之研究——以荆门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讨旅游中心城市概念、地位及作用的基础上,以荆门市为例,分析了荆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荆门市建设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条件和优势,包括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区位、科学的规划、完善的设施等,并借用中心地理论来说明荆门市应该成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最后列出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势力圈的划分是城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势力圈代表了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分布力度,划分出中心城市的势力圈,便可直观地了解中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区域内城市体系分布格局,进而影响区域的开发顺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山西省各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规模值,以场强公式与断裂点公式确定各中心城市的强影响与弱影响势力圈半径,再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借助GIS划分各城市势力圈的具体范围并与其行政范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山西省区域中心城市强影响势力圈与其行政范围差异较大,形成以太原为单核心式的势力圈空间结构,各中心城市呈现非均衡状态;山西省区域中心城市势力圈的形成有它特有的规律;通过势力圈与行政区域的叠合分析,得到各城市的势力圈构成和势力圈的跨市域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可为山西省城市规划、经济区划、行政区划调整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三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5.
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提升城市与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熵值法、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对2003,2013年35个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可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一般水平3种类型。2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沿海、沿江及港口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东部地区与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3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市规模等级正相关。4城市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中心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判断是制定适宜区域空间政策、推动其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其空间结构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珠三角地区2000,2005,2010年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进行研究。珠三角地区经历了从"核心—边缘"特征明显的单中心模式到"多中心"结构特征显著的发展历程,其演变模式总体上符合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但在城市区域的空间尺度,钱皮恩的"离心模式、组合模式和融合模式"对其空间结构演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现阶段,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了经济中心和人口中心的空间耦合,但各中心在职能上仍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邻接关系,定义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的相对距离,通过各地上市公司数量及各地与资本市场中心相对距离的数量分析,揭示资本市场空间配置对各地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影响,指出资本市场中心对各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现象,我国两个资本市场中心分布对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程度存在显著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本市场中心位置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区域经济分析中常用的主成分方法(PCA),来研究全国35个中心城市的发展梯度及差异.通过计算各中心城市的主成分载荷矩阵、主成分得分矩阵、梯度值,总结出全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并针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区,提出一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中心地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玉麒  董平 《地理学报》2005,60(4):587-596
太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该地区虽然水网密布,水系发达,并有太湖等大小湖泊存在,但并不影响中心地结构在该区域的形成,其形成机理是地形平坦、水系呈规则的圩田塘埔系统,及高度发达的市场体系。该中心地结构的中心城市是苏州,而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几何中心;另一方面,不同等级中心地的间距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应性。据此,根据太湖流域中心地的形成过程,可以给出以下的中心地结构的形成路径:区域几何中心决定最高等级中心地的区位;区域面积决定一级中心地与二级中心地之间及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高等级中心地之间的间距决定以后,余下的不同等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即可同时决定。由此,太湖流域中心地结构的形成体现了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中心地形成过程与类型。这一形成过程具有一般性,即对任何一个中心地而言,都有一个自低等级中心地向高等级中心地的转化、升级过程,但对整个区域而言,却是高等级中心地首先形成,然后才是以此为中心各级不同等级中心地的相继形成,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心地等级体系。其研究结论丰富与完善了中心地学说。  相似文献   

20.
商越 《中国地名》2011,(5):41-43
随着沈阳全运村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大浑南的变化日新月异,核心区“八横八纵”16条街路经反复论证,即将被正式命名。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名能直观展现城市的文脉传承,而老地名更是古城历史的活化石。伴随着沈阳城市建设的的快速发展,如何把地名所蕴藏着的文化记忆保留下来,同时又能起出展现时代特色的新地名,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