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国土资源》2011,32(3):1-6
2011年8月30日下午,本刊主编、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严学新教授,本刊编辑部主任、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龚士良教授,在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守业教授的陪同下,拜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并作了专题访谈。  相似文献   

2.
正为适应中国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的飞速发展,应广大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一线工作者和研究生群体的迫切要求,本刊特邀请中国分析地球化学及地幔地球化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勇胜教授组织主编了本期专栏。近年来,中国分析地球化学领域在引进国际先进分析装备的同时,迈开了自主创新的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志琴 《地质通报》2002,21(1):9-10
经过12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终于成为国家级大科学工程及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直接观察陆壳的"大陆科学钻探"是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地学高科技系统工程,是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灾害和环境三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继人类登月后向地球的又一次挑战!  相似文献   

4.
《探矿工程》2014,(5):5-5
本刊讯2014年5月20~21日,由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及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极地地球科学与勘探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成功举行。建设工程学院院长孙友宏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韩晓峰教授出席并致欢迎辞,吉林大学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千人教授”Pavel Talalay教授主持了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5.
四年一度的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IGC)素有地球科学界"奥林匹克"盛会之称,是地球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专业盛会之一,为国际地球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引领地球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12月9日揭晓,《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委舒德干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编辑部在此特向舒德干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7.
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这次大会开创了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纪元,是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本期发刊过程传来高山院士去世的噩耗,编辑部全体同仁无不为高山教授的英年早逝深感痛惜!高山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的一代中青年科学家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下地壳与壳幔相互作用地球化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开拓性和基础性研究工作,极大推动了中国和国际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他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第八届副理事长,曾任本刊编委,对学会工作和期刊发展倾注了极大心血,是学会及相关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灵魂人物,为推动学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高山教授,并激励年轻一代地学学子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特邀与高山教授有二十余年跨学科精诚合作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庆生教授撰写回忆文章,唯求继承、弘扬高山先生的拼搏、求实、创新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之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9.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正[本刊讯]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天体化学家,并有科学巨人之称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瓦瑟伯格(Gerald Jerry)J.Wasserburg,1927年3月25日出生)于2016年6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世界顶级同行科学家而深感痛惜!为深切地表达中国同行科学家群体的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地质调查局Galloway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面沉降研究专家,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主席。经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淑君教授接洽,《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通过电子邮件对其作了专访。现予刊发,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2.
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球科学前缘: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月14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及国内的2 0 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IPACES是由海外杰出华人地球科学家组成的一个非盈利性学术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促进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及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在地学界的合作研究。会议在研讨会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教授,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主席,美国Universityo…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联合举办的“地球科学前缘:地球·环境·人类活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6月14—17日在成都理工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和国内的2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IPACES是由海外杰出华人地球科学家组成的一个非盈利性学术组织,该组织致力于促进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及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在地学领域的合作研究。会议由研讨会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教授和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主席、美国Univers…  相似文献   

14.
张颖 《世界地质》2007,26(1):136-136
《世界地质》是由吉林大学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主办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发行)。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现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本刊主要报导地球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致谢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2011,(1):F0003-F0003
2010年中,下列专家不辞辛苦先后为《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审稿,为确保和提高本刊学术质量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本刊编辑部特向各位专家(各单位中专家以审稿先后为序)表示诚挚感谢!  相似文献   

16.
正1办刊宗旨《地球科学》是由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地球科学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基础地质、应用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及地学工程技术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以促进国内外地学学术交流,繁荣我国地质教育、地质科技与地质找矿事业,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的.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倡"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7.
本期《纪念瓦瑟伯格教授》专栏续发华裔地球化学学者、美国德州莱斯大学教授李欣地的回忆文章"先生,一路走好!",作者系瓦瑟伯格教授当年的博士后,但他至今的职业生涯仍处处无不浸润和映射着导师的影响和身影。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时至今日,瓦瑟伯格教授的学术贡献仍然影响到当代每一位地球科学家。""世界因他而不同。"、"瓦瑟伯格教授的影响明显远远超出地球化学领域",衷心希望这种科学献身精神的传承同样能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8.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康普拉蒂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地面沉降研究专家,特别是在地面沉降模拟预测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曾于2005年10月来沪出席"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现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副主席。2013年12月《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委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面沉降工作组成员叶淑君博士利用在国外学术交流之机,向康普拉蒂教授当面转达了专访邀请,得到康普拉蒂教授的欣然接受。随后《上海国土资源》编辑部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秘书长龚士良教授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访谈议题,很快收到回复。现予刊发,以飨业界同行。  相似文献   

19.
《透明矿物薄片鉴定简明手册》项目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地球科学学院陈曼云教授、常丽华教授。2005年4月7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首都钢铁公司地勘院等有关单位的7名专家在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对项目进行了评审。评定等级为优秀。  相似文献   

20.
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对外联络部网站2007年2月8日消息,2006年本刊先后被美国《石油文摘》、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收录,这表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在国际地学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是广大作者、审稿专家与本刊编辑部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