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呈现新趋势,突发性、全球性和关联性成为鲜明的特征。当前,要着力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问题,就必须继续务实加强基础研究,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气候变化应对之路;进一步处理好减排与增汇、减缓与适应的关系;设立国家碳中和重大专项;制定和实施更大规模植树造林计划;要立足未来,密切关注与气候变化高度关联的人类长期发展议程,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部署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资助了"全球气候数据集生成及气候变化关键过程和要素监测"研究项目。项目围绕由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提出的基本气候变量,完善地空天基观测体系,生成中国首套以遥感数据为主体的涵盖大气、海洋和陆表长时间序列、高精度、高时空一致性的产品,即气候数据集,动态监测全球变化关键过程和要素。  相似文献   

3.
声音     
《今日国土》2009,(10):5-5
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面临共同挑战.拥有共同利益。双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开展合作,不仅有利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而且对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中方愿同包括美方在内的有关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合作,继续以积极的建设性态度为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开展低碳国土实验区创建活动名列其中。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资源约束矛盾和生态环境压力已成为全局性和长期性难题。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6.
当前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各国携手发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因此,实施森林治理、发展现代林业是全球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但因全球森林治理体系和机制仍不健全,使得世界林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加强对全球森林治理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的发展目标,并且提出了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色生态空间、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和应对气候变化、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利用、加强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等7项任务。上海市测绘院作为上海市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支柱单位,充分发挥了测绘地理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绿色低碳发展是兼顾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新发展理念,已成为各国共识和大势所趋。去年底的坎昆协议指出:各国都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朝着建设低碳社会转变,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更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从而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增加就业创  相似文献   

9.
赵晨 《今日国土》2010,(3):14-15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政府、企业和公众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在当前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气候状况逐渐恶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今日资讯     
中国向联合国通报应对气候变化自主减缓行动信息中国日前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了中国所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自主减缓行动信息。中国将努力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到2020年使非化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干旱面积分布较广,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是典型的气候敏感区及生态环境脆弱区。然而,该区域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响应的规律还不清晰,研究这些规律对加强北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历史高分辨率生态环境质量数据(CHEQ),以及气候指标、夜间灯光等遥感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偏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北方地区2001—2018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①2001—2018年CHEQ指数总体呈小幅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②近18年来,北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仅为18.66%,而退化面积比例为40%;③生态环境质量与气温和人类活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90%。本文在弥补现有研究不足的同时,可以为快速掌握北方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下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声音     
《今日国土》2010,(2):5-5
中国日前已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通报了中国所宣布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自主减缓行动信息。中国将努力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到2020年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13.
张怀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陈洲其主持会议张怀西、江泽慧向10个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授牌段应碧向实验区赠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低碳生活百件小事》、《首批百项低碳技术推介名录》绿皮书刘燕华颁发实验区联络专员证书并作建立全国绿色产业联盟的报告刘恕颁发实验区创建单位证书柳忠勤作第六次实验区会议以来的工作报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云南签署建立国土经济和低碳经济研究战略合作备忘录  相似文献   

14.
《今日国土》2014,(1):13-18
梁园区是最早参与创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的单位,为了进一步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在此实验探索基础上,梁园区还加入了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两个实验区共建工作互相融合,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小城市党委、政府的各位领导:2009年9月22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王峰 《今日国土》2010,(6):23-24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城市则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今天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这一议题,共同研讨,深人交流,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国土资源部、代表徐绍史部长,对参加本届高层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8.
王浩 《测绘学报》2016,45(4):504-504
正准确的水资源量对于水资源规划,保障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需求。然而已有的水资源量估算方法并不适合高度人工干扰的水循环环境。本文以解决"水资源量有多少"为目标,提出了耗水管理理念下的人类可持续耗水量估算方法。通过对城区和农田区不可控ET的估算方法研究,估算了海河流域及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今日国土》2009,(12):5-5
哥本哈根会议期间,中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务实合作的精神.与各方密切沟通协调,整个过程公开、透明、高效,为推动会议取得现有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表现了最大诚意,尽了最大努力。中国愿意同各方一道,以哥本哈根会议为新的起点,切实履行承诺,加强合作,尽早完成“巴厘路线图”谈判,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1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20.
《今日国土》2014,(1):6-9
2012年11月30日,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推荐的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代表、重庆市黔江区区长吴忠,应国家发改委邀请,在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上,发表了《立足生态优势,探索低碳发展之路》的主题演讲。这是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共建工程自2010年启动以来,首次走向国际讲台。在下面的文章中,从黔江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的五方面工作中,我们可以很实在、很生动地看到中国的城市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一种主动,一种自觉,一种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