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群体视角下的成都休闲意象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为研究区,选取本地居民、外地游客、旅游从业者三类不同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共词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探寻三类群体共同的休闲空间感知热点与不同的休闲空间意象结构。结果发现:以宽窄巷子、青城山、都江堰、锦里、武侯祠等为代表的人文景点是成都休闲空间最突出的感知热点。三类群体由于其所处环境及信息获取方面的差别,分别形成了多元化休闲意象空间结构、聚集型休闲意象空间结构和散点式休闲意象空间结构。成都"休闲之都"的旅游规划与城市建设应以挖掘资源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重点,并在幸福指数、文化内涵、品牌效应3个方面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城市意象热点空间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梦远  徐建刚 《地理研究》2014,(12):2286-2298
在社会调查、空间数据处理与建模分析基础上,系统探析了南京城市意象热点与居民感知、城市道路结构、特色意象区形成及其与城市历史街区功能更新的内在关系,形成对南京未来城市意象发展的四点建议:1改变崇尚宏大体量和现代风格倾向,在尊重南京文脉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更新城市功能;2通过热点植入盘活意象缺失区域,但需尊重热点和城市道路集成度联动发展的城市自组织机制,并注意街巷空间和生活次节点的保留;3意象热点的集聚区应该为重点打造的特色意象区,注重提供多样化活动平台和休憩设施,并和城市传统紧密结合,注意热点空间的均衡分布,并在步行范围内组织;4从热点空间和功能置换着手可缓解交通压力并促进城市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城市公共纪念空间从神圣空间向居民休闲空间的转变成为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热点。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为例,运用空间生产理论以及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在城市转型中从神圣纪念空间向市民休闲空间的转变过程、空间主体所起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2次空间转换,1954―1978年烈士墓园的空间生产阶段以及1978年到现在公共纪念与休闲空间生产的阶段。2)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作用和居民自下而上的休闲需求是推动烈士陵园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3)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作用,塑造了烈士陵园多样化空间局面。从政府角度来看,不论是空间规划还是符号化空间的建构都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其神圣空间特质,公共休闲只是一种衍生功能。从居民角度看,休闲需求在居民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由此形成了混合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及人口交通出行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方法,研究广州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广州中心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整体上呈老城区为核心、老城外围为边缘的空间分布格局;区际及不同类型服务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圈层及扇形分化特征突出,次中心区的配置水平逐步提升。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建设历史、经济发展、制度政策变革及供给与需求变化是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总被引:40,自引:10,他引:30  
周素红  闫小培 《地理学报》2005,60(1):131-142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广州城市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与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二者存在一定互为因果的关系;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城市形态引导着交通需求的总量和布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产生的原因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广州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增强,直接影响了交通需求的产生与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居民就近选择就业,并使通勤交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此外,居住与就业人口迁移先行,引导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是近年来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设施服务空间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需求作用型和供给作用型两种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在2000 年提出“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2010 年初步形成“两心四城”城市空间格局,随后在发展战略中加入“中调”,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谋求在2020 年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空间架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调整有赖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与密度也是进行城市通达性差异研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广州的城市交通通达性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运用网格分区法对广州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区域划分和密度计算;进一步结合快速轨道交通(地铁)网络的时间通达性度量,对广州市的城区通达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城区的通达性呈现同心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性较大,城市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地铁网络时间通达性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值进行区位等级划分,探讨区位因素与交通通达性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城市公共、商业服务设施和住宅区的空间特征差异,进一步甄别广州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特征和区域差异,从而为城市建设和空间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再齐  姚华松 《热带地理》2019,39(1):108-116
以古代广州港—城空间关系的发展演化为实证案例,采用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古代长时间跨度视角下港—城空间关系发展演化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港—城空间关系发展演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古代港口具有重要的交通和商贸功能,码头毗邻地区往往发展成为重要的城市商贸区;港口通过毗邻城市功能区的发育,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自然环境变迁、航运技术变革、交通商贸变化以及政治军事的考量等因素综合作用,驱动港—城空间关系不断发展演化;古代广州港—城空间关系的演化模式明显有别于西方学者归纳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徐秀玉  陈忠暖 《热带地理》2012,32(3):293-299,320
基于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角度,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研究地,引入公园规模、公园景观、公用休闲功能、公园门票价格、公园建园时间、公园交通便捷度、公园综合配套服务、公园服务时间等指标来衡量城市公园的休闲服务等级结构.根据广州中心城区发展历史、城区常住人口密度、城区各区经济总量等指标,将广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旧城核心区、新城中心区、新城边缘区,城市常住人口高密集带、城市常住人口密集带、城市常住人口稀疏带,经济实力强区(萝岗区)、经济实力较强区(黄埔区、天河区、越秀区)、经济实力弱区(荔湾区、海珠区、白云区)等空间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对广州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形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构成,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物质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及土地利用3个方面,分析认为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广州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城市规模扩大;沿线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得到良性的改变。轨道交通对广州城市非物质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文化形态方面,分析认为轨道交通创造了城市轨道交通文化;提高了城市运作效率;实现城市绿色交通。  相似文献   

10.
西安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热点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地理科学》2020,40(3):437-446
判识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热点的空间规律,对于高效配置旅游休闲要素和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机构兴趣点(POI)数据,结合Getis-Ord G *指数等方法探究西安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热点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显示,西安旅游休闲总体业态热点区分别位于钟楼中心区、曲江-小寨区域和高新区电子城3个区域,各热点对应的业态集聚等级和空间尺度依次递减;与总体业态热点分布基本一致,各细分业态空间热点也主要集中在钟楼、曲江-小寨和高新区电子城等城市核心区。本质上,城市旅游休闲热点形成是由城市发展导向所决定的,即作为地理要素的城市空间在服务转型导向下,结合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等城市核心区发展优化过程,对作为人文要素的旅游休闲业态施加作用,使其向城市核心区定向集中的结果。通过合理引导旅游休闲业态集聚发展,则可有效实现旧城区增长活力重塑和新城区空间品质优化。  相似文献   

11.
汪芳  俞曦 《地理研究》2008,27(5):1059-1070
游憩活动设计和管理对城市园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评价是设计决策和管理实践的依据,基于"工具设计-测量评价-管理战略决策"这一评价流程,从游憩活动使用者角度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构建游憩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无锡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四个典型城市园林进行游客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综合评价无锡市园林游憩活动的现状,并提炼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重要因素。还尝试性地提出了园林游憩活动的"期望差异—体验水平"管理模式,基于调查数据来计算9类游憩活动的期望差异等级表和体验水平等级表,以确定其在"期望差异—体验水平"横向评价矩阵("ED-EL"矩阵)中所处位置,在此基础上对无锡市四个园林的游憩活动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百度POI数据,运用Ripley’s K函数、最近邻层次聚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休闲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总结城市休闲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而探讨休闲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休闲设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性。(2)各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倾向,娱乐类、购物类、健身类三类休闲设施热点区主要布局在主城区以内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附近,餐饮类休闲设施热点区表现出明显的人口导向特征,旅游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均分布在热门旅游景区附近,文化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于科教文化基地或多民族混居区。(3)乌鲁木齐市休闲空间格局为“圈层+扇形+组团”模式,核心为面状综合型休闲中心,外围为扇形的休闲设施稀少区、组团式多功能休闲区和组团式餐饮休闲区,最外围是休闲设施极少的郊区和组团式旅游休闲区。(4)乌鲁木齐休闲空间与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游憩空间的核心研究对象,游憩热点在研判居民游憩偏好、落实城市游憩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从“社会感知”视角,结合“头尾划分”理论,提出基于时空轨迹数据识别城市游憩热点的新方法。首先基于个人轨迹数据识别停留点,然后基于“头尾划分”理论划定游憩停留点簇群,最后整合停留点簇群并赋值于邻近道路形成游憩热点;以广州市老城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与两种既有点数据聚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广州市老城区的游憩热点整体集中于中、西部,热点类型可分为蓝绿空间、历史风貌、商业街区、批发市场和新兴网红场所5类;2)相比DBSCAN和CFSFDP算法,该文方法在识别游憩热点数量、捕捉游憩热点核心、明确游憩热点边界和运行简洁程度等方面表现更好,有利于后续游憩热点的深度分析与整合。研究成果可为城市游憩热点的识别提供新思路,也可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游憩系统的重塑与提升提供重要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毛蒋兴  闫小培 《地理科学》2005,25(3):353-360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影响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定量分析和GIS、R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首先,作者论述了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引导作用;接着,应用GIS和RS技术分析论证了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刺激作用;第三,应用GIS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价格的影响作用;最后阐明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广州各类用地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互动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对广州城市交通系统与空间格局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对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引导作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会产生反馈作用,客观上影响着交通系统的空间布局,两者之间存在—个互动反馈作用环。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使城市下垫面发生改变,自然景观的大幅减少与人工建筑的大规模增加,给城市气候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环境气候图作为分析与调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城市环境气候状况的工具与平台,拓展了城市气候信息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针对目前中国华南地区城市环境气候研究缺乏多要素图层、多技术方法综合分析的现状,充分考虑到不同要素对环境气候影响程度的差异,论文结合已有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编制方法,选择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广州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多环境要素、多评估时段、多技术方法的复杂下垫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系统,利用专业气象插值、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广州市空气质量、热负荷与通风潜力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广州空气质量和热负荷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通风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而季节变化微弱。通过进一步叠加分析各环境要素,将广州环境气候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最适宜类型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林地与城间耕地,最不适宜类型位于天河、越秀、荔湾的城市核心区以及白云、增城的工业密集区,形成“北优南劣”的环境气候空间格局。最后,以环境气候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各气候类型所在区域的简要规划措施,为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郑州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游憩地意象空间分析对城市旅游的规划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意象草图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郑州市游憩地意象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居民和游客构图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草图中有一些城市意象5种要素无法涵盖的成分。通过对草图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对郑州市的游憩地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一直关注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的关系。论文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通过采集百度热力图、建筑矢量数据、路网数据、兴趣点数据等多源空间大数据,应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探究建设强度、功能性质和交通可达性3个维度的建成环境要素对城市活力影响的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并对比工作日白天与夜间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1)容积率对城市活力塑造的相对重要性最高,其次是休闲设施密度与公交密度,且白天与夜间的差异不显著。合理的开发建设强度、集聚的休闲与办公设施、公交导向交通发展,更有助于塑造充满活力的城市。(2)各建成环境要素与城市活力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且部分建成环境要素白天与夜间的差异较明显。研究结论可为精细化的建成环境规划与治理以促进城市活力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城市边缘区乡村多元价值凸显,迫切需以乡村多功能理论为指导划分“三生”空间,以空间重构促进转型发展。论文首先从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方面评价城市边缘区多功能时空变化;其次进行图斑尺度“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两者共同得到基于乡村多功能的“三生”空间适宜性;最后据此设计算法划分“三生”空间。研究发现:① 城市边缘区乡村休闲娱乐、观光农业等功能显现,需要重构多功能空间促进转型发展;②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乡村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主要分布在与中心城区较近地区,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远郊外围,生态功能则表现出高度空间异质性,农业、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在提升,而生态功能则普遍下降;③ 县域“三生”空间划定需多尺度联合,既要考虑乡镇尺度多功能差异,还要体现图斑尺度适宜性,才能为空间规划提供有意义的借鉴。论文提出的基于乡村多功能评价的“三生”空间划分可为即将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