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利用离散功率谱、周期图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1951—1980年6月上旬30年的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多频振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0年中折射指数N单位值主要振动周期为5年,N单位值的峰值年与降水量峰值年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离散功率谱、周期图分析方法对上海地区1873—1972年6月上旬百年的旬平均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多频振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α为0.0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百年中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值最主要振动周期为45—50年和20年。经高通滤波后,又突出了准两年的振动周期。  相似文献   

3.
用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近地面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平均值、月降水总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多频振动特征。结果发现:初夏,N单位与太阳黑子(或降水量)在准5年及准2年(或准7年、准4年及准3年)周期附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初秋,N单位与太阳黑子在准5年、准2年周期附近密切相关;N单位与降水量除在短周期准3年、准2年附近有密切关系外,在长周期准35年附近亦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11年夏季三个月500hPa资料,对20°N以北中高纬度带内的纬向环流和天气系统进行功率谱分析,着重研究了23天左右周期振动的盛行地区。结果指出,唯有大西洋欧洲这块非季风地K盛行这种周期 而后,利用1980年七层资料,用天气学方法和能量学诊断研究了这个地区23天振动的性质及其维持机制。这种振动常出现在整个对流层里。根据不同参数位相综合图,可以统一为一套典型的、具有连续性的天气形势序列。在这个地区上游有冰岛低压,它是斜压性强又能使位能释放的振动系统,下游有阻塞高压,是近于正压的并靠输入动能来维持的系统。上述的形势演变有时能主要是受这两个振动系统所影响。最后,对于23天振动为什么盛行于大西洋欧洲地区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正富 《贵州气象》1998,22(1):26-28
该文采用功率谱估算寻找振动波,并用振动强烈的波应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平塘的夏旱强度进行了预测。在预测1998、1999年为干旱年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播期,改良土壤,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等防灾减灾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雷达波定向向远处传播时,辐射能量分布在越来越大的面积上,使得同一强度的回波,因距离的不同而在“显示器”上有不同的功率值(通常以中频增益衰减分贝数N表示)。因此在确定回波实际强度时,必须对回波功率进行距离订正。目前一些地方采用如下方法订正。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57年1月至1977年12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180°—90°W、5°N—10°S)、南方涛动指数和我国东部降水作了分析。通过功率谱的计算得到如下结果:(1)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存在3.4年的振动周期。(2)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存在3.4年和1年的振动周期。(3)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分别存在1、2.3和3.4年的周期。利用交叉谱计算位相差,表现出海温与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近乎反向变化,海温的变化落后于南方涛动。南方涛动在3.4年周期上超前华南降水。华北降水在周期为1年的振动上落后于南方涛动。本文还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南方涛动的年际变化作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图的波谱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剑民 《气象学报》1983,41(4):433-443
本文应用谐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1951—1970年北半球500毫巴多年候平均图和1975—1980年40°N、60°N 500毫巴逐候的候平均高度值。发现逐候的各谐波系数序列,除具有气候季节变化趋势外,还具有“指数循环”时间尺度及多种韵律活动准周期性振荡的特征。 利用这一特征,设计了一个用周期外延叠加的预报方案。每次接连预报未来8个候的北半球500毫巴候平均高度。对1976—1980年60个月40°N和60°N两纬圈进行预报试验。效果检验表明,本预报方案有一定预报价值。它对纬圈偏差符号的预报准确率平均达ρ=0.22,对气候距平符号的预报准确率平均为ρ=0.08。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序列的周期振荡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3.5年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也有3.5年的振动周期;二者在2.3年振动周期附近有很好的关系,并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超前于东北夏季气温0.33年。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时间序列,从时间域上研究序列中的周期振动的方法是谐波分析。但是长度为N的序列的谐波分析只能得到谐波长度为N/k(k=1,2,……,N)的各个谐波分量。而实际序列存在的主要波动周期并不一定包括在上述的周期之内。也就是说,容易漏掉主要周期,而只是采用了一些次要的周期。这也是谐波分析的局限性。而谱分析则从整个序列的频率域上考察其周期振动,分析各频率的贡献如何,借以确定哪些是主要振动频率。从而分析整个序列的周期振动。  相似文献   

11.
太阳活动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强度的耦合振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徐群  金龙 《大气科学》1986,10(2):204-211
近28年(1954—1981)逐月太阳黑子数和北半球500hPa各海洋副高面积指数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后延l—3年的高相关.后者的功率谱分析显示出存在着明显的11和22年振动,且和太阳活动相应的周期很好地耦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强度)指数最显著的周期为11年,其次才是受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影响的3.67年振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广西桂北地区四个站点的四十年(1948—1988年)降水量资料,运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寻求该地区年降水量振动的主要周期,并对未来若干年内桂北地区年降水量进行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桂北地区四站年降水量振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7—9年周期最显著,2至3年周期次之。在未来若干年内,年降水量以桂林、都安,沙塘呈递增趋势,柳州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降水与有关海域海温,南方涛动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华 《气象科学》1993,13(4):400-416
本文采用波谱分析法对1953年1月至1977年1月至1977年12月青藏高原降水与有关海域海温、南方涛动作了分析。通过功率谱计算表明:(1)青藏高原月降水及南方涛动月指数变化分别存在3.3年及1年振动周期。(2)北太平洋月海温变化存在3.3年、2年及1年振动周期。(3)南海月海温变化存在3.3年、2年及1.3年振动周期。(4)赤道东太平洋月海温变化存在3.3年振动周期。交叉谱分析表明:在3 3年周期振动上青藏高原月降水分别落后赤道东太平洋月海温17.3个月、北太平洋月海温7.7个月,甫方涛动月指数5.5个月,它与前者呈反向变化而与后两者呈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4.
王绍武 《气象学报》1965,37(2):200-214
本文研究了1871—1960年共90年南北半球(70°N—50°S)7月大气环流的振动。并着重分析了近60年东亚大气环流的变化与我国的气候振动。主要结果如下: (1)由于大气环流存在多年变化,不同30年的平均图有相当大的差异。最近30年(1931—1960年)的特点是:北半球,大洋上的副热带气压上升,亚洲大陆、北非及副极地带气压下降;南半球、南美、南大西洋及太平洋西南部气压上升,而其余地区显著下降。 (2)大气环流的振动可以从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及西风指数(40—70°N及30—50°S气压差)来判断。它们的10年滑动平均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振动。主要周期为世纪周期及海尔周期。可能还有布吕克纳周期。 (3)从东亚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变化及气压偏差图可以很好地解释近60年(1901—1960年)我国的气候振动。30年代,北太平洋高压最强,这时期印度低压也深,并且这两个活动中心位置均偏西,致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状况暖而少雨。  相似文献   

15.
超长波的多年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1871—1975年冬(1月)和夏(7月)60°N和30°N纬圈的海平面气压距平资料作谐波分析,讨论第1—3波的超长波的多年振动。其主要结果有:1. 超长波的第1波的近百年变化表现为向西的行波型振动。它的超长波槽有3次影响东亚,造成东亚地区降水量的36年左右周期。2. 第2、3波的变化是属于驻波型的振动,这种振动是由两个气候变化阶段来完成的。1921—192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超长波槽的位置偏东;1921—1926年以后为第二阶段,超长波槽偏西。超长波的阶段变化导致了大气活动中心的阶段变化,引起相关系数的不稳定。3. 超长波的阶段变化与海温距平的阶段变化有密切关系。超长波槽的变化与海温负距平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汪铎  张镡 《大气科学》1990,14(3):317-327
本文分别采用史料中农业灾情影响收成的记载和近百年气候-年景模式,经处理取得了长江下游地区近千年水稻5级年景长序列。功率谱分析表明,这一气候年景序列具有38—40年极显著周期和105—110年、180—200年显著周期的低频振动,表现为年景偏好期与偏差期的交替变化。然后,运用“环流-天气气候-年景”系统模式,模拟了长江下游近千年气候振动和与其有关的环流演变。  相似文献   

17.
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应用三维数据的时间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及其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夏季南亚高压年际变化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约为2,5,10年和更长的时间尺度。2,5,10年特征尺度的较大振幅能量活动区主要位于20°N以南、35°N以南和15°~35°N之间,其中5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32.5°N,92.5°E附近,10年特征尺度的最大中心则位于青藏高原东侧27.5°N,110°E附近。与5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表现出了明显的东西向波动的时间演变特征,与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纬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向东移动趋势的时间演变特征。与5年和10年特征尺度相对应的最大振幅能量活动中心经度的位势高度值变化则表现出了一种明显向北移动的时间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使用NCEP资料,利用波谱方法,分析了湖北省1954年12月26日至1955年1月18日和2008年1月11日至2月1日两次长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的物理量波谱演变。结果发现:(1)40°N纬圈优势波由4波转2波且纬向动能高值区位于35°N时,有利于湖北省维持低温雨雪天气;(2)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高纬和低纬分别有纬向动能高值区,过程结束前,35°N纬向扰动动能高值中心或北跳或南移;(3)低温雨雪过程开始前,30°—35°N的长波角动量先辐合,超长波角动量后辐合,过程开始后,35°—55°N负的超长波角动量转正。  相似文献   

19.
天气雷达接收功率标定的检验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新民  汤志亚 《气象》2002,28(4):34-37
通过把测试信号输入功率换算到雷达天线喷口处接收功率的计算,由雷达气象方程可计算出其雷达反射率z值,和经雷达接收功率定标后,此测试输入功率在雷达正常观测模式显示的雷达反射率z值相比较,以检验天气雷达接收功率标定的误差是否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有关实验和理论,提出了如何将711雷达上所测得的回波功率分贝值,订正到能够使用雷达气象方程进行计算的回波功率分贝值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