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硒(Se)是人类和动物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为科学预测作物硒含量,实现富硒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系统采集并分析了13042个表层土壤样品和313套玉米、164套马铃薯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研究了该区土壤Se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马铃薯、玉米可食部分Se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富Se农作物种植区进行了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土壤Se含量均值是0.164μg/g,空间分布不均匀,研究区内清水河平原地区出现富硒区且连片分布。研究区土壤硒元素含量主要受其成土母质控制,岩石经风化剥蚀、随河水迁移和农业灌溉,伴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造成第四系冲洪积平原Se含量增加。研究区马铃薯、玉米籽实富Se率分别为82.32%和38.02%,且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具备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农作物籽实Se含量主要与根系土中Se、S、pH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通过作物籽实Se含量预测模型规划出研究区富Se马铃薯种植区面积为1050.11 km2,富Se玉米种植区面积19.19 km2。该认识可为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区规划及作物种植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文辉  李雪珍  李永春  高琪  杨忠芳  段轶仁 《地质论评》2023,69(1):2023010015-2023010016
硒(Se)是人类和动物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为科学预测作物硒含量,实现富硒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本研究系统采集并分析了13042个表层土壤样品和313套玉米、164套马铃薯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研究了该区土壤 Se 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马铃薯、玉米可食部分Se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富 Se农作物种植区进行了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土壤Se含量均值是0. 164 μg/g,空间分布不均匀,研究区内清水河平原地区出现富硒区且连片分布。研究区土壤硒元素含量主要受其成土母质控制,岩石经风化剥蚀、随河水迁移和农业灌溉,伴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造成第四系冲洪积平原 Se 含量增加。研究区马铃薯、玉米籽实富Se 率分别为 82. 32 % 和 38. 02 %,且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具备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农作物籽实 Se 含量主要与根系土中Se、S、pH和有机质含量有关,通过作物籽实 Se 含量预测模型规划出研究区富 Se 马铃薯种植区面积为 1050. 11 km2,富 Se 玉米种植区面积 19. 19 km2。该认识可为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区规划及作物种植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势必影响人类健康与生态安全,通过对农作物与其根系土调查,对污染元素进行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土壤重金属超标地区——保定东部地区的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及其根系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含量测试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样品中有富硒样品;部分小麦样品存在重金属元素超标现象,玉米样品全部不超标。农作物可食部分对元素的吸收能力为小麦玉米。通过调查农作物对不同元素的吸收能力,对土壤重金属超标地区的农产品种植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安全利用。  相似文献   

4.
丁培华 《广东地质》2012,(1):163-167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土壤Se含量具有代表性的4个调查区(开平齐洞、四会长布、高明坟典-新围、惠东凌坑)进行农作物、根系土、水及土壤溶液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中稻米、花生等主要农作物中Se含量普遍较高,对Se的富集能力也最强;农作物对根系土Se的6种不同相态(除强有机态)吸收呈正相关性,农作物Se含量与灌溉水中Se含量呈负相关性,而与土壤溶液中Se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沂南县东部地区重金属元素高的背景状态下,为研究土壤-玉米系统中重金属元素和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微量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有效性,在研究区采集了50件玉米籽实及其根系土土壤样品。通过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分析,统计其含量及富集特征,探讨了玉米籽实及其根系土土壤中各元素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玉米根、茎、叶、籽实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根系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总结了玉米根、茎、叶、籽实以及根系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并对玉米籽实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1)各元素含量在玉米根系土土壤和玉米籽实中差异明显,玉米籽实中元素富集系数间多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2)玉米籽实中As、Ni、Se含量与土壤中元素含量多呈拮抗作用,玉米籽实中元素含量间多呈协同作用;(3)Cu、Zn、Cd、Hg主要富集于叶中,Cr、Pb、Ni、As主要富集于根中,除1件玉米籽实样品外,其他样品均符合绿色、无公害等相关标准,研究区玉米籽实安全性较好。研究成果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省沐川县北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工作区土壤Se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区土壤Se含量范围为0.06×10-6~1.49×10-6,平均值为0.41×10-6,主要以富硒土壤为主,满足富硒土壤条件的土壤面积占工作区总面积的60%。不同成土母岩中土壤Se含量差异较大,趋于表层富集,成土母岩为香溪群的土壤中Se含量较高,且重金属含量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土壤Se含量最高;不同土壤类型中Se含量差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e含量与有机质、Pb、As、Cd等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成土母岩对Se含量与pH值的相关性影响较大,表明成土母岩、有机质、重金属元素是影响该区土壤中Se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江西信丰油山地区绿色富硒土壤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导当地耕种,提高农作物质量,通过在油山地区采集1277件表层土壤样,选取典型土壤横向和纵向剖面,研究该区土壤Se及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油山地区绿色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西部震旦系;横向上,沿河水流动方向,土壤中的Se、As、Cr、Ni和Cu含量逐渐降低,Se与As、Cr、Ni、Cu呈显著正相关;垂向上,土壤中的Se与重金属元素在地表富集,Se仅与As呈显著正相关;土壤Se与重金属元素来源于震旦纪坝里组黑色碳质板岩,随水共同迁移,富集于母岩近区及河流汇集区。  相似文献   

8.
柳震  孙振伟  刘婷  张立 《地质与资源》2024,(1):82-89+105
在土壤-作物系统中,农作物吸收Cd、As等元素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其中,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生物富集系数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黑龙江省典型水稻生产基地庆安地区采集了89组水稻籽实及根系土样品,测试了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运用相关分析,探讨了水稻籽实及根系土中重金属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籽实重金属元素富集系数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籽实Cd元素富集系数与土壤Se,籽实Cu元素富集系数与土壤TOC均呈负相关关系;籽实重金属元素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籽实Zn与土壤As呈正相关关系,籽实Cu与土壤Cd呈负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水稻系统中,水稻籽实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元素间协同或拮抗作用多样,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浙西常山地区稻谷锗含量及土壤锗生物有效性,采集了研究区86组水稻及对应的根系土壤样品,测试了土壤的Se、Ge、有机质、pH值及As等重金属含量和稻谷Se、Ge及As等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水稻锗含量及锗元素生物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稻根系土壤锗含量平均值为1.53×10~(-6),稻谷中锗元素平均含量仅为25.37×10~(-9),稻谷中Ge含量变化较大。研究区水稻锗元素生物吸收系数为0.64%~3.78%,平均值为1.68%,表明大田条件下土壤锗较难在稻谷中富集。相关分析显示,稻谷锗含量与根系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无相关性;水稻对锗的吸收能力与土壤p H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2017年8月四川省地矿局开展的"甘洛县田坝镇挖夯村等11个村农业地质调查调查评价"项目,对其中56件玉米样品及配套根系土样品的Se和重金属含量及富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件玉米样品属于天然富硒玉米,Se在土壤呈碱性条件及富含有机质时易于被植物吸收。该区土壤Se主要以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土壤中有机质、N、P等营养组分的提高可以促进Se在植物中的富集。研究区玉米中相关元素含量依次为As Cd Pb Hg;玉米对Cd有较强吸收能力,而对Pb、Hg的吸收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江南镇一带表层土壤中Se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Se元素与Pb,Zn,Hg等8个重金属元素、pH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元素经迭代剔除后背景均值为0.14×10-6,处于低含量水平;Se含量在城镇区域明显高于农田区域,局部富Se水平;土壤中Se元素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及土壤对Se元素富集特性的控制,在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新田沟组中,Se元素含量随地层年代由老到新逐渐减少;在侏罗系中上统沙溪庙组—蓬莱镇组中,随地层时代由老到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Se元素含量的升高,As,Cd,Cr,Cu,Pb,Zn元素含量逐渐升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Hg,Ni元素含量略具升高趋势,而pH值则无明显升降,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台山地区富硒土壤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采集珠江三角洲台山地区表层土壤和农作物样品,测定了Se、Cd、Hg等20项指标含量,研究该地区土壤富硒特征。结果表明,台山地区土壤Se含量丰富,均值达0.56 mg/kg,建立了适合当地的富硒土壤分级标准:<0.2 mg/kg为低硒区,0.2~0.6 mg/kg为硒正常含量范围,0.6~3.0 mg/kg为富硒区,>3.0 mg/kg则为硒过剩。在此基础上,选取土壤Se含量、土壤环境健康元素和土壤养分作为评价指标,辅以农作物的生物效应检验,开展台山地区富硒土壤资源评价区划,共圈定富硒土壤资源区7处,面积165.2 km2,可作为该区今后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北京房山南部地区详细的土壤地质调查数据,通过土壤有效Se的累频分级,发现土壤Se全量与有效Se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元素C、N、S、有机质及重金属元素Cd、Pb、Cu、Zn的含量与土壤Se含量相关性较高,与元素P含量及p H值的相关性较低。通过对研究区普遍种植的6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中Se与对应根系土中Se含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小麦和玉米的富Se能力最强,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备选品种。土壤剖面Se全量的垂向分布特征表明,Se属于表聚型,且随着远离山前,Se有效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难迁移态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最后结合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综合论证,得出研究区富Se土壤中的Se主要来自杨家屯煤系地层,途径以周口店河和马刨泉河为主,大石河为辅。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宁夏石嘴山地区8 835件土壤样品及240套农作物—根系土样品Se分布及其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了当地富硒土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开发利用前景及相关问题。结果表明:(1)圈定的富硒土地总面积约705 km2(根据宁夏地方标准,土壤Se含量≥0.222×10-6为富硒土壤),土壤Se平均含量与全国平均值相当,而土壤有效Se含量相对较高,在土壤全Se中占比5%左右;(2)富硒土壤pH大于7.5,有机质含量小于10.26%,无重金属污染,Se与有机质、B、Mn、Mo、Cu、Zn呈显著正相关性,与pH呈负相关性;(3)土壤有效Se与全Se的相关系数为0.39,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N的相关系数为0.33~0.5;(4)富硒土壤中抽检到富硒小麦等10类富硒农产品,其中小麦吸收土壤Se的能力最强,平均生物富集系数为0.174;(5)本区特有的富硒土壤资源具有极高开发利用价值,应加强特色富硒作物(小麦、稻米、枸杞、葡萄等)的研发力度及相关富硒标准的研制,通过综合研究、科学规划以促进当地富硒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湖北恩施地区土壤-植物系统中Se元素的 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恩施地区典型农业活动区——芭蕉、长平和鱼塘坝三地土壤中Se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富Se土壤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发现除长平地区外,其余两地分别属于富Se和高Se地区,并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形态分析和土壤中所生长的植物进行比较,初步研究了Se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转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整体来看,鱼塘坝地区属于超富Se地区,植物中Se的含量也最高,长平地区属于非富Se地区,芭蕉地区则属于中等富Se地区;植物对Se的吸收受一定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类型的植物对Se的吸收富集相差较大;形态分析研究表明,鱼塘坝地区土壤中生物可利用的Se含量较高,而芭蕉地区土壤中残渣态Se的比例较高,表现为Se的生物可利用性低于鱼塘坝地区。  相似文献   

16.
富硒土地开发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果,然而西藏地区目前尚无报道有关富硒的土地或作物。本文以西藏白朗县重点耕地区为研究对象,讨论土壤、作物中的硒含量特征及影响因素,支撑服务西藏高原地区的富硒土地开发及利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含量范围为(0.05~0.76)×10-6,高于西藏土壤背景值0.15×10-6;研究区76.83%土地面积为足硒,根据碱性土壤Se标准阈值(w(Se)≥0.3×10-6)划定,Se含量高于0.3×10-6的土地面积45.43 km2。进一步研究显示,富硒土壤分布区域青稞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17~0.17)×10-6,平均含量为0.063×10-6,油菜籽籽粒中Se含量范围为(0.043~0.14)×10-6,平均含量为0.078×10-6。富硒土壤区域根系土结果表明,涅如组地层控制着土壤中Se的来源,土壤Se和有效Se含量与N、P、碱解氮、速效磷等...  相似文献   

17.
晋北大同盆地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土壤Se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同盆地土壤Se含量水平的调查和160组玉米籽实与根系土Se含量关系的研究发现:①大同盆地土壤Se含量一般在100~200 ng/g之间,平均值为152 ng/g;②玉米籽实Se含量对土壤Se全量、水溶态Se含量、离子交换态Se含量、碳酸盐态Se含量均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在统计学上印证了植物中的矿质营养元素主要来自土壤和土壤溶液;③土壤全量Se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建议大同盆地土壤缺Se和土壤富Se的评价标准值分别为180 ng/g、360 ng/g;④大同盆地研究区内大面积缺Se和富Se的土壤仅分布在浑源县和朔州东部滋润一带。  相似文献   

18.
息朝庄 《地质与勘探》2023,59(4):803-816
通过对贵州省独山县表层土壤、土壤剖面、农作物样品的研究,对土壤理化性质、微量元素、土壤-农作物硒含量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土壤-农作物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独山县表层土壤中Se元素含量范围为(0.07~5.42)×10-6,均值为0.45×10-6,高于我国土壤背景值和贵州省土壤背景值;西红柿样品中Se含量范围为(0.009~0.017)×10-6,为富硒农产品;土壤总体偏酸性;SOM、N、K2O、B含量均值分别为0.34×10-6、2.04×10-3、11.03%、89.32×10-6,K2O、B含量超过中国土壤A层背景值;N、P、SOM含量高;土壤养分条件优良,有利于富硒农作物的种植。(2)研究区共有富硒耕地 20205.80 公顷,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50.03%;独山县的富硒耕地大多分布于中北部,南部较少,各乡镇富硒耕地比例最高的是麻万镇和影山镇,分别为 70.96%、70.03%。(3)研究区成土母岩类型Se含量均值白云岩>灰岩>砂岩>粘土岩;土壤类型Se含量均值为水稻土>黄壤土>石灰土;土壤剖面、成土母岩呈现出从深部到表层富集特征;成土母岩样品中Se元素含量为(0.03~0.21)×10-6,泥盆系中统鸡窝寨组、石炭系上统黄龙组和二叠系中统茅口组Se较为富集;这表明富硒农产品、富硒土壤、母质层和富硒岩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农田土壤Se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Se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研究土壤中Se的地球化学分布规律和生物有效性控制因素意义重大。系统总结了海南岛27 426 km2范围内土壤Se的含量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69.98%土地面积为足硒和富硒土壤,表层土壤Se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土母岩(或深层土壤)Se含量,但不同成土母岩形成的表层土壤Se含量富集贫化趋势不同。进一步研究显示,土壤中Se含量与有机碳、Al2O3、TFe2O3、Mn和CIA等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粘土矿物、有机碳、铁锰氧化物及风化淋溶程度对Se的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些指标又是影响土壤Se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参数。土壤有机碳、粘粒、CEC等含量或指标越高,Se的生物有效性越低。研究区土壤pH6.5时,土壤Se含量较低;土壤pH6.5时,土壤Se含量随pH下降而增加;当土壤pH为5.5~7.5时,土壤Se生物有效性相对较高。因此,开发富硒农产品不但要依据土壤总Se含量,还必须考虑土壤pH、TOC、CEC、粘粒等指标含量。  相似文献   

20.
以辽宁省丹东市富硒(Se)土壤为研究对象,依据表层土壤、土壤剖面及成土母岩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土壤中Se元素质量分数、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Se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028~0.910)×10-6,高于全国土壤Se质量分数平均值;Se元素空间分布受辽河群影响,显示出表层富集特征。研究区土壤中Se元素富集主要有以下原因:Se元素来源于盖县岩组和高家峪岩组变质岩,其富集受成土过程影响较大,棕壤土层中黏粒或铁氧化物等聚集,易与Se结合发生聚集;区内表生环境地球化学作用对表层土壤中Se元素起到一定的富集作用,土壤中S、N与Se相互吸附固定,有利于土壤Se的富集,此外Al、Fe氧化物对Se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研究区土壤中Se质量分数与pH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中pH值越小,Se质量分数越高。总体上,研究区土壤硒质量分数与有机碳、铝铁氧化物、S、N质量分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这与广州、江西丰城、湖北恩施等地开展的富硒研究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