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鹏云  朱勇  段长春  尚晓慧 《气象》1998,24(10):52-55
芒果运输中的环境温度对果实的呼吸代谢、蒸腾作用、酶活性、乙烯产生等生理生化过程起着主导作用,温度升高芒果成熟加快,易造成腐烂变质。为了改变运输过程中太阳辐射热造成的小环境增温,使用在塑料编织布上涂反射膜的方法,降低太阳辐射增温。经实测,反射膜能把85%的太阳辐射反射或散射掉,透过率低于10%,从而阻止了太阳辐射对车内的增温效应,避免了由于车内温度为对果实的伤害作用,为长途运输的降温了实用、简便的实  相似文献   

2.
影响早稻产量的因素中,太阳辐射能是最基本的气候因子。本文就太阳辐射能及其时间分布与早稻各个生长期的关系,找出本省早稻产量偏低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3.
影响早稻产量的因素中,太阳辐射能是最基本的气候因子。本文就太阳辐射能及其时间分布与早稻各个生长期的关系,找出本省早稻产量偏低的气候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地—气表面系统能量平衡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1.地—气表面系统能量平衡过程维持大气和地球表面温度现状的能源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红外辐射方式向太空放射热量,其结果使地—气系统保持热量平衡。从太阳光能入射到大气上界,直到地球表面以红外线向太空反射能量之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能量交换与转移过程。文献表明,入射到地球的太阳光能中,有30%被空气分子散射以及云和地表面的反射而返回到宇宙空间,有19%被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为提高太阳辐射观测的质量 ,中国气象局最近为阿盟额济纳旗一级太阳辐射观测站更换了新型的太阳辐射观测记录仪器。新的太阳辐射记录仪 FSC- 1型辐射数据采集与处理器是由采集器主机、计算机、打印机和专用电缆组成 ,与太阳辐射仪器配套使用 ,可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辐射的测量和数据处理。可实时监测各太阳辐射新感应器的数据 ,灵活实现定时和非定时数据的卸载 ,方便查询任意时次、任意项目的辐射值 ,计算各辐射量的瞬时值、时累计、月累计、月平均、最大值及出现时间等 ,能随时打印辐射日、月报表 ,按…  相似文献   

6.
徐金宝 《气象》1981,7(3):17-19
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上获得能源的主要来源,了解它的变化规律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首都工业的发展,各种燃料燃烧时所排放的废气和飘尘等污染物,将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明显的衰减,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用太阳辐射计可以连续地记录出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能反映大气中“污染物”的多寡,而且还能对大气运动状况作定性分析。 一、测定太阳辐射的简易自记装置——太阳辐射计 用相对日射表的感应部分,装在定时器(自记钟)上,再将定时器安装在乔唐日照计底座上(见图1),  相似文献   

7.
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太阳辐射的计算模型及时空变异规律对地球和气候系统意义重大。根据1960-2012年海河流域6个站点太阳辐射资料和45个站点日照时数、气温等气象资料,建立了4种太阳辐射计算模型,采用平均相对误差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评估模型精确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优选出的模型计算45个站点多年逐月太阳辐射值,进而研究海河流域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Angstr9mPrescott模型最适用于估算海河流域的太阳辐射;从时间变化来看,海河流域1960-2012年太阳辐射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变化速率为-10 MJ·m-2·a-1,春夏秋冬四季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减少幅度最大,其次是秋季,春季和冬季减少幅度最小;从空间分布来看,海河流域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最高,南部低纬度区域太阳辐射最低,除丰宁站以外的44个站点均呈现太阳辐射减少趋势,最大减少幅度达-27 MJ·m-2·a-1,减少趋势最为明显的是中南部地区。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增加可能是海河流域太阳辐射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14日江淮地区发生了一次冷涡对流过程,造成短时强降水、冰雹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冷涡对流造成的强对流天气剧烈、预报难度大,同时受地形作用,影响因子复杂,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本文采用集合卡曼滤波技术同化雷达径向风、雷达反演风、GPS水汽、探空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模拟此次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并采用敏感性试验研究太阳辐射和大别山的作用。观测和数值试验表明,此次过程是冷涡对流在南压过程中,冷池遇到大别山地形,在大别山触发对流,大别山对流南移加强并与冷涡对流组织成短对流线。试验表明,太阳辐射是影响冷涡对流和大别山对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地形通过对太阳辐射的加强作用影响大别山对流发生发展。此次过程大别山局地对流分别在三处生成(称为A、B和C),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子略有差异。大别山北坡、距离冷涡对流最近的局地对流A发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冷池和太阳辐射,地形是次要因子,地形通过加强冷池抬升和加强太阳辐射的加热效应影响对流发展。距离冷涡对流较远的对流B和C生成时间接近,主要影响因子是太阳辐射,地形是次要因子。大别山对流和冷涡对流组织成对流线是两个冷池作用的过程,大别山对流冷池和冷...  相似文献   

9.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评估了太阳辐射干预(Solar radiation modification,SRM)对气候系统和碳循环的影响。在大幅度减排基础上,太阳辐射干预有潜力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备用措施。目前,对于太阳辐射干预气候影响的评估都是基于模式模拟结果。评估主要结论如下:太阳辐射干预可以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化(高信度);但是太阳辐射干预无法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完全抵消温室气体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几乎确定);有可能通过适当的太阳辐射干预设计,同时实现多个温度变化减缓目标(中等信度);在高强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如果太阳辐射干预实施后突然终止,并且这种终止长时间持续,将会造成快速的气候变化(高信度);如果在减排和CO2移除的情况下,太阳辐射干预的实施强度逐渐减小至零,将显著降低太阳辐射干预突然终止产生的快速气候变化风险(中等信度);太阳辐射干预会通过降温作用,促进陆地和海洋对大气CO2的吸收(中等信度),但是太阳辐射干预无法缓解海洋酸化(高信度);太阳辐射干预对其他生物化学循环影响的不确定性大。由于对云-气溶胶-辐射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微物理过程认知有限,目前对平流层气溶胶注入、海洋低云亮化、高层卷云变薄等太阳辐射干预方法的冷却潜力和气候效应的认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太阳辐射能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强 《高原气象》1989,8(1):1-12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Nimbus-7的月平均行星反射率资料和根据卫星资料得到的地面总辐射、地表反射率的估算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地气系统(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收支和地表、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时空变化特征,给出了表征太阳辐射能收支的一些基本参数,讨论了以行星反射率为基本参数表征大气、地表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参数化方法。分析表明:过渡季节5月份的行星反射率极小值的出现对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能收支有重要调节作用;全年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地区被地气系统反射和被大气、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为37:18:45。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西部地处甘肃最西端,南依祁连山,北靠马鬃山,中间绿洲、戈壁、沙漠相间分布。这里虽然深居大陆腹地,干旱少雨,但有得天独厚的祁连山雪水灌溉农田,基本能做到旱涝保收,是国家正在建设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太阳辐射能是大气一切物理过程和地球表面生物过程的主要能源。目前,由于日射观测点少,且分布不均匀,所以大多采用拟  相似文献   

12.
陆振和  虞雅贤 《气象》1981,7(10):14-16
一、概述 本次日食太阳辐射能和下垫面辐射平衡观测的主要目的是:测定不同食分太阳辐射能各通量的强度、亏损量和亏损特征;测定辐射强度在日面上的分布,论述太阳辐射能亏损与太阳临边昏暗规律的关系等。 观测点设在全食带内的芒市和瑞丽两气象站较标准的气象观测场内。观测时间为2月6日至26日。日食时间为2月16日17时27分—19时31分(详见《气象》1981年第3期第6页)。 观测项目:垂直(于光线)表面的太阳直接辐射  相似文献   

13.
狄勉祖 《气象》1977,3(9):21-22
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的途中,由于大气分子的散射作用和其中水汽、尘埃、烟雾等吸收和散射作用,就要受到损失。太阳辐射的这种消弱称为大气的消光作用。消光作用的强弱指示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透明程度。所以当能掌握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前和进入后的强度值时,也就可以定量地推断大气的透明度了。 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燃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气象辐射观测是气象业务、气象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虽然投射到大气顶部的太阳辐射只有48%到达地面,正是这部分太阳辐射能量造成地表的冷热分布、引起大气和海洋环流运动以及推动着地球上包括地表上的所有过程发生变化。因此,辐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5.
云对太阳辐射能的减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取用我国哈尔滨、乌鲁木齐、沈阳、银川、西宁、太原、北京、上海、汉口、赣州、成都、拉萨、昆明、南宁、海口等15个日射观测站1958—1963年逐日定时观测资料建立了晴天太阳辐射量计算式,再根据对应时期中,低云、中云及高云量各为10的实测太阳辐射量推求低云、中云及高云对太阳辐射能的减弱系数,并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连南、连州、连山、阳山4个气象观测站1970~2009年的日照资料,采用杜尧东等人研究出的计算公式Q=Qo(a+bs),计算分析了粤西北地区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北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3873.75MJ·m-2,最大区域在阳山为4031.00MJ·m-2,最小区域在连山为3768.01MJ·m-2。太阳辐射量自北向南和自西向东逐渐增多;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连山的年际变化最大,阳山的年际变化最小。1970—2009年总体上是减少一增多的变化过程,粤西北地区年太阳辐射普遍存在17年周期和3~4年周期;月平均太阳辐射量呈单峰型,在7月份达到峰值,2月份达到最低值。太阳辐射年际变动大的月份主要在3月,年际变动小的月份主要在9月。夏季有全年最大的太阳辐射,其次是秋季,春季有最小的太阳辐射;春季太阳辐射量存在28—30年周期(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夏季太阳辐射量存在18—25年周期,秋季太阳辐射量存在4—6年周期,冬季则存在明显2—3年周期。4季太阳辐射最大区域均在阳山,而春、秋、冬3季最小区域均在连州,夏季最小区域在连山。4季太阳辐射量均是自北向南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60年~2003年太阳辐射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并结合累积距平曲线对太原市年和四季的太阳辐射的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年和四季的太阳辐射都存在一次减少突变,但突变点略有不同,年太阳辐射的减少突变主要是与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的减少突变有关,秋季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王维强 《大气科学》1983,7(2):210-222
众所周知,微量气体的存在能影响大气的热力结构。微量气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太阳辐射和热发射。太阳辐射的主要气体吸收介质是对流层的水汽(H_2O)和平流层的臭氧(O_3)。水汽吸收主要是在近红外谱区,而O_3的有效区是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图1)。  相似文献   

19.
太湖北岸太阳辐射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登峰  刘端阳  周彬  苏艳 《气象科学》2015,35(2):167-175
利用2 a的太阳辐射资料,对太湖北岸城乡的太阳辐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1)城市太阳总辐射较郊区明显偏低,偏低幅度达到13 %以上。(2)太阳辐射量最小值一般发生在冬季,但最强太阳辐射却不一定发生在夏季。这正好与6月中下旬到7月上中旬江南梅雨相对应。(3)太阳辐射率随云量增加而降低,5成云以下太阳辐射率变化不大,天空云量达到5成以上时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阻挡作用。晴到少云天气,霾的严重程度对太阳辐射率影响较大,重度霾太阳辐射率不到无霾日的75 %。(4)降水对太阳辐射影响很大,但降水量级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却很小。气温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很小,但白天平均气温<0 ℃和≥30 ℃时太阳辐射率却最大。太阳辐射随日照减少而降低,但在日照时数为0时仍有太阳辐射率存在。太阳辐射基本上随能见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晴朗少云的天气里,由于能见度的影响太阳辐射率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3倍。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及其与敏感因子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亦是地球天气、气候系统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能量来源。利用FY2E卫星遥感产品地面入射太阳辐射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鹤壁市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鹤壁市2011年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日曝辐量和月累积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年累积量为5721.38MJ·m^-2,日曝辐量3—4月增加迅速,其中3月份环比增长59%。地面入射太阳辐射总体变化趋势可以用一元多项式进行回归拟合,拟合曲线与实测资料的相关系数达0.8。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存在明显正相关,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最高温度就会升高。地面蒸发量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高度敏感,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增大,地面蒸发量就会增大。通过对地面入射太阳辐射与地面敏感气象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二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高于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水平。通过地面气象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可估算地面入射太阳辐射值,这为相关研究及业务服务等提供了一种获取地面入射太阳辐射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