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地质环境,而且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华北平原是我国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为了解地面沉降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需要对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文章主要探讨了地面沉降灾害的评估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王威  周俊  易长荣 《城市地质》2011,6(4):31-35
渤海湾沿海地区地面沉降严重、风暴潮灾害频发。本文以天津作为典型区域,对风暴潮潮位测定、风暴潮灾害和防风暴潮预案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认为地面沉降对上述3方面均有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风暴潮灾害防治中必须考虑地面沉降问题。  相似文献   

3.
山东地面沉降灾害以鲁北平原最为严重,在德州地区的地面沉降已对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威胁,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水准测量网络及监测运行,查明了德州市地面沉降的规模和范围,研究成果表明工作区均存在地面沉降现象,截至2010年,德城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面沉降幅度最大,目前地面累计沉降量为-1186.9~-636.9mm,多年平均沉降速率为59.35mm/a,形成了以市区西北部为中心的地面沉降盆地。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大规模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开采浅层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锡常地区由于长期过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已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为此,江苏省政府下达了在2005年全面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文件。为解决用水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建议开采利用浅层地下水。在苏锡常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是否会同样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文章详述了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面沉降现状,确定了地面沉降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对比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在开采条件下所能引起的地面沉降量,说明采用合理的开采工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不会诱发严重的地面沉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工业、农业、人口的不断发展,用水需求大大提升,导致地下水开采量远远大于其供给量.由于地下水的超采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结合实际推算建立地面沉降预测模型,制定相应对地面沉降的治理对策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廊坊市地面沉降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首次系统调查了河北省廊坊市区地面沉降灾害。结果显示,廊坊市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灾害程度大体可以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主要表现为井台相对抬升、拉裂,井房地面鼓起,抽水管变形弯曲。沉降灾害点集中分布在市区西北和东北两个区域,与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相吻合,证明地面沉降是由于开采地下水所致。根据大地水准测量资料分析,自1966年以来廊坊市区地面累积沉降量近800mm,沉降发展分为4个阶段,1966~1978年地壳自然垂直波动阶段、1979~1983年地壳波动下降阶段、1984~1992年地壳持续下降阶段以及1992年以后的地壳加速下降阶段。根据沉降灾害形迹推算,1990~2004年期同累积沉降量120mm,并在近年有加速发展趋势。廊坊地面沉降还处于灾害发展的初期发展阶段。建议制定包括地下水源取代、井位优化分布、采水方案优化、节约用水等措施的综合防治对策,为廊坊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抽汲地下水或石油引起地面沉降正越来越普遍。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降低是地面沉降灾害现象之一。上海因地面沉降产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上海外滩防汛墙高度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地面沉降。沙市、武汉、哈尔滨和大庆等城市和地区是我国1998年夏特大洪水的重灾地区,这些城市和地区实际上已存在地面沉降问题。几十年来产生的地面沉降很可能已降低了这些地区江河大堤的防洪能力,从而加重了这次洪涝灾害。建议在确定大江大河防洪堤高度应考虑地面沉降因素,并尽快对重点城市和地区进行地面沉降调查与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杭嘉湖平原为浙江省地面沉降范围最大、地面沉降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大力加强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程,落实地面沉降防治保障措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面沉降防治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杭嘉湖平原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地面沉降速率逐步减缓,地质生态环境日渐恢复和改善,取得了显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岩土工程的地下水灾害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类在域市的岩土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由此产生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其中,由人类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水灾害问题日趋显著,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地面沉降范围不断扩展,地下水永喷逐年下降,是当前城市环境岩土工程中日益突出的地下水灾害中最广泛、最严重的两大问题。它们已严重威胁着域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居民的正常生活。文章概述了地面沉降及地下水水质污染现状,对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机理以及城市建设中可能引起的地下水点污染问题等进行了分析,针对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用概率模型、统计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编制韩国Samcheok城市废弃地下煤矿附近的地面沉降灾害图。为了评价与地面沉降相关的要素,根据地形图、地质图、采矿巷道图、全球定位系统(GPS)数据、土地利用图、线性构造、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钻孔资料创建图像数据库,还根据野外调查和研究区现有的地面沉降报告建立特征数据库。根据现有地面沉降区域的概率分析,提出了9种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要素:(1)偏移的深度:(2)DEM和斜坡的倾斜度:(3)地下水位、渗透性、岩块参数(RMR):(4)线性构造和地质概况:(5)土地利用。运用频率比和逻辑回归模型确定每一个要素的参数,叠加这些参数,编制地面沉降灾害图。将地面沉降灾害图与现有的地面沉降区域进行比较验证。验证的结果说明逻辑回归模型(准确率95.01%)比频率比模型(准确率93.29%)预测的准确率高。验证的结果还说明,灾害图和现有的地面沉降区域的数据之间存在很高的一致性。用频率比模型和逻辑分析模型进行地面沉降分析表明,对AUCMs附近的地面沉降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2001-2020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面沉降是加速潮灾、涝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源.由于上海市市政建设和高层建筑的建设以及周边地区继续抽取地下水的影响,地面沉降趋势仍在继续.这使上海市在未来必将遭受地面沉降灾害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分析了上海市未来地面沉降灾害产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损失程度等.通过对影响未来地面沉降灾害经济损失不确定因素的分析,运用统计方法评估了2001-2020年间上海市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的经济损失.经评估,2001-2020年上海区地面沉降灾害风险经济损失总额为245.7亿元.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发现地裂缝灾害最早的国家,也是对地裂缝灾害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国家。到上世纪80年代,其西南部有6个州、14个地区都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其中,亚利桑纳、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德克萨斯、新墨西哥等州为集中发育区,损失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大量抽取地下水对地面沉降影响的问题,列举很多这类问题的具体实例,同时指出很多位于沿海一带和过度使用地下水的城市中,除地面沉降以外还发生了海水淹没城区的灾害。在分析塔林和莫斯科市抽取地下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对地表严重下沉和喀斯特-潜蚀灾害的发育进行评估。对首先通过减少地下水开采预防地面沉降的现有经验进行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地面沉降灾害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苏州市的地面沉降,导致严重的环境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苏州市地面沉降引起的危害进行归纳,列举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并从地质背景和超量开采地下水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天津地面沉降防治措施及效果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天津曾是我国地面沉降严重城市之一,70年代曾出现年平均沉降值159mm和年极端最大沉降值260多mm的纪录。80年代中期,市政府决定采取控制对策,经过12年的努力,使地面沉降的恶性发展势头得到控制。目前市区和塘沽基本上呈现微量下沉状态,减灾经济效益显著。防治地面沉降公害,关系到国计民生、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能否有效地控制地面沉降灾害,要看有无强有力的、符合当地客观实际的组织、行政、经济、技术等四方  相似文献   

16.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17.
温岭市西部平原地面沉降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岭市西部平原是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近20年以来,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大,引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地形高程对比,分析确定了地面沉降量等特征,研究表明温岭市西部平原始地面高程仅2.5~3.3m,近20年来累计最大沉降量已大于1300mm.已成为浙江省地面沉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面沉降导致沉降区内部分民房和耕地被水淹,直接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本文根据温岭市实际,提出了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记者近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为应对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文章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及汾渭地堑地区为重点提出开展全国地面沉降防治的建议。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引发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同时,在上述三大地区由于地面沉降还伴发了地裂缝灾害。粗略统计,1949年以来,我国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达4500—5000亿元,其中,年均总损失为90~100亿元,年均直接损失8~10亿元。文章建议:利用10~15a时间,综合研究第四系结构、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环境、基底地形与断块构造特征,建立三维可视化数字平台;查明全国地面沉降灾害分布状况和演化规律,开展地灾风险评估及地质环境安全功能区划;建成全国地面沉降现代化监测控制网络;开展地面沉降防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实施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目标的含水层修复等减灾工程。文章总结了禁采或限采地下水、优化地下水开采层位、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人工回灌与含水层修复等地面沉降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20.
合理评估城市地面沉降灾害的风险,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进行合理规避与应对是当前地面沉降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现有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在分析地面沉降对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影响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在系统分析和比较当前地面沉降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规划阶段针对不同基础设施的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基础设施对沉降的敏感性及重要性分类与平均沉降速率两类指标,给出了各类基础风险分级评价标准。最后采用该方法对北京东部地区某规划地铁线的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