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天气预报实践中证明,应用湿—比有效能量 Amk 制作暴雨预报是有效的辅助工具,其优点在于能将非局地暴雨信号放大并以简便直观的图表形式表达出来,因而深受预报员的欢迎。除了预报暴雨之外,在寒潮预报,台风预报等方面也有人作过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强对流预报方面 Amk 是否能提供信息呢?本文根据浙江省强对流天气的个例来进行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预报等方面作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
湿有效能量在暴雨预报中应用较广泛,在冰雹天气预报中应用较少。本文应用湿有效能量对区域性锋面冰雹和区域性锋面暴雨天气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广西强对流天气的湿有效能量空间特征,并给出冰雹和暴雨天气个例,获得基本事实,可供业务和研究工作参考。 一、强对流天气的Amk特征 以南宁为代表站,用区气象台查算表查算1979~1983年3~6月14个区域性锋面(包  相似文献   

3.
1984年8月9日傍晚至10日上午,德州地区由于受在福建罗源县登陆北上的8407号台风低压影响,全区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本文应用湿有效位能对这次暴雨进行分析,为以后这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依据。一、湿有效位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1.Amk垂直分布特征对德州地区出现暴雨前10小时,作8月9日08时Amk剖面见图一,济南附近上空Amk等值  相似文献   

4.
实践表明,湿-比有效能量 Amk形势图在暴雨分析、预报中有一定用途。但是,初次制作这种图的人,却往往错以为查算图中各个站的Amk应该用不同的查算表,而不能只用一个。为了更好地应用Amk形势图,本文将论证:查算图中各个站的Amk时,只能用一个查算表。 一、“只能用一个查算 表”的论证思路 在文献[1]中我们已导得全球湿有效能量(MAE)_Ω的一个近似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强降水的过程就是湿有效能量的积累和释放的过程。根据实际工作发现850百帕的Amk对暴雨的反映最好。本文用850百帕这一层上的Amk场进行分析并找出对预报暴雨有较好关系的指标,得出一些有参考作用的判据。一、850百帕形势图的指标群方法 1.标准和思路我区共有七个观测站,规定一站大暴雨或两站暴雨或一站暴雨两站大雨定为一个暴雨日。从75—84年5月21日—6月20日共出现39次暴雨。根据天气系统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一次罕见寒潮天气过程气温陡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丽  韦惠红  金琪  谌伟 《气象》2006,32(9):71-76
利用常规地面资料以及T213、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3月10-11日发生在湖北省的一次罕见寒潮过程中两次气温陡降进行了成因和湿位涡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第一次气温陡降是由于地面强冷空气侵入暖槽,第二次气温陡降主要是高空冷平流下传和地面自西向东发展的降水导致;湿位涡湿斜压项MPV2的时空演变和强冷空气的发展、移动、气温陡降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4~7月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易  罗喜平 《贵州气象》2002,26(2):24-26
目前我省短期预报业务工作中常的能量预报工具为湿有效位能(Amk),总温度,沙氏指数(SI)3种,对36年4-7月共304次暴雨及大暴雨天气过程,分类统计贵阳站3种能量,并得出一些结论,对实时预报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1998年广东省三次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湿有效能量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发展和维持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利用改进的计算湿有效能量表达式, 计算了1998年5月14—15日、5月23—24日和6月8—9日广东省三次暴雨的湿有效能量, 分析了暴雨区湿有效能量的时间演变特征、空间演变特征、水平积聚以及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暴雨过程前后湿有效能量有显著差异, 暴雨开始时湿有效能量高, 暴雨过后湿有效能量低, 前后相差6×105 J/m2以上; 三次大降水时段都是在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最大值附近, 在大降水前, 南北湿有效能量差数值的增大主要是由于长江中游的低能区的加强和南扩造成的; 长江中游的低能区对三次暴雨大降水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中纬度对广东省暴雨的重要性; 大降水时段处于湿有效能量平均积聚量最强的时候, 此时, 广东省的积聚量远高于长江中游地区。  相似文献   

9.
欧善国 《广东气象》1995,(2):34-35,25
本文引入湿静力温度物理量和运用能量天气学方法,对9405号热带风暴登陆前后我省中部和南部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夏季暴雨落区和单站暴雨产生的能量特征,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1湿较大温度含义1.1湿份力温度单位质量空气的湿静力能量是湿热能、位能、潜热能之和巴一C。T+gZ+LqE.称为湿静力能量。为了能用观测资料直接简便地计算能量,引入与能量相当的温度——湿静力温度T.一E。/C。。T+gZ/C。-+L。/C。由于T。综合表示了压、温、湿各要素,故分析其局地演变对于掌握气团属性的演变和本地天气的关…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暴雨是在特定环流背景场下,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相结合的产物。湿有效位能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热力因子,它的作用是放大了有用的信息,对无用信息不放大或放大的很小。因此,应用湿有效位能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它的选择放大作用,捕捉暴雨苗头,结合环流形势预报暴雨。下面我们从单站Amk时空变化和850毫巴Amk的水平分布特征两个方面去分析单站暴雨产生的前期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研究了湿有效能量(简称Amk,以A代之)这一表征热力因素的温湿特征物理量,如何与风场(W)、高度场(H)物理量场(P)相结合做暴雨预报。  相似文献   

12.
李跃清 《气象》1984,10(12):23-24
一、湿有效位能A_(mk)与暴雨的关系 从大气能量学的观点看,暴雨的孕育、产生和结束也就是能量的积累、爆发和转换的过程。通过对1983年汛期暴雨过程的分析,我们发现:(1)暴雨发生前12—24小时,已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充沛的水汽在暴雨区聚集,这就是暴雨前期出现的增能效应。(2)在不同的影响系统和流场条件下,暴雨前期能量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尤其在垂直方向更加明显。(3)降水的性质、时间和强度与能量场的配置有关。由此,我们又进一步分析了湿有效位能Amk与暴雨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1.A_(mk)能量场:经普查分析看出,在暴雨前12—24小时,发生暴雨的地区受自南向北伸出的A_(mk)高能舌(带)控制。高能舌一般来自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西南部,并随高度增加逐渐向北倾斜。  相似文献   

13.
我区前汛期4-6月造成暴雨的锋面有时不明显,给暴雨落区预报增加了一定困难。为了搞好前汛期暴雨落区预报,我们普查了1965年至1979年15年4-6月的24个大范围暴雨个例,分析了暴雨日前12小时的850毫巴和50O毫巴湿-比有效能量Amk08时形势图,得出当850毫巴与500毫巴Amk高能轴相交时,我们称之为交叉型。当出现  相似文献   

14.
把经常重复使用的数字性的预报资料,制成《天气预报数据库》,有利于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河池地区气象局目前已制成长期天气预报、MOS预报、波谱分析、湿—比有效能量的Amk资料等4种类型的《数据库》,基本上满足了各生产季节长、  相似文献   

15.
中高层湿-比有效能量与雹云发生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宝俊等人将有效位能概念扩充到湿有效能量 ,给出了湿有效能量的近似表达式 ,发现这个物理量作为暴雨分析、预报中的一个指标 ,有较好的灵敏性。在日常业务预报中当出现强对流天气背景时 ,使用湿有效能量能区分未来是出现雷雨天气还是出现致灾冰雹 (指农业受雹灾面积在 1 0 0hm2 以上的降雹天气 ,下同 )天气。为此 ,我们选取历史上多例雷雨日和致灾冰雹日 0 8:0 0 (北京时 ,下同 )探空资料 ,计算分析了湿有效能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寻找出判别雷雨日和致灾冰雹日的预报判据。1 个例的选择  取两类个例进行分析 ,Ⅰ类为未来短期内出现雷…  相似文献   

16.
鲁南是山东省常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每年夏季大到暴雨多次出现,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本文以1984年7月为例,对出现大到暴雨的湿有效能量演变特征作了分析,探讨湿有效能量与鲁南暴雨的关系。 从有效能量的观点看,暴雨过程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过程。较强的能量积聚是产生暴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这些能量主要是由大气低层不断积累和补充的湿有效能量转换而来。为此,我们分别把大气中。低空500mb、700mb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的气象资料,结合影响山东的天气系统,分析了500、700和部分850百帕湿—比有效能量(简称Amk,单位为10~4J·hpa~(-1)·m~(-2),下同)场与非局地性大—暴雨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三类六型大—暴雨预报模式,经过两年的试报验证,效果较好,预报时效为12—24小时。 一、暴雨日标准的确定 根据山东的天气气候特点,我们把全省分为5个天气区,即鲁西北、鲁西南、鲁中、鲁东南和半岛地区,大—暴雨日界为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鉴于预报发布的范围不同,我们规定:1.分区分片预报,一个区或相邻两个区有5个站24小时内降水量≥50毫米;2.全省范围的预报,全省有8个站以上24小时内降水量≥  相似文献   

18.
一次江淮强暴雨过程的湿有效能量及其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分辨率的WRF模式模拟结果,采用基于格点的湿有效能量计算方案,对一次江淮梅雨期强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讨了能量方程转换项、平流项和垂直输送项对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输送和积聚作用。结果表明,强暴雨过程中湿有效能量的时空特征与强暴雨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低层800 h Pa湿有效能量40×104J·h Pa-1·m-2的等值线范围和该等值线伸展至500 h Pa附近可作为判断强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暴雨发生前2~3 h的能量快速积聚及其对暴雨区移向的引导,对强暴雨预报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湿有效能量的水平和垂直输送及转换确保了能量的积聚和对流层中层能量的增加,为强暴雨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湿有效能量与暴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于从湿有效能量的局地方程出发,分析和比较了1979年6月21-26日梅雨期以及8209号登陆台风中的暴雨与湿有效能量的变化,从中找出湿有效能量在暴雨期的演变规律和湿有效能量的辐合、积累、释放对暴雨的作用。文中还讨论了台风环流与低压环流中湿有效能量释放项等特征。另外对湿有效能量的积累与释放以及低空急流的形成和发展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