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土资源》2013,(2):36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力度,稳步推进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加强勘探开发全过程监管和风险控制。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提高渤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等海域现有油气田采收率,加大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加快深水区勘探开发步伐,提高深远海油气产量。到2015年,争取实现新增海上石油探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发布的《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作为我国首个页岩气发展规划,是指导我国"十二五"期间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文件。《规划》有何特点?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对改变我国能源格局、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期《视点新闻》邀请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2003年5月26日,“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项目”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正式启动,“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和进口”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石油的供给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大力度走出国门,勘探开发国外油气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作为勘探开发国外油气田的参与者和亲历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需国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关于矿种勘查的排他性问题 自1959至今,大庆油气勘探已经50年,油气勘探开发钻孔已达6万多口。按勘探规范,在油气勘探的同时,应该兼探其它矿产资源,如放射性矿产、地热矿产、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广西多年来油气勘探开发的最新成果 ,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广西境内陆地及海区新生界第三纪盆地、中—上古生代前陆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与资源潜力 ,同时依据现代油气勘探地质理论并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提出了广西面向新世纪油气资源勘探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及发展层次 ,展望了广西油气勘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日前“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实施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该专项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会议要求,要通过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突破陆上油气、海洋油气、煤层气等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整体提升中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产业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为国家油气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三维可视化系统构建流程和数据组织管理模式分析的基础上,以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利用Oracle 10g建立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海量空间数据库,基于三维可视化软件平台Skyline TerraDeveloper设计、开发了全球三维模型的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同时集成基础地理数据、区域地质数据、油气勘探空间数据、多尺度遥感影像、勘探数据库,这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油气勘探基础数据管理、三维地形建模以及模型的可视化功能,还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设计、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8.
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锋 《国土资源》2003,(12):16-17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性资源,其供需形势和接替资源的发现与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和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曾做过多次批示。温家宝总理指出:“石油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世  相似文献   

9.
广西石油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石油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始于1936年,迄今已逾“花甲”之年。经历了几代人的艰辛劳动,在失败与成功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丰硕的地质科研成果和勘探开发经验,现已在百色盆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油气田。百色盆地的勘探实践表明,广西陆相第三系盆地的面积虽小,却为我国南方陆相第三系盆地油气勘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广西地质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回顾广西油气勘探历程,展望未来,意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南澳州政府在《南澳州加快资源勘探计划》中宣布,将在2009年之前增加1500万澳元的投入,用于加快当地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勘探.据澳大利亚官方数据,2002~2003年南澳的勘探费仅为3600万澳元.  相似文献   

11.
《国土资源》2012,(1):48-49
在即将跨入2012年的最后几天里,《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出台。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层气产量将达到300亿立方米,预计投资1166亿元用于主要地区煤层气地面开发和井下抽采。  相似文献   

12.
从奋战在柴达木盆地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传来好消息:该油田油气勘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天然气新层系、新类型重大突破,可望实现今年油气储量当量1亿吨。  相似文献   

13.
媒体广场     
正//我国"十三五"将致力实现万米油气资源勘探日前,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重点研究我国深地资源勘探理论和技术装备,实现深部油气资源万米勘探能力。要从构造背景、深部过程等方面开展全链条研究,同时要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中国国土资源报)  相似文献   

14.
深水油气勘探是近些年油气勘探取得重大发现的主要领域,我国已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体系中发现并成功开发了首个深水大气田——陵水17-2气田。为进一步扩大油气勘探成果,急需阐明中央峡谷源头区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前景。基于在多口钻井约束下覆盖整个研究区的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系统总结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各演化阶段中央峡谷源头区的沉积体系类型、空间展布和沉积模式,进而结合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讨论了中央峡谷源头区油气勘探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中央峡谷源头区在黄流组发育了深水水道、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水道化扇等沉积体系,来源于印支地块、红河和海南岛等多物源区的沉积体系总体以重力流方式呈汇聚型向盆地深水区搬运,并最终汇聚于中央峡谷体系内。在中央峡谷源头区沉积的轴向水道、陆坡水道和水道化扇内发育了优质储层,因此,来自深部的天然气在具有以泥-流体底辟构造作为天然气输导通道的区域,有望聚集形成大型整装天然气藏。该研究成果不但丰富和完善了中央峡谷沉积体系的认识,而且对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页岩气埋藏条件复杂,不少区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难度都很大,而这些非石油天然气开发背景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实力严重不足。距2013年1月的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中标结果公布,时间已过7个月。记者就勘探进度问询了16家中标企业中的12家。其中,5家拒绝透露,剩余7家中有5家处在"二维勘探"前后的初级阶段。二维地震勘探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勘探工作。从油气勘探专业角度看,页岩气开发短期内进展缓慢并不异常。在2012年的那轮招标中,  相似文献   

16.
《华北国土资源》2014,(6):23-24
目前,大港油田基于IBM Platform云管理平台成功构建了“协同勘探云”,用来支撑油田所有勘探开发科研工作,油田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由此平均提高30%以上,个别专业效率提升甚至高达10倍。同时,这也是国内油田行业首朵“协同勘探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非洲油气资源潜力及投资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洲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美洲地区。由于中东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石油开发商们更加重视蕴藏着巨大开采潜力的非洲石油,非洲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国务院日前已批复《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规划》全面分析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目标和工作任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人为扰动、  相似文献   

19.
吴静 《地质科技通报》2022,41(4):117-124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 历经20多年反复探索一直未获得商业发现。近年来, 恩平凹陷北部新近系油气勘探接连取得重大突破, 逐渐成为勘探的热点地区。勘探实践表明远源富集成藏是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新近系油气成藏的重要特征。首先, 侧向断开控洼边界且深入洼陷内部的长期活动断裂体系是恩平北带油气能够大规模向北运移的关键因素; 这类断裂早期控制陡坡带文昌组物源供给, 晚期继承性活动切穿文昌组仓储砂体及烃源岩, 使文昌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油源断裂垂向调节至中浅层新近系储层中; 其次, 油气经过侧向穿断面运移后, 能继续沿断层对盘的构造脊往高部位汇聚, 使油气能够向北远距离运移并富集成藏。油源断裂、仓储砂体与构造脊的耦合是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远源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 同时暗示深层文昌组仓储砂体的巨大勘探潜力。恩平凹陷北部隆起区具备油气远源富集成藏的条件, 在目前已获突破的区域继续向北仍发育较多构造圈闭, 为新近系油气勘探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20.
日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问努力构建覆盖伞同的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智慧国土”,全面实现网上办公、审批、监管、交易和网上服务。(中国国土资源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