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强  吴肖春  程延年 《江苏地质》2016,40(2):183-190
所有鸟臀目恐龙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臀目恐龙中的奇异辽宁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甲龙,以往均认为与其他甲龙一样生活在陆地上,主要以植物为食。报道了中国发现的一件新的奇异辽宁龙标本,该标本体腔内保存了很多鱼类化石骨骼,认为这些鱼类残骸是甲龙胃或肠里的残留物,因此可以作为该恐龙食肉的有力证据。奇异辽宁龙颊齿齿冠具有长而分叉的齿饰,这种齿系可以穿透像鱼类一样的小动物。恐龙前、后肢指(趾)爪演变得非常锋利同样可以证明其适应吃肉的生活方式。奇异辽宁龙腹部甲板演化成盾状及荐骨-腰带关联疏松也说明其适应水生生活,腹部甲板可以保护腹部身体免受水下攻击。同理,神经弓与椎体之间缝合线开阔不能再作为正型标本的幼年特征。奇异辽宁龙是自18世纪发现恐龙以来已知的第一种肉食性鸟臀目恐龙,不仅代表了第一种水生或半水生有甲类恐龙,更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鸟臀目恐龙。  相似文献   

2.
《甘肃地质》2008,(3):2-97
巨齿兰州龙:层位:河口群 时代:早白垩世 产地:兰州盆地 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类,斧胸类 巨齿兰州龙,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勘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李大庆等2002年发现于甘肃省兰州盆地东南缘早白垩世地层中,为一新的鸟脚类恐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  相似文献   

3.
中国早白垩世今鸟类甘肃鸟的蹼足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只中生代鸟类化石.该化石产自甘肃西北部下沟组,时代与辽宁西部产热河生物群的早白垩世地层的时代大体相当.该鸟类趾节拉长,很短的爪具有较尖锐的屈肌结节,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于水生生活的鸟类.玉门甘肃鸟的建立最初仅依据一件左足标本,直到最近又发现了少量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新标本.本文描述了一件新的玉门甘肃鸟的完整后肢化石,标本在远端趾节之间显示出清晰的蹼的构造.这为玉门甘肃鸟具有发育足蹼的观点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玉门甘肃鸟也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适应于水生生活环境的鸟类.  相似文献   

4.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西南地区上白垩统正阳组(K2z)以研究区命名,层型剖面在研究区内。1974年1∶20万黔江幅区域地质调查中,在该层位中首次发现爬行动物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泰坦龙)科(Titanosauridae)、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和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龙次亚目(Carnosauria)化石。西南地区晚白垩世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恐龙动物群及其层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正> 恐龙 Dinosauria 的两个目,蜥臀目 Saurischia 和鸟臀目 Ornithischia 都是在晚三叠世早期出现,到白垩纪结束时全部绝灭。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四千多万年。恐龙是中生代陆生脊椎动物的主宰者,由于当时它们种类繁多,进化辐射较快,故在确定中生代陆相地层的时代上,是目前可靠的证据之一。例如北美的上白垩统,可以根据角龙类 Cera-topsia 和鸭咀龙类 Hadrosauria 的演化关系,区别出连续的四个层位。  相似文献   

6.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包括中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等地)的一类小型鸟臀类恐龙。早白垩世时,它们在中国北方与其它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动物群。最近,我们在辽宁北票义县组中采获了几具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ds)化石,确认了该类化石最早可出现于晚侏罗世晚期。值得注意的是,有几件标本保存有明显的胃石(gastroliths),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确切的恐龙胃石化石,本文特加以报道。1描述在我们所采集的几件标本中,都或多或少地可以观察到一些胃石。其中一件鹦鹉嘴龙化石个体较小,身体全长…  相似文献   

7.
胡晋元  姜涛  李志广 《江苏地质》2019,43(4):595-598
中国已知的豆齿龙类化石有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新铺中国豆齿龙、多板砾甲龟龙及云南富源中三叠世康氏雕甲龟龙。记述了一件楯齿龙目豆齿龙亚目的新材料,产自云南富源法郎组竹杆坡段,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标本(编号C.1924)现收藏于重庆自然博物馆,该标本保存有完整的背甲、尾椎和四肢的部分骨骼,背甲由500多枚小骨板组成,背甲整体结构与康氏雕甲龟龙相似,但背甲中部无沟和脊,背甲骨板表面无放射沟和嵴,排列更加致密,侧壁相对更为发达,由连接紧密的3~4排骨板组成,四肢骨相对于康氏雕甲龟龙来说更为粗壮。根据上述特征,认为是雕甲龟龙属的一个新种——粗壮雕甲龟龙(Glyphoderma robusta sp. nov.),这是继康氏雕甲龟龙之后在云南富源发现的第二个豆齿龙类物种。  相似文献   

8.
<正>学名:Taohelong jinchengensis杨精涛,尤海鲁,李大庆,孔得来2013语源:属名献给流经化石产地的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金城,兰州的古称,距离化石产地不远;金城亦有固若金汤之意,寓意多刺甲龙类背部覆有大片愈合的甲片以保护自己。产地与层位:兰州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分类位置:鸟臀目甲龙亚目多刺甲龙亚科食性:植食性体长:约5米特征:金城洮河龙正型标本包括一枚缺失右侧横突的前中部尾椎、三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质》2013,(4):F0002-F0002
<正>学名:Jintasaurus meniscus尤海鲁,李大庆2009语源:"Jinta"即"金塔",该恐龙化石产地据甘肃省金塔县不远;"sauros"源于希腊语,即"蜥蜴";"meniscus"源于拉丁文,意为"新月形的",指标本枕部半月形的枕骨侧突和枕髁。产地与层位:酒泉地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分类位置: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型类食性:植食性体长:约9米特征:一原始鸭嘴龙型类恐龙。它的半月形枕骨侧突非常发育,以致其末端低于枕髁;这是在其他鸭嘴龙型类恐龙中未见的。意义:截止日前,北山地区已发现了三种原始鸭嘴龙形类恐龙,即诺曼马鬃龙(2003)、半月金塔龙(2009)及日伦叙五龙(2011)它们在鸭嘴  相似文献   

10.
大约在亿万年前,天台是一个有湖、有平原的山间盆地,湖间碧波荡漾,四周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湖深滩窄、气候炎热潮湿、林木繁茂。这里是恐龙的乐园,形体庞大的乌臀目恐龙生活在湖水里和岸滩上,体态笨重的甲龙生活在湖边和湿地上,它们在湖岸沙滩下蛋,茂盛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就这样,它们主宰地球长达1.6亿年。  相似文献   

11.
钱迈平 《地质学刊》2008,32(1):11-11
2001年,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古生物研究中心张晓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等古生物学家,对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研究后,认为是已知镰刀龙类恐龙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是一个新的属种。为纪念中国恐龙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先生,故命名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et sp.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营养孔位于该沟内;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侧面观近乎三角形,坐骨闭孔突细长;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描述了产自中国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伤齿龙类化石——柯氏辽宁猎龙(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它具有伤齿龙类以下特征: 数量众多且密集的上颌齿与下颌齿; 牙齿的齿冠与齿根之间显著收缩; 齿骨侧表面具有一沟, 营养孔位于该沟内; 远端尾椎背部的神经棘减弱为一个沟。它不同于其它伤齿龙类的特征主要为坐骨靴大, 侧面观近乎三角形, 坐骨闭孔突细长; 尾椎形态转变点位于第7尾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柯氏辽宁猎龙与短羽始中国羽龙(Eosinopteryx brevipenna)构成姊妹群, 位于同一分支内。它们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上颌骨和下颌骨前面部分的牙齿前隆无锯齿; (2)颈肋较其相关节的椎体长; (3)肠骨前缘直。辽宁猎龙代表了辽西同等层位发现的第5个伤齿龙类。骨组织研究显示辽宁猎龙的骨骼已接近成熟, 死亡时至少4岁。它为该地区的基干伤齿龙类恐龙提供了新的解剖学信息, 并丰富了目前中国已知早白垩世伤齿龙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东省诸城盆地张祝河湾村下白垩统杨家庄组发现了非鸟恐龙(蜥脚类和鸟脚类)与古鸟类足迹。该足迹点的非鸟恐龙足迹深受水浸沉积物的影响,发生了强烈变形。蜥脚类足迹的前后足迹面积相近,造迹者行进缓慢。鸟脚类足迹属于禽龙-鸭嘴龙类型的足迹。古鸟类足迹并不类似于中国以往发现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而类似于韩国滨水鸟类足迹的金东鸟足迹(Jindongornipes)。讨论了莱阳足迹(Laiyangpus)和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亦译为拟似鹬龙足迹),前者因模式标本遗失而不明确,后者可归入安琪龙足迹未定种(Anchisauripus isp)。这批足迹的发现大大增加了山东省东部恐龙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记述了辽宁省四合屯下白垩统义县组三个半恐龙足迹,归入似鹬龙足迹(亦译为跷脚龙足迹)一未定种(Grallator isp.)。这是义县组恐龙足迹化石的首次描述。该行迹至少由3个造迹者所造。从足迹推断恐龙体长1.51m,属于义县组兽脚类恐龙较为普遍的体长范围。重建了尾羽鸟(Caudipteryx)和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的足部,前者的足迹轮廓与似鹬龙足迹未定种的吻合度超过后者。根据化石记录,似鹬龙足迹类型可能广泛存在于义县组的各种中小型兽脚类(驰龙类与伤齿龙类除外)中。  相似文献   

17.
姬书安  张培 《地球学报》2022,43(1):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那派盆地早白垩世新隆组中产有包含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疑似鹦鹉嘴龙类的恐龙动物群,但鸟脚类的属种鉴定尚不能进一步确认.最近发现于那派盆地新的鸟脚类肠骨、坐骨化石材料,显示出基干禽龙类的典型形态,其特征又不同于该类群其他已知属种,应代表禽龙类一新属新种,被命名为广西那派龙Napaisaurus gu...  相似文献   

18.
伤齿龙类(troodontids)与其他恐龙不同,生蛋时将蛋竖直插入巢穴内松软泥沙里。此窝产自中国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地层的恐龙蛋化石,显示该种恐龙每次产2枚蛋,从巢穴中心开始,向外依次螺旋排列,每窝可超过20枚。暗示雌性伤齿龙类与雌性盗蛋龙类一样,有1对均具输卵功能的输卵管,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固定巢穴生蛋,并时常照看这些蛋。此外,伤齿龙类恐龙的蛋壳像某些现代鸟类的蛋壳一样坚固,足以承受其插入泥沙时的压力。而其他一些恐龙的蛋壳更像某些现代爬行类的蛋壳,是韧性的,在重力作用下往往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19.
钱迈平  段政  马雪 《江苏地质》2021,45(2):138-142
伤齿龙类(troodontids)与其他恐龙不同,生蛋时将蛋竖直插入巢穴内松软泥沙里。此窝产自中国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地层的恐龙蛋化石,显示该种恐龙每次产2枚蛋,从巢穴中心开始,向外依次螺旋排列,每窝可超过20枚。暗示雌性伤齿龙类与雌性盗蛋龙类一样,有1对均具输卵功能的输卵管,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个固定巢穴生蛋,并时常照看这些蛋。此外,伤齿龙类恐龙的蛋壳像某些现代鸟类的蛋壳一样坚固,足以承受其插入泥沙时的压力。而其他一些恐龙的蛋壳更像某些现代爬行类的蛋壳,是韧性的,在重力作用下往往呈扁球形。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恐龙足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2006年内蒙古地质环境监测院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西10公里处发现一恐龙足迹化石点。由于恐龙足迹产地的地层研究程度较低,因此这批恐龙足迹的研究在地层年代确定、以及恢复古环境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共识别出脊椎动物足迹化石119个,其中大部分为恐龙足迹,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玫瑰实雷龙足迹(Eubrontes glenrosensis)、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 ichnosp.nov)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中型异样龙足迹种(Anomoepus intermedius),以及鳄类足迹的蛙步足迹,其中海流图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 hailiutuensisichnosp.nov)为新种。根据足迹形态的对比,推断造迹恐龙分别为兽脚类恐龙中的巨齿龙类(Megalosaurus)和双脊龙类(Dilophosaurus)以及鸟脚类恐龙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通过对比发现乌拉特与波兰Opatw附近的Podole地区的早侏罗世的足迹组合十分相似,因此建议将乌拉特中旗海流图的足迹及含足迹地层的年代归入侏罗纪早期。根据对足迹产地附近的地层剖面的研究以及足迹组合中含大量鸟脚类恐龙足迹的事实推断:侏罗纪早期研究区古环境为山涧河流环境,雨量充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