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敦厚、历史悠久的民族,公布在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受巴文化和楚文化的影响,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尚未发现文字;有自己的民族标志——虎图腾;还有独特的铜乐器“虎纽淳于”和高亢粗犷的民族歌舞(摆手舞);土家族的民居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由此可见,土家族是一个有着独立传统文化的民族。 由清江、酉水、溇水源头汇聚的武陵山区,河溪纵横,峰峦叠障,景色秀美,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的尾闾,由江河深层切割,冲积成一个个肥沃的平坝,宜于农耕。但毕竟是山多田少,因此,土家族  相似文献   

2.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 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企业的发展也是同理,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很难培育出具备先进市场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而只有打造特征鲜明、务实有效的企业文化,才能引领干部职工在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又快又好。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融合、借鉴社会文化建设的经验,是国土资源部门从权力主体向责任主体、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轨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土资源部门激发干部职工创造力、提高系统竞争力,扩大对外影响力,进而凝聚集体力量形成团队精神,推动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热烈祝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成立。在全国上下奋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热潮中,特别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的成立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当其时。回顾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的建筑,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临着国际化与地域化的冲撞与融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  相似文献   

7.
杨正纯 《云南地质》2007,26(4):487-490
中华玉文化,传承8 000多年,延绵不断,久而不衰,至今发扬光大,日益辉煌。除了本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飞越历史、贯穿时代强大生命力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玉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载体。这些载体,包括了美学、哲学、礼仪、文学、军事、政治、宗教(包括佛学、孺学、道学)、经济、美术和珠宝工艺技术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载体,才使中华玉文化,显示强大的传承雄势。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玉文化同时产生,并行传承8 000多年的另一个古老文化,是中国音乐文化。古人根据敲击玉片发出清脆悦耳声音的原理,用玉(也常用碳酸盐类岩…  相似文献   

8.
正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它既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的文化廊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概况联通亚欧,东西交融的文化廊道甘肃像一根飘带联系着亚欧大陆,承载着物质交易和文化交流。东西文明在这里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历经2000余年,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多民族交融的文化廊道。而文化廊  相似文献   

9.
正辽宁现存的传统建筑是辽河文化的物质载体,真实地体现出本地文化地缘特征——既有中原传统范式的深刻影响,又有结合自然条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创意。传统建筑解析地域解析地理位置辽河是东北地区南部第一大河,其流域覆盖了辽宁省全部14个地级市。尽管辽宁地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一定影响。但是他们全部都处在辽河文化影响的地理空间范围内。气候特征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  相似文献   

10.
《湖南地质》2012,(4):17-17
究竟什么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轨道?为什么中国大地空间距离如此之大,气候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物产禀赋差异如此之大,却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许多小国?甚至仅就汉族来说,成分如此复杂,源流五花八门,说话口音差异如此之大,却能将文字统一起来?为什么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伟大祖国成立65周年前夕,我国传统建筑领域首家行业组织——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又增添了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传统建筑发展创新的"生力军"。分会的成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与地域化的冲撞与融合、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与融合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一体化给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现象日益加深,而各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特色逐渐衰弱,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西南地区传统民居色彩加以探讨,并尝试分析其特征以及对“全球化”带来的民族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3.
4000aB.P.前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发生了衰落,其原因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文章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东亚夏季风锋面降水的穿时性特点初步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4000aB.P.前后的降温和由地球轨道因素变化引起的全新世东亚季风的长期变化,使东亚夏季风降雨带北撤南迁,形成中国东亚季风区的一种南涝北旱的环境格局,可能是4000aB.P.前后中原周围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华山简介     
华山位于陕西渭南华阴市境内,海拔2154.9m,距西安120km,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资源丰富,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皆因华山而得名。华山的著名景区、景点多达210余处,有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三面临空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绝崖上凿出的千尺  相似文献   

15.
刘兰英 《安徽地质》2003,13(4):319-320
地勘文化建设是地勘单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勘单位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地勘文化是地勘单位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创造培育出的本单位自身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它由地勘单位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由浅入深、由表里的层次构成。其中观念文化是核心和灵魂,是地勘单位培育形成的共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地勘单位哲学、道德、精神、风尚等。它由地勘单位存在、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以价值为核心,通过人的示范、倡导、强化、宣传、树立、培养、激励等手段作用于地勘单位方方面面的活动,制约、调整和推动着整个地勘单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人在拓起壮大、前进跨越、振兴发展的漫漫征途上必然会遇到、会产生诸多挑战、困难和灾害,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中的客观规律.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并在灾难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记忆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对于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讲,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力的内在动力以及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法宝。美国著名学者科特与赫斯克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经过对32家企业长达11年的考察发现,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公司,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  相似文献   

18.
和谐民居     
大西南地区众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民族间彼此文化交融渗透的局面。在民居方面,彝族更是崇奉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民居建筑十分注重内部布局,严格按照固有的“图谱”和秩序来安排设置。  相似文献   

19.
探讨传统文化在河道景观治理工程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国内有关河道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引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河道景观治理理念;其次,以泗河---曲阜段的河道景观治理为例,依托其深厚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以孔子提倡的儒家文化为纽带,以儒家“中庸”思想作为设计理念和依据,以“儒风”、“书院”、“英杰”、“六经”等史迹、史料为线索,借由抽象的方式表达出儒家“中庸”的思想本质,展现孔子时期传承教化的历史画卷以及先贤的古朴遗风,同时塑造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标志性景观图式;结果表明: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都市生活的现代性有机地融合,重现了河流原有的、多姿多彩的自然风情,实现了河流“生态性”和”城市性”的平衡统一,打造了“充满活力和文化的河流”,赋予了河流“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生硬冰冷的,文化是温馨可人的。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是一个从外至内,从内至外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不断加强法规政策的完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同时,如何循序渐进地打造文化“软实力”,从而推进国土系统的科学管理、队伍素质、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以提升文化能量,实现人和地和,开创国土工作的新局面,是我们今后需要不断强化的一个课题。本文就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再造和深植作点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