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陶迪生教授辨治银屑病的经验。陶教授认为银屑病病因为风、热、燥、瘀,病机初期为肺燥阴虚,继之可致肝肾阴虚;病情进一步发展则燥热炽盛,热入营血;后期则邪热久留,阴虚血燥;如热邪煎熬,热结血瘀,则斑块顽固难消。临证将该病分为卫表燥热证、肝郁化火证、血热证、肝肾阴虚证、血瘀证、血燥证、湿热蕴结证,并分别采用与之相对应的治法和方药。验之临床多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总结黎鹏程副教授从肝论治失眠的经验。黎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过大,常影响人们的精神情志活动,情志失调,最易伤肝,而失眠与肝密切相关,故重视从肝论治,肝气郁结者宜解郁安神,肝郁化火者宜清肝安神,肝血亏虚者宜养血安神,谋虑失职者宜益气定志,临证运用,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介绍周长征教授治疗腰痛的经验。周教授认为腰痛多由外邪、内伤劳损、外伤引起,导致经络痹阻,腰府失养。辨证应明确邪实、正虚的主次,治疗上辨证论治:肾虚血瘀证,采用补肾活血汤治之;寒湿痹阻证,采用独活寄生汤治之;湿热留滞证,多用四妙丸治之;气滞血瘀证,予身痛逐瘀汤治之。临床随症加减。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5.
总结伍大华主任医师从气血津液辨治肢体麻木的经验。其认为肢体麻木的病机多为气血津液的失调紊乱、虚损瘀滞所致,以气血津液为主线辨治麻木可执简驭繁;临证分为气虚血瘀、血虚不荣、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阻滞、湿热阻滞6种证型辨证论治;治疗上主张以调理气血津液为要。  相似文献   

6.
介绍朱莹教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经验。朱教授治疗失眠常从脾胃入手,其认为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司升降,若脾胃和则气机畅、浊气降,气血调和而神有所养,心肾相交,营卫阴阳调和则寐安。临证治疗以健运脾胃为主,喜以四君子汤为基础,但不拘泥于一方,注重整体辨证,个体化治疗,用药灵活,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以方测证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的证素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将方药功效形成的不同证素以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证素分布规律,并采用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方法,分别探究证素分布与症状、处方用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排前6位的证素依次为肾虚、血瘀、气虚、阳虚、痰浊、肝风。4种证型为阳气亏虚证(3.0%),肾虚血瘀证(68.0%),肾虚血瘀、阳气不足证(17.0%),肾虚血瘀、风痰阻络证(12.0%)。肢体活动不利、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头昏、肢体乏力、头痛、畏寒、言语障碍、汗出、早醒、心慌、胸闷、耳鸣等症状与4种证型密切相关。用药方面,排前10位的中药为枸杞子、丹参、黄芪、山楂、葛根、制首乌、淫羊藿、地龙、石菖蒲、川芎、郁金。结论:刘老辨治脑梗死后遗症期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阳气亏虚,基本治法为补肾温阳、益气活血,体现了其辨治此病“脑髓阳生阴长”“气阳主用”“治肾为本、气阳主用;经脉通达,脑髓得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介绍王娟教授运用柔肝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经验。王教授临证发现DPN以气虚血瘀证和阴虚血瘀证最为多见,其中阴虚血瘀证患者除具有肢体麻木、疼痛等典型临床表现外,部分患者还具有腿足挛急、抽搐的症状。王教授认为该证候的病机关键为肝血亏虚。津血同源,阴虚则血亏,肝血亏虚,血不荣筋则麻木,血虚风动则抽搐,血行艰涩则脉络瘀痹,证属本虚标实。其提出养血柔肝、活血通络的总治则,自拟柔肝通络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介绍吴官保教授从肾虚血瘀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经验。吴教授认为LDH的病因多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瘀为标,临床常以肾虚血瘀型为主,兼见寒湿血瘀、湿热血瘀、气滞血瘀证,治疗上以补肾活血为大法,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并根据疾病发展进程分期论治。同时,吴教授在临床中注重血肉有情之品,重视肝肾两治、脾胃同调及功能锻炼之法,在LDH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附验案 1 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毛以林教授辨治失眠的经验。毛教授认为,失眠一症病因复杂,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其总病机为阴阳失调。临证时应从虚实出发,实者多从痰、火、瘀论治,虚者多从心、脾、肾亏虚入手,并灵活运用安神药对加减,辅以调畅情志之法,临床取效斐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国医大师熊继柏辨治臌胀的临床经验。熊老认为本病以肝、脾、肾俱虚为本,以气、血、水互结于中焦为标,多因水湿内停、湿热聚集、瘀血内阻发为本病,强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临证重视标本缓急,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分期辨证论治,初期行气,中期利水,后期祛瘀;明辨病情虚实;积极防治变证。常证多用胃苓汤、中满分消丸、五皮饮、茵陈四苓散、二金汤合三甲散治疗,变证多用甘露消毒丹、宣清导浊汤、犀角地黄汤治疗。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介绍陈泽涛教授从气虚血瘀论治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治疗上以益气活血为原则,根据病情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注重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3.
介绍刘鹏教授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肝郁血瘀型胁痛经验。中医学认为,胁痛常因外感内伤致肝胆气郁,脉络受阻或者肝阴不足,脉络失养所致,而肝郁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证型之一。刘鹏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血瘀,络脉失和,病情有虚实之分,亦有虚实夹杂,治以疏肝活血、柔肝和络,善用四逆散为基本方,并提出在疏肝活血同时,应重视健运脾胃。运用行气疏肝药物时需顾护肝体,避免耗血动血。气郁不可避免血瘀,适度活血可助行气,恢复藏泄互用之能。经断前后妇女,需重视养血柔肝,调补冲任。临证不可拘泥,应详查其兼证,灵活化裁用药,方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介绍刘华一教授从脾胃论治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失眠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临床多从病因病机入手,以治胃为基础,兼以补虚泄实,调整脏腑阴阳。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食滞胃脘、痰热中阻、肝胃不和、心脾两虚4个证型,分别治以保和丸合枳术丸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归脾汤加减。临床随症化裁,合理用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肾调经汤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予益肾调经汤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月经量、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83.33%(25/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月经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情况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调经汤治疗月经过少肾虚血瘀证在改善月经量、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血流灌注等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王行宽教授辨治心悸的证治规律。方法:收集王教授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诊治的心悸医案,提取证候、证素、病机、治法,创建Excel数据库,应用Weka 3.6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证候以气短、胸闷痛、心悸、夜寐不谧、头晕、口干、颈胀、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脉)参伍不调为主;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血瘀、痰、阳亢、气郁、热为主,虚证证素以气虚、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肝、心为主,其余尚有心络、心神、督脉、肾、胃等。病机以肝心失调为关键,兼心气营亏虚;治法以肝心并治为原则,兼益气营;主要病机治法的关联可信度均≥0.50,其中肝心失调肝心并治为0.82。结论:王教授辨治心悸主要着眼于肝、心两脏及虚、实两端,其证治规律可供临床医师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介绍张庆萍教授临床运用耳针治疗失眠的经验。张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床证候有虚、实之分,虚证主要与阴血不足有关,实证主要与邪热扰心、心神不安相关。其在治疗中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强调本病治在补虚泻实,调和阴阳,佐以镇静安神,养血宁心。取神门、枕、心、脾四穴为主穴,以穴简、病清、症明、术切为奏效关键,临床应用每每应验。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以 “肝为五脏之贼”为理论基础,结合“五脏皆能不寐”的观念,总结肝脏导致失眠的先导性、病理因素的杂糅性及肝病迁延他脏、影响情志的特点,提出临证当以治肝为中心,以疏肝为主,兼以补肝、镇肝、敛肝三法联合应用;重视多脏联合辨证治疗,早期介入情志治疗,为从肝论治失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总结卜献春教授从脾肾论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卜教授认为,嗜食肥甘厚味,或思虑过度,或房事劳倦,均可致糖尿病,日久迁延至肾,发为糖尿病肾病,故本病病机为脾肾两虚,兼杂血瘀。治疗上当健脾益肾,化瘀行血,临证应有所侧重,予以分期治疗:早期以脾肾阴虚为主,治以滋阴降糖,方用苍丹地黄汤;中期辨为脾肾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方用参芪地黄汤加减;终末肾衰期发展为脾肾阴阳两虚,治以滋补阴阳、活血通络,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标本兼顾,随症治之。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总结卜献春主任医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桥本甲状腺炎的病机以虚为本,多虚实夹杂。气、痰、瘀、热毒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临床多分为肝郁痰凝、肝火亢盛、痰凝血瘀、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证进行辨治。治宜标本兼顾,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