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2组均行中医手法复位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加用新伤湿敷液外敷治疗,对照组加用云南白药气雾剂治疗。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小夹板拆除、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肿胀消退、疼痛消失、夹板拆除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新伤湿敷液外敷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稳定骨折,迅速缓解患肢肿胀和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伤湿敷液治疗踝关节骨折局部肿胀血瘀气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踝关节骨折局部肿胀血瘀气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新伤湿敷液治疗,2组均治疗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肿胀值、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等待时间,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优良率为80.00%(24/30),高于对照组的83.33%(25/30)和50.00%(1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踝关节肿胀值、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前等待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伤湿敷液可有效治疗踝关节骨折局部肿胀,解决术前疼痛严重、等待时间长及手术并发症多等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跌打促愈片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Colles骨折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2组均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治疗组加用跌打促愈片治疗,对照组加用接骨七厘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腕关节功能(PRWE)评分、骨痂X线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50%(37/40),对照组为87.50%(35/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PRWE、骨痂X线评分及TNF-α、IL-6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跌打促愈片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利水消肿方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的影响。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老年患者13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7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拟活血利水消肿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程度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Ⅱ°、Ⅲ°肿胀率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拟活血利水消肿方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程度,降低患者的主观疼痛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疏血通脉汤对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联合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脉汤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患侧肢体周径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27/30),对照组为80.0%(2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治疗组患侧肢体上、下肢周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脉汤可以改善卒中后偏瘫肢体血栓性肿胀,提高临床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祛毒洗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腹蛇咬伤患者85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祛毒洗剂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肢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全身症状(头晕头痛、寒战发热、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全身肌肉酸痛)积分、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2组患肢肿胀程度评分、全身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凝血功能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毒洗剂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缓解蝮蛇咬伤所致的肿胀及疼痛,改善全身症状,较单用西药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二者在恢复凝血功能方面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电针联合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予西药和电针作为基础治疗,基础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予以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与穴位注射。治疗2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各项疼痛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改良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28/30),对照组为90.0%(27/3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9/30),对照组为90.0%(27/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疼痛评分、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化改良表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电针联合颈椎横突前结节注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疼痛情况,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六味痔消膏外用治疗混合痔术后气滞血瘀型创缘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混合痔术后气滞血瘀型创缘水肿患者100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治疗组采用六味痔消膏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九华膏外用治疗,均于排便坐浴后使用,2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比较2组治疗第1、4、6、10天创缘水肿体积评分、术口疼痛评分,记录2组创缘水肿消失时间、术口疼痛消失时间,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实际纳入病例治疗组为41 例,对照组为43 例。治疗组治疗第7天及第10天创缘水肿评分、术口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创缘水肿消失时间和术口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 例患者因出现肛周过敏性皮疹中止治疗并退出研究,且停药后皮疹消退,其他病例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六味痔消膏外用可促进混合痔术后气滞血瘀型创缘水肿的消退,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塌渍在滤器植入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 例骨科术后下腔静脉血栓滤器植入患者,根据滤器植入手术时间进行数字排序,奇数编号为对照组,偶数编号为观察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塌渍,2次/d,共干预7 d。比较2组干预前后患肢肢体周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D-二聚体值。结果:干预后1、3、7 d的患肢髌上15 cm和髌下10 cm周径,干预后3、7 d 的VAS评分及干预后7 d 的D-二聚体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药塌渍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滤器植入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并可改善凝血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针灸配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颈痛消丸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综合疗效、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及停药时间,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结果: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6例,对照组脱落5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对照组为61.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脊髓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停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需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消丸联合针灸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药枕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比较2组VAS评分、NPQ评分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3%,对照组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NPQ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气滞血瘀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托跟式夹板治疗闭合性胫腓骨中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闭合性胫腓骨中下1/3骨折患者40例,采用手法整复托跟式夹板外固定治疗,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的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0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3~6周,平均4周,后期随访活动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手法整复托跟式夹板治疗闭合性胫腓骨中下1/3骨折疗效显著,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针刺配合化瘀排石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滞血瘀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化瘀排石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疗程均为14 d。观察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结石排出时间、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28/30),对照组为73.33%(22/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结石排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刺配合化瘀排石汤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尿管结石疗效显著,可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结石排出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方联合渐增功能康复锻炼治疗气滞血瘀型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40 例气滞血瘀型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 例。治疗组给予补气活血方+术后渐增功能锻炼方案,对照组给予利伐沙班片+术后渐增功能锻炼方案,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D-Ⅱ聚体、患髋Harris评分、随访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以及在改善D-Ⅱ聚体状态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Harris评分和降低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疗效明显,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能改善髋部活动功能,且不增加死亡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健骨化瘀汤联合超肩关节夹板治疗NeerⅠ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 例Neer I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 例。对照组予以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和常规消肿止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健骨化瘀汤口服治疗,持续4周。观察2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2组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eer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2、4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2、4周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骨化瘀汤联合超肩关节夹板固定治疗NeerⅠ型肱骨近端骨折较单用夹板固定骨折愈合更快,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通窍祛瘀汤治疗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2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祛瘀汤口服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观察2组血肿吸收、水肿吸收、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1%(48/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肿体积、水肿体积、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外伤性气滞血瘀型脑内血肿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通窍祛瘀汤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中医证候,促进血肿和水肿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痹方湿敷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 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痹方湿敷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患者自觉瘙痒症状及继发皮损总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1个月后记录2组复发情况。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29/30),对照组为70.00%(2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自觉瘙痒症状及继发皮损总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治疗组复发2 例(6.90%),对照组复发11 例(52.3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痹方湿敷疗法能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瘀血阻滞证患者的自觉瘙痒症状,改善患者继发皮损,对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也有一定作用,且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七活血接骨胶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三七活血接骨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伤科接骨片治疗。结果:2组120例均治愈,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均达优。2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第7、10、14天肿胀评分比较,第5、7天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方面,三七活血接骨胶囊及伤科接骨片组均优。结论:三七活血接骨胶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颈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导引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阳经痹通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56.67%(17/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NDI、RO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出现5 例不良反应(16.67%),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经痹通膏联合导引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颈部疼痛、功能障碍,提高颈椎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铍针减压术联合龙氏仰头摇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铍针减压术联合龙氏仰头摇正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湿敷理疗联合针刺治疗,均治疗2周后通过VAS评分、压痛仪测量压痛值、红外热成像测量患侧与健侧温差值评估疗效。结果:2组VAS评分、压痛值、患侧与健侧温差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铍针减压术联合龙氏仰头摇正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依从性好,优于颈部湿敷理疗联合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