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以方测证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期的证素及用药规律。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将方药功效形成的不同证素以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证素分布规律,并采用关联规则分析、频数分析方法,分别探究证素分布与症状、处方用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排前6位的证素依次为肾虚、血瘀、气虚、阳虚、痰浊、肝风。4种证型为阳气亏虚证(3.0%),肾虚血瘀证(68.0%),肾虚血瘀、阳气不足证(17.0%),肾虚血瘀、风痰阻络证(12.0%)。肢体活动不利、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头昏、肢体乏力、头痛、畏寒、言语障碍、汗出、早醒、心慌、胸闷、耳鸣等症状与4种证型密切相关。用药方面,排前10位的中药为枸杞子、丹参、黄芪、山楂、葛根、制首乌、淫羊藿、地龙、石菖蒲、川芎、郁金。结论:刘老辨治脑梗死后遗症期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阳气亏虚,基本治法为补肾温阳、益气活血,体现了其辨治此病“脑髓阳生阴长”“气阳主用”“治肾为本、气阳主用;经脉通达,脑髓得养”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对涉及“上寒下热”理论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其证治规律。认为“上寒下热”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其病因病机包含外感寒湿阻滞气机、内生寒湿格拒化热、药食不当所生变证等;其病位非单一部位,包含胸中与丹田、肺与肾、胃与肠等;治法包含升阳入阴、升降阴阳、寒热分治、分消水热等。  相似文献   

3.
“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学术思想由国医大师张震所创立。张老认为,“证候”在结构与层次方面可划分为核心、基础、病位证候三种静态结构:核心证候是证的核心成分;基础证候是证的基础架构;病位证候是证的定位指征。原发、继发、夹杂证为三种动态层次表现:首辨原发证,次辨继发证,再辨夹杂证。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最终获得证的完整模式,即具体证候。笔者从把握“静态”下的肿瘤寻找“着眼点”,追踪“动态”的肿瘤变化,防止“点成线面”,并以肝癌辨治为例初步探讨了“两态三三构型规律”在肿瘤辨治中的指导意义,为中医证候学理念添加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临床中常见的急慢性疼痛诸证多为筋经或肌筋膜病变所致,毫刃针与筋针分别对经筋病和肌肉筋膜的病理改变有着突出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卫气、经筋与肌筋膜理论,结合《灵枢经·九针论》中“员针”的特点,对上述两种针刺法的应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认为将毫刃针结合筋针的针刺手法应用于疼痛的治疗中,可解痉止痛、调畅经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和特色,笔者结合《内经》对《伤寒论》“观其脉证”法进行解析。认为详观脉证是辨证的前提,临床面对患者应四诊合参,以脉为先、善抓主症、动态观察,同时注重个别症状。审证求因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应依脉证辨阴阳、辨病邪类型、辨病位、辨虚实、辨实热。  相似文献   

6.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病-证-症-势”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刘老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脾肾阳虚、湿浊血瘀,治当补益脾肾、淡渗利湿、活血化瘀、标本同治,并自拟肾安汤经验方。中医学论治水肿重视辨证,而较少辨病、辨势。刘老通过“病-证-症-势”四位一体辨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注重病名、病理与辨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随症加减,在治疗过程中把握病势发展,以求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介绍吴官保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吴教授认为“瘀、虚、痹”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肾虚血瘀、腰络痰瘀”为其病机核心,确立“补肾、化瘀”为其治疗大法,临证因人用药、因证用药,采用中药内服和理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研究高血压病病因病机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根据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快速而准确地确定其中医证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血压测值为诊断标准,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共识意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望”“闻”“问”“切”4个方面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等信息,通过信息整合设计问卷的整体理论结构和具体内容。结果:系统分析整理出由封面信、《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指导语构成的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其核心内容是由14个模块及两百余条症状构成的《高血压门诊中医病历表格》,此外还增加了健康教育处方,在临床诊疗的同时,亦重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结论:本研究完成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便于临床医师对高血压病相关中医证型特点作出分析总结,有利于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提高防治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明了阴阳离合运动的六种象态。本文通过阐述三阴三阳中阳明与太阴的关系,分析了阳明、太阴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病机。麦门冬汤为《金匮要略》中的名方,笔者通过分析麦门冬汤的组方原理,认为其具有“降阳明、开太阴”的作用,并通过辨别阳明、太阴“欲解时”的时段症状,辅助诊治麦门冬汤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秦裕辉教授运用四物补肝散加味治疗眼病的经验。四物补肝散,出自明傅仁宇《审视瑶函·卷四》,用于“治妇人产后,午后至夜昏花不明”,清顾世澄《疡医大全》用其治疗“雀目初起”。秦教授临证调整其原剂量,扩大其使用范围,常用该方治疗孕期及妇女产后目病、干眼、眼疲劳,取得满意疗效,并附验案3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分析总结朱丹溪治疗痛风相关论著,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等方面探讨其证治特色。朱丹溪首次明确了痛风病名,对痛风证治有独到见解,认为气血失调,热血得寒,污浊凝涩,内外合邪而致痛风;治疗上以滋阴补虚为纲,以调和气血为本,以祛痰化浊为助,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重视应用引经药,创痛风通治之方;临证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痛风临床证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清末孟河名医费伯雄治疗泄泻的医案医话,对费伯雄论治泄泻的经验进行初步的总结。费伯雄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感受外邪及脏腑虚损两类,外邪有暑湿、湿热、风热之异;脏腑虚损有脾虚、肾阳亏虚、肝郁乘脾之别。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充分认识到“脾虚”及“湿盛”在泄泻发病中的关键作用,重视“和中祛湿”,用药和缓,善于化裁古方,且擅以食代药。  相似文献   

13.
介绍陈学忠教授运用桂枝汤治疗外感病的经验。陈教授认为诸多外感病多因误用或滥用苦寒制剂或抗生素,导致伤阳耗气,加重病情,变证丛生。其主张临证辨证论治,内外兼调。同时本文对桂枝汤治疗外感病的机制进行了阐述,举例说明了柴胡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甘麦大枣汤、桂枝加附子汤的临床运用,扩大了桂枝汤加减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总结钟以泽教授治疗皮肤病的经验。三黄固本汤是在钟教授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成,是其扶正理念的代表方剂,体现出其“气阴双补,重在养阴”的学术思想。该方广泛运用于结缔组织疾病、黄褐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银屑病等疾病的治疗,其学术思想经过学术传承人的整理与运用,已成为川内中医外科学重要的学术流派。钟教授扶正思想是其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但并非临证皆用补法。其临证的关键在于抓准病机,合理切入,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继承的基础在于思辨,通过前人的学术思想,挖掘其内在组方技巧,才能活学活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鼻窦炎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VIP),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关于鼻窦炎的文献报道,建立EXCEL 2010数据库,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频数分析统计。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31篇。共提取证型38个。鼻窦炎常见证型是胆腑郁热、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脾肺两虚型。其中病位证素7个,其肺、脾、胆为常见病位证素,病性证素统计得9类,以热、湿、气虚、风为常见病性证素;证素组合包括:单一证素和两证素组合两种方式。单一证素类型中,证素组合以热+胆、气虚+脾肺为主;在两证素组合中,证素组合以风热+肺、湿热+脾胃、虚寒+肺为主。结论:鼻窦炎的证型最常见的是胆腑郁热、肺经风热、脾胃湿热、脾肺两虚,病位证素最常见的是肺、脾、胆,病性证素最常见的是热、湿。  相似文献   

16.
论述戴思恭对痰证、郁证的用药特色。戴思恭认为,治痰应该首先审因论治,消除病源,以阻断痰化生之途,常根据病情、病性及病位的不同辨证施药。治疗郁证以疏理气机、开泄解郁、升降兼施为大法,用药尤为推崇苍术、香附、川芎三味;对于“六郁”分治施药,同时根据发病季节、病变部位而随经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17.
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本文就“肺之脾胃虚”论从理论来源、辨治思路、临证用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总结其代表方升阳益胃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8.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相当于“上胞下垂”“睑废”等,其常见的病因病机为脾气亏,或肝失条达,或风邪客目,或湿热内蕴。各医家治疗该病时均从脾、肝、肾着手,本文总结了临床常见的几种证型分别为脾胃气弱证、风痰阻络证、命门火衰脾阳不足证和气血瘀滞证,其用方分别为补中益气汤、正容汤、右归饮、血府逐瘀汤等,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对于本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对证处理,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著作,虽言“男科”,但书中记录内容不限于男科疾病,包括了男性多发的内科疾病、儿科及少数外科病证。傅氏临证治病辨证明确,治疗详尽;经验丰富,审证求因,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用药精练,见解独特。书中阐述了证治特点,创制了新方、验方,其临床经验丰富,学术见解独到,为中医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提供了依据,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20.
介绍李斯文教授运用消法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病因、临床表现与疮疡相似,基于“异病同治”理论,可参考疮疡用药治疗本病。而该病属疾病早期,治疗当以攻邪为先,故临证时以消法为主,辅以清热利湿、通因通用、活血通脉之法治疗,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