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应用FY85-Ⅲ型立体定向仪辅以EL-506H计算器对颅内异物的三维空间坐标值进行逻辑编程处理实行颅内异物定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A在头颈部创伤性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创伤性异物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例5例,均有完整的手术资料,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5例CTA清晰显示异物位置及血管关系,无血管损伤。1例术前发现异物周围软组织肿胀伴出血,其余4例软组织散在积气。术中异物取出顺利,均无大出血,3例局部少许渗血。异物均为金属,2例斑片状,1例新月形,1例铁丝状,1例刀状。结论:CTA在头颈部创伤性异物中的诊断价值明确,能提供异物与血管关系及血管损伤信息,指导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异物、1例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发育异常、1例气管良性肿瘤患儿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显示气管支气管病变;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最小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和容积再现,CT仿真内窥镜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与支气管镜所见具有一致性。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直观地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阻塞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可准确评价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一种准确无创性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及早诊治外伤性颅内迟发性颅内血肿,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CT随访价值。方法:在12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行CT随访检查。结果:通过CT复查,32例发现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2例,颅内血肿4例。大约80%的血肿在外伤后3天内出现。结论:外伤后3天内积极CT复查能及早发现迟发颅内血肿。即使开初CT扫描正常者,如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变,应立即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26例由于外力作用致使眼面部广泛异物存留。临床应用X线的归咎常见漏诊及定位困难,因此采取CT定位达到异物诊断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或DSA的颅内动脉瘤3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通过采取VR、MIP及CP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实现脑内血管重现,展现颅内血管的真实情况。20例行手术治疗,11例行DSA检查。结果:本组31例,共36个颅内动脉瘤。29例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静脉窦病变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颅内静脉窦病变患者,其中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畸形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肿瘤累及静脉窦10例;行CT平扫,增强及减影CTA,研究病变显示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28例患者CTA静脉影像显示成功率为100%,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减影CTA对颅内静脉窦病变具有无创,安全,快捷,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作为颅内静脉窦病变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20排、64排CTA以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比较研究,达到选择最合适检查方法的目的。方法:收集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釆用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动脉瘤患者经320排CTA诊断动脉瘤92个,64排CTA诊断90个,3D DSA诊断96个,以X2检查比较,所得数据均釆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各有其优势。CTA可作为辅助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320排CTA有快速、无创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图像效果明显优于64排CTA,可作术后复査和随访首选;320排CTA无法取代DSA和3D RA“金标准”的地位,可能漏诊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颅内结核常见征象及少见征象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头颅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随访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行抗痨治疗后好转或康复。结论CT能对颅内结核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05例主要因视力下降来我院进行头颅CT扫描患者,他们的CT片进行全面分析。作者挑选出与视力有关的颅内病31例,以此实例来进行分析视力下降与颅内病变发生的部位的关系,同时说明影响视路的程度差别。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致命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发病机制及破裂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有的动脉瘤终生不破裂,且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临床症状,可不予特殊处理;有的动脉瘤于青年时期即可破裂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或诱发因素评估对是否提前采取干预治疗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可为颅内动脉瘤病人提供4DDSA成像信息,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宽体检测器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本文对目前常见锥束扫描重建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Feldkamp类,Grangeant类,Katsevich类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应用方面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一次成像获得满意图像,无阶梯伪影,并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常规DSA对比,320排CTDS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和术后复查一种方法,与CTA相比320排CT动态容积成像和功能成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的一种,多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颅内,并在颅内形成新的病灶。早期诊断及鉴别脑转移至关重要,以便及时治疗,延长患者生命及提高其生存质量。MRI具备无辐射、多方位、多序列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功能成像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其在脑转移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和评估预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MR功能成像及新技术在小转移灶的检测、脑转移的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基于探地雷达的混凝土无损检测反演成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构件无损探测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成像方法.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人工经验观察偏移探测数据,精度无法保证.这种方法以Maxwell方程的TM问题为数学模型,在混凝土的表面放置发射源与接收器,根据探地雷达的接收数据,采用同伦优化方法结合收敛速度较快的阻尼高斯牛顿方法作为反演算法,其成像结果更具定量化和可视性.该成像方法克服了传统雷达剖面图只能近似地反映混凝土中埋藏物及缺陷的深度、大小等缺点,不仅能够探测混凝土内部异物的位置,而且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异物的大小及属性.通过计算机模拟以及对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该反演成像结果直观、可靠、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TA在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首先随机选择CTA及MRA两种无创伤检查中的一种,随后均行DSA检查。以DSA和外科手术确诊为参考,比较CTA,MR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优势和不足。选择相应治疗后,行CTA+DSA或MRA+DSA复查,评价动脉瘤的残留情况。结果:①50例行CT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6例。CT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100%和98%。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97.92%。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5.74%和9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50%和97.83%。②47例行MR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5例。MR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0%、97.67%和93.62%。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5.45%。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7.73%和95.7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7.73%。③48例接受动脉瘤颈夹闭术的患者行CT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CT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73%、100%和97.78%。42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行MR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66.67%和97.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稍优于DSA,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稍低于DSA;同时CTA及MRA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及空间关系;综合比较,我们认为CTA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可作为术后较为理想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FCM聚类算法的颅内出血CT图像分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颅内出血病灶分割准确率,提出一种新的颅脑CT图像分割方法,被怀疑为出血的区域可快速而有效地分割出来。首先利用颅内结构提取算法提取颅内区域;然后利用两次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完成出血区域分割。第一次模糊c均值聚类确定疑似颅内出血的区域,根据脑出血CT图像特点,将中心点灰度值最高的类作为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对象,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分割出疑似出血区域,最后对颅脑CT图像进行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颅脑出血CT图像病灶的分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是探讨标记乳糖基白蛋白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LAC-HSA-SPIO)作为配体与肝细胞膜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特异性结合可能性;评价LAC-HSA-SPIO增强磁共振受体成像对大鼠微小肝癌灶的显示能力。方法:将Fe3+Fe2+混合液与LAC-HSA在碱性条件下制备出LAO-HSA-SPIO;应用 二乙基亚硝酸胺建立大鼠肝癌模型;电镜及Perls(普鲁士蓝)染色,观察LAC-HSA-SPIO在肝组织的颁;并比较LAC-HSA-SPIO增强前后大鼠肝癌的显示情况。得到结果是(1)Perls染色证实有LAC-HSA-SPIO分布到肝细胞浆内;电镜下也显示肝细胞膜表面及胞浆内有电子致密SPIO粒子分布;(2)注射小剂量LAC-HSA-SPIO可观察到明显明显肝脏强化效果,大鼠肝癌检出率由平扫36.8%(7/19)提高到78%(15/19,P<001)。结论:LAC-HSA-SPIO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肝细胞ASG受体靶向性显影剂,对提高肝脏微小瘤灶检出率有章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颅内孤立性纤维瘤(ISFT)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梭形细胞肿瘤,临床表现依据病程和肿瘤发生部位不同表现各异,发病罕见,影像及临床医生对其缺乏全面认识,术前误诊率高。本文报告1例颅内孤立性纤维瘤病例,5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头痛及双下肢无力;CT及MRI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侧听神经瘤。后经术后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ISFT。患者术后1年半复查,左侧面神经麻痹,左侧面部憋胀,余无明显不适。本文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旨在总结此种罕见病的CT及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医生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山东青州-牟平重、磁场特征及地壳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1999年10月在山东青州--牟平地区进行的重、磁剖面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结果探讨了测区的重、磁场以及地质构造特征,并结合前人在山东聊城--荣成进行的人工地震处理结果,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在该地区主要构造走向为NE-NNE向,测区地壳厚度在30-35km之间,昌邑--莱州、栖霞--初村存在着上地幔隆起区,在青州--昌邑地壳厚度起伏较大,说明郯庐断裂带该地区的影响可深至下地壳。  相似文献   

20.
甘新北山东段裂谷演化及金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甘新北山东段中南带为北山古生代裂谷-造山带,呈北东东-东西-北西西向展布,是塔里木地块东北部太古界、元古界基础开裂,总体呈二暂一垒五大块,经历∈或O-S或D1、D或D-C和P1-P2三次拉开与闭合、由南向北迁移的演化模式。在该裂谷带及其两侧基底岩系中分布着一系列不同类型金矿床(点),可分为马庄山-南金山、金窝子-照壁山、白山南-拾金坡-将军台、老金厂-音凹峡、白墩子-小西弓、三危山-小宛南山等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