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据1987年5—10月在北京西山李子峪沟观测所得的微气候资料,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研究了坡地的辐射状况及能量平衡的各分量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与阴坡相比,阳坡总辐射强度、净辐射量均较大;在雨季(6—8月),阴阳坡蒸发散量均为3.4—4.4毫米/日;潜热通量占净辐射量比例:阳坡约62%,阴坡约67%;植被层下土壤热交换量占净辐射量比例:阳坡约16%,阴坡约12%。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堪苏祁矿区位于加丹加省科卢韦齐市东部约40—60km,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加丹加西部的"外部褶皱推覆构造带"北缘。区域成矿区带位于赞比亚—刚果(金)巨型成矿带北西延部分的转折端,即位于刚果(金)加丹加省南部的沙巴型铜钴矿亚带内。矿区由五个矿段组成,东西向展布,长约16km,宽约2km,由东向西分别为:卡贡图洛瓦、齐汤巴、堪苏祁Ⅰ、堪苏祁Ⅱ和卡布维米亚。该矿床形成历史复杂,经历了早期沉积成岩成矿阶段—后期多期热液构造叠加富集—晚期次生氧化改造多个阶段,为复合成因的层控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东南山地位于104°06′—110°12′E,27°42′—32°36′N,包括达县、万县、涪陵、重庆、泸州和宜宾等6地市,总面积约11万多平方公里。地形上,北部为盆周山地,山地面积占90%以上;中部为平行岭谷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两者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62%,丘陵占37—42%,平原占2%。北部大巴山的海拔一般为1500—2000米,最高峰为神农架,海拔2767米。境内稻田面积约为2300万亩,一般分布在海拔  相似文献   

5.
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鉴于黄河的现状,作者认为黄河决口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推断北岸决口的可能性为大。根据溃坝原理,采用水力学方法对北岸决口的最大淹没范围作了模拟。指出若从沁河口—原阳段决堤,淹没面积约2.21万平方公里,从原阳—高村段决堤,则约为2.12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年径流的多年变化规律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大致界于北纬40°—53°30′,东经120°—135°之间,处于我国的东北部,其南北长约1500公里,东西宽约1100公里。气候属于温带,其中黑龙江省北部为寒温带。本区西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东部分布有张广才岭和长白山脉等山地。山间构成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单元。全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是我国主要农业区之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7.
芜湖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匹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华富  胡静 《地理科学》2011,31(7):788-793
借助偏离度指数分析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芜湖市辖区的就业—居住空间匹配状况的变化特点,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市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结果表明:芜湖市就业—居住空间匹配度趋于下降,核心区为服务业就业主导区,北部以制造业就业为主导功能,南部居住功能占主导,带来各区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流动。居民通勤平均距离约为4km,平均时间约为25min,通勤方式以电动车、公交车为主。目前,居民对就业—居住地匹配状况的满意程度总体尚好,还需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疆土辽阔、陆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144亿亩),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五分之一,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土地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山地多,平原少。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拔500米以下的土地面积仅占16%,500—1000米的约占19%,1000—2000米的约  相似文献   

9.
横断山地在青藏高原的东侧,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 横断山地的范围,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其有不同的说法。就地理学观点而言,可把横断山地的范围初步定为,西倚青藏高原,北与昆仑山脉、秦岭山地相接,东迄大渡河、安宁河—昆明,南抵昆明—保山一线,当约东经98°00′—102°30′,北纬25°00′—33°00′,包括川西山地、滇西北山地和藏东南山地,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山地地区。本区南部,山岭河谷相间,呈南北向,属典型的高山深谷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和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环境变化问题。指出,中更新世以来南峰地区抬升约2000—3000米,全新世抬升约600米,并对气候变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近3000年来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任国玉 《地理科学》1999,19(1):42-48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以蒙古栎为代表的乔木花粉从3100aB.P.开始显著下降,蒿属和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逐渐上升,藜科花粉开始上升时间又迟于蒿属花粉。这说明,原业的固定沙丘有一部分首先转化为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后来又转变成半流动和流动沙丘。  相似文献   

12.
东北平原海伦空气孢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我国温带地区的空气孢粉 ,在东北平原黑龙江省海伦农业生态站离地面以上1 0 m处 ,装置库尔风标花粉仪 ,收集了一年的空气孢粉样品 ,分析结果表明 ,全年空气孢粉有 72个植物的科属 ,其中木本植物 1 8个 ,草本植物 5 2个 ,蕨类植物 2个。最主要的孢粉是桦属、杨属、柳属、栎属、蒿属、藜科 ,禾本科。全年空气孢粉浓度有两个高峰期 ,4月中至 5月底为木本植物花粉高峰期 ,8月初至 9月中为草本植物花粉高峰期 ,全年空气孢粉最高值在 5月中旬 3 4 .3万粒 / 1 0 0 0 m3 空气 ,其次 8月底 3 0 .7万粒 / 1 0 0 0 m3 空气 ,全年空气孢粉最低值在 2月初 ,为 1 0 0粒 / 1 0 0 0 m3空气。本地区引发呼吸道疾病的致敏花粉 ,主要有春季型的桦属和杨属花粉 ,秋季型有蒿属、豚草属、藜科和禾本科花粉。  相似文献   

13.
江苏建湖地区全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质、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建湖地区若干全新世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孢粉分析,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地区自早全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古环境变迁,探讨了本区全新世地层时代划分与对比  相似文献   

14.
LIntroductionThenorthwestemTibotanPlateaulvingbetweenWestKunlunandKarakorumMtsisoneoftl1eltigl1est(witi1meanelevationof5OOOm)anddriest(lessti1an2Olnna-'ofarulualprecipitation)areasofthePlateau.Itisalsoaunrecognizableplaceontl1ePlateau.Sincel973,ti1ell1tegratedScientificExpeditiontotheQinghai-Xizang(Tibetan)Plateau(ISEQP)organizedbytl1eCltineseAcademyofScienceshasmadegreatprogessinti1estudyoftl1euPliftingllistoryoftl1ePlateauanditsimpaCtontheenvirorunwtalchanges.Beforel982,ti1emainr…  相似文献   

15.
滦河平原更新世植被及其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孢粉分析,本文提出河北东部滦河下游平原地区,第四纪更新世时期的植被,主要由温带针叶和阔叶落叶树木及大量耐旱耐寒的草本植物所组成.植被发展过程可以分出四个温暖阶段和四个寒冷阶段.共温暖期的平均气温可能比现代略低.寒冷期、草原植被曾有广泛分布,很可能处于冻土带或冰绿带的自然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南京汤山猿人生存古环境重建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诚  张建新 《地理科学》1998,18(5):433-441
由铀系法测定的5组化石年代数据表明,南京汤山猿人年代为280 ̄430kaB.P.之间;以剑齿象,李氏野猪,肿骨鹿,葛氏斑鹿、三门马等为主的古动物群化石,证实了南京猿人生活在中更新世中期偏晚,距今约350ka左右。鉴定的孢粉主要为喜暖湿、暖干的落叶阔叶与针叶及蕨类混合林以及偏干凉的(松)针叶林、既未发现反映寒冷的云杉、冷杉、也未发现反映干旱的黄连木,表明本区猿人生存时并未经历中更新世冰期时的冰川环境  相似文献   

17.
新疆博斯腾湖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与环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地区沉积物的孢粉分析,讨论了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的四个阶段,冻结结合其它沉积特征,反映了这一时期湖泊的水面的收缩和扩张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Pollen analysis of 5 wells drilled to bedrock in the Great Salt Lake, Utah, USA provide a record vegetation change over the last ca 13.5 Ma. Over 440 pollen samples have been counted. The longest record presented is for the mid-lake Bridge Well. Close-interval (3–10 Ka) sampling is presented for the upper Indian Cove well. Chronologic control is provided by identification volcanic tephra and by K/Ar, Ar/Ar, and fission-track dates. Ash determinations are based on electron microprobe analyses of iron, calcium, and other elements compared to Neogene ash data at the University of Utah. Sedimentation begins 38 Ma, with good pollen preservation is sediments younger than 13.5 Ma, and no obvious gaps in sedimentation after 6 Ma.The upland vegetation is desert from the late Miocene onward, with Sarcobatus and Ephedra pollen dominance during the late Miocene (<5 Ma). Chenopodiaceae-Amaranthus, and Artemisia gain dominance during the Pliocene (5–2.5 Ma) and early Pleistocene. Pinus and Artemisia sharply increase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0.75 Ma). The pollen of 'Tertiary exotics' (elm, hickory, Ostrya-Carpinus) is rare, but persists into the Pleistocene. Major vegetation – climatic events occur 3.7 and 2.5 Ma. Increased pollen concent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rate after 310 Ka are attributed to the diversion of the Bear River into the Bonneville Basin.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s appear as alternations of Chenopodiaceae-Amaranthus (interglacial) vs Artemisia (glacial)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 and of Cupressaceae, Sarcobatus, and Gramineae (interglacial) vs Picea, Abies, and Pseudotsuga (glacial)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Pluvial cycles are separated by interpluvial peaks in percentages of wetground and aquatic types. Six interpluvials are indicated during the last 759 Ka, with pluvial cycles of ca 100 Ka cyclicity back to 1.5 Ma.  相似文献   

19.
哈拉湖位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系西部,属于高山内陆湖泊。对哈拉湖域进行了植被样方调查及表土、湖底表层沉积物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流域表土花粉组合能较好地反映样方植被群落特征,高寒荒漠草原植被样点花粉组合以蒿属、菊科、藜科花粉为主,高寒草甸样点莎草科花粉占绝对优势。R值分析结果显示藜科、莎草科和蒿属花粉具有超代表性,而禾本科、菊科、豆科花粉具有低代表性特征。湖底表层沉积物中的花粉分析结果显示湖泊沉积物花粉受控于湖泊近源植被,花粉组合能较好反映湖区整体植被特征,花粉分布具有均一性。沉积物表层花粉组合以蒿属、藜科为主,双气囊型花粉如云杉属、松属等少量出现,表明河流和风力是哈拉湖沉积物花粉输入的主要动力。该研究为在哈拉湖地区利用花粉重建古植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北方草原区主要群落类型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建立花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利用地层沉积物中的花粉记录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中国北方草原区39个表土花粉研究表明,蒿属、藜科是草原区花粉组合的主要成分,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的草原群落花粉组合以蒿属花粉为主,禾本科花粉多低于10%。禾本科花粉的低代表性可能与其分蘖繁殖、花粉产量低有关。草原区表土花粉浓度与植被盖度相关不明显。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花粉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典型草原区藜科花粉百分比一般低于25%,荒漠草原区一般高于25%。DCA分析表明,草原区针叶树、莎草科、石竹科花粉代表较湿润的环境,蒿、藜科、锦鸡儿、柽柳、白刺花粉代表较干燥的环境,阔叶树、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蓼科、豆科、唇形科(百里香)、虎榛子+榛、蔷薇科花粉代表的环境介于前两组之间。DCA分析用于草原区花粉组合研究具有较好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