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蒋依依  王仰麟  成升魁 《地理研究》2009,28(4):1069-1077
在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理论研究基础上,为反映功能异质性特征,从要素作用空间分异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建立了格局研究的方法体系。文章选择云南省丽江县进行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方法的提出丰富了现有景观格局研究工作,结构与过程研究的结合,更符合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中以旅游者为主导的要素相互作用空间过程;(2)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例如斑块范围研究能更好地反映旅游者的实际活动范围,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管理与自然环境保护提供了更符合实际应用的空间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地方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社会文化转向下新健康地理学关注的焦点。在旅游与健康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论文基于康复景观的理论框架,突破当前视觉思维主导下的研究局限,以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综合利用扎根理论法、多重对应法等,对游客网络评论进行分析,围绕人地互动的中心议题,全面探索旅游地多维康复景观的构成要素,揭示其健康效应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制。结果显示,旅游地康复景观具有多维感官的表现形式,紫金山多维康复景观资源体系具体包括视觉类、听觉类、嗅觉类、触觉类4个维度,且各维度的康复景观要素并不完全遵循视觉中心主义的等级秩序,具有各自独特的属性特征和健康意义。同时,紫金山多维康复景观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关联,其内涵意义可以聚类为“自然”“宁静”“协调”三大主题,为旅游地健康效应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营造多重健康体验,并充分体现了旅游者与旅游地和谐的人地关系。论文所提出的“多维康复景观”概念,阐释了地方要素与人类多维感官的健康实践在空间各个层面的互动,为理解地方与健康的复杂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理论视角。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旅游地理学和健康地理学的交叉,丰富地理学景观研究的理论内...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使得乡村旅游社区社会构成复杂化,多人群的空间竞争与冲突日益明显。如果能够建立社会景观敏感度的指标,对旅游开发干扰下社会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将对乡村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甘南郎木寺镇的藏族居民、回族居民、游客和经营者四类群体进行景观价值调查,最终获得396份访谈表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方竞争理论和景观价值理论构建旅游社区社会景观敏感度模型,并基于GIS工具计算和揭示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1)社会景观敏感度分析从社会互动和空间格局两个方面对旅游社区进行评价,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社会景观的格局与效应,为旅游社区规划管理提供依据;(2)研究揭示的景观敏感区域空间上呈现斑状分布,承载着多人群的关注和竞争关系,与社区资源分布、多人群文化认同和环境心理因素相联系;(3)田野调查,多人群地方竞争理论和PPGIS空间分析技术的结合,为地方感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社会景观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乡村景观具有生态、生产、游憩和美学功能,在旅游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大开发背景下,需要重构和深度认知乡村景观价值与功能,这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基于旅游视角,通过对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乡村景观释义、乡村景观价值认知和功能重构、乡村景观开发策略4个方面进行了评述和探讨,提出在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应强化景观可辨性、保持景观乡村性、强调旅游参与性。  相似文献   

5.
李华  刘敏 《热带地理》2022,42(4):642-658
恐惧景观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恐惧景观在生物系统中有巨大的生态效应,同样在人-地系统中深刻影响物质景观和集体记忆等各个方面。景观知觉、景观态度以及景观与人类的互动影响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对恐惧景观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文章对恐惧景观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探讨其在旅游地理学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包括:1)恐惧景观在生态学研究中已经形成恐惧生态学,相比而言,其他学科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2)生态学对恐惧景观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是动物的捕食风险感知,在其他相关研究学科上则主要从人与地方/空间之间的恐惧景观的呈现形式和景观感知进行研究。3)从恐惧景观、游客及情感三者的关联看,可以发现恐惧景观在旅游地理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情感地理、黑色旅游和情感特性3个方面。最后,提出未来可以跨学科多角度、情感心理及以黑色旅游为切入点对恐惧景观进行探索,深化旅游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6.
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景观研究是近十余年来新兴的热点领域,极大地推进了湿地学科发展.但是,由于湿地景观研究体现的是湿地与景观方法有机结合,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系统分析基础上,重点阐明了湿地景观概念、分类、遥感信息提取精度、多源数据可比性、结构与格局研究方法、景观过程与功能研究内容与尺度等制约湿地景观研究的主要问题.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1)重视湿地景观分类研究;(2)重视湿地景观破碎化研究;(3)重视发展基于过程和功能的景观格局研究方法;(4)重视多尺度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5)重视湿地景观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景观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文中通过不同学科范畴对乡村景观进行了概念辨析,认为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的产物,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空间性的表征.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起源与发展的回顾及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内容进行梳理,认为目前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格局及演变、乡村景观规划等4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与快速蔓延的趋势下,如何协调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极 具理论与应用价值的科学问题。研究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从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出发,将旅游景观生态系统 的功能视作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应于人类社会需求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功能的类型、特征与结 构,总结了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强调促进要素协调与优化空间配置是实现旅游景观生态系统功能优化研究的 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张仲伍 《地理研究》2022,41(6):1671-1683
旅游业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行业,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深入挖掘“文化”主题的旅游资源是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尺度与尺度转化等地理学理论,使用19478个“八景”景观数据资料,运用归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旅游景观组成结构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视角,提出了“遍在景观”概念,并探究了旅游景观结构的新模式。主要结论如下:① “遍在景观”概念体系。本研究界定了“遍在景素”内涵与属性,构建了“景素-遍在景素-遍在景观”概念体系与“景观指数、最丰指数假设”的分析指标,从而在理论体系上有所创新。② 遍在景观形成机制与途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遍在景观形成的动力来源,要素的区域性是遍在景观价值形成的缘由,要素的整体性是遍在景观形成的基础,尺度转化是遍在景观演变的条件。遍在景观以“借景、择时、选位”三种主要途径组景。③ 遍在景观结构模型与特点。本研究构建并论证了遍在景观“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结构模型,推导出了对应的景观指数增量模型,归纳了遍在景观具有近零费用、稀缺性、时间性和人为创造性4个特点。④ 遍在景观组成比例和开发程度。“八景”景观随机抽样和山西省案例研究表明,中国“八景”景观大部分包含遍在景素,自然遍在景素与自然局地景观组成比例最高,为56.28%。遍在景观结构以三要素为主,其中,以择时为主,选位次之。目前国内遍在景观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景观指数低于理论值。本研究结论为拓展旅游资源范围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实践意义也很重大。  相似文献   

10.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 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 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4):85-88,102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近年来,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同时,也使两者矛盾空前地尖锐化。为解决两者矛盾,从地格理论出发,探索适合我国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开发与保护的模式体系。基于乡村文化景观具有的二元属性———乡村性和遗产性,提出了3种以乡村旅游促进文化景观保护发展的模式。研究认为:生态博物馆、乡村大舞台和景观嘉年华模式不仅有利于乡村社区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而且能够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和文化景观保护。  相似文献   

12.
黄剑锋  陆林  宋玉 《地理学报》2021,76(10):2360-2378
旅游现象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是旅游研究中的跨学科议题,但目前微观心理与行为视角下的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尚有不足。本文检视了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探究了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经验化路径,以旅游者行为意愿为例对人—地二元环境刺激促成人—地交互及行为反应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并分析了上述理论与经验探讨对于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的启示。研究表明:① 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多元对象、层次、范式及方法论,存在4种主要情形和2种典型范式。② 心理—行为范式是拓展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提炼具体问题和聚焦具体变量是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经验化及本体论化的关键环节。③ 认知和情感形象、地方依恋、行为意愿等构成的经验模型是对人—地二元到人—地交互理论逻辑的一种刻画,为旅游者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人地关系解释。④ 微观视角下旅游者行为意愿的形成经历了地的功能与人的情感两个向度环境刺激、地方依恋人地联结有机体、行为反应之间的传导过程。⑤ 微观视角下旅游情境人地关系研究需把握人地关系主题与旅游现象特性、完善多元尺度和范式、推进理论的经验化、注重方法的问题导向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地理科学进展》2023,(11):2198-2212
乡村性既是乡村宏大叙事的认识论,也是引领乡村发展实践的方法论,旅游要素的注入使得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具有区别于普通乡村的特性。论文基于传统乡村、快速城市化到城乡融合的乡村发展历程,从乡村区域功能、政治经济学、乡村整体建构等视角回顾了国内外乡村性相关研究。基于“要素构成—基本属性—重要特征”的概念分析逻辑,对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进行解析,论文提出: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是旅游影响乡村重构过程中“人—地”关系的地方意义所在,从需求主体角度体现为旅游者对乡村的认知与情感,从乡村发展角度体现为多元主体在特定乡村地域空间情境下持续开展的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的结果表征,具有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景观等基本属性和空间维度的地域性、时间维度的动态性、价值维度的体验性等主要特征,需置于“我者”与“他者”、城市性与乡村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商业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中加以理解。论文构建了旅游语境下的乡村性概念分析框架,从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目前乡村旅游规划中,比较注重乡村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对乡村景观关注不够.论文探讨了乡村旅游吸引力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并指出经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总结了可从乡村景观意象规划、乡村景观整体格局规划、乡村建筑风格规划、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等方面入手改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指出了乡村景观改造须注意的6个要点.  相似文献   

15.
孙九霞  陈景  黄秀波 《地理科学》2020,40(9):1468-1475
以大理洱海环境治理事件为典型案例,基于半结构式访谈、观察法等质性方法,从环境正义视角切入分析洱海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博弈与权益协商议题。研究发现,洱海的环境治理是一种以环境名义开展地社会治理与目的地管理过程,逐渐从治理水环境延伸至环境、民生、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洱海治理隐含权力张力与利益冲突,本地村民、旅游经营者及地方基层政府三方基于合情、合理与合法性原则,围绕“情、理、法”逻辑进行利益博弈与协商;乡村旅游中的环境治理应置于乡村与社会治理框架体系下进行,关照民生与发展。环境正义理论可解释乡村旅游中的环境治理与冲突现象,为揭示环境治理背后的利益冲突与社会问题提供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以人类福祉为导向的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决定着景观及其功能的变化方向,进而加剧或缓解生态风险。科学量化景观功能及其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因果关系、异质过程和驱动机制,将为实现区域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当前制约相关研究从理论走向管理实践的难点。本文在查阅景观功能与生态风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辨析景观变化、景观功能、人类福祉、生态风险间的反馈机制,构建基于景观功能的生态风险评价框架,梳理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难点。人类对景观功能的偏好和权衡是区域生态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对其时空权衡关系认识不足,景观功能的类型识别与综合评价缺乏系统规范方法。景观功能、人类福祉、生态风险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是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科学问题。探索综合集成自然、人文两个过程的生态风险管理与方法体系,是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将景观结构、功能、过程等耦合到生态风险评价,并注重与人类福祉、多功能权衡决策和风险管控政策设计的结合,是亟待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