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不同环境风场条件下两次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CE再分析资料从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分别处于强和弱环境风场条件下,均为受高空华北槽、低空切变线影响的两次广西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均表现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伴随上升运动的特征,低层有水汽辐合,且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在华南西部无论关有无急流建立,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强降水就可发生。(2)强环境风场条件下的暴雨过程大气较湿,水汽较充沛,动力条件较好,弱环境风场条件下的暴雨过程低层水汽辐合较强,两次过程的降水强度相当,可能表明了强环境风场的作用在于提高了动力条件和水汽含量,而华南暴雨过程的形成,水汽辐合条件影响权重更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梅雨期湖北省的持续性降水过程,根据降水融合资料识别出三段暴雨过程,基于高分辨率NCEP再分析资料分别从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上升运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连续性梅雨期降水的三段暴雨过程,其环流形势明显不同,水汽输送与来源也不相同;温湿热力条件与上升运动强弱的动力条件共同影响降水强度,锋面的位置则与暴雨落区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段暴雨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环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力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均较强,导致降水强度最强;第二段暴雨中,横槽将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湖北地区,较弱的热力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强度偏弱;第三段暴雨发生在横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过程中,湿度条件较差导致其降水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雨资料、NCEP1°×1°分析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对2014年5月24~25日和2015年5月14~15日梵净山区域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暴雨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诊断及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暴雨过程均是受高空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所导致,较强的西南暖湿水汽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条件;两次暴雨过程冷空气影响的路径不相同,垂直上升运动的条件也有差异,"5.14"过程垂直上升运动更弱,但它产生暴雨的强度却更强,这说明物理量诊断不一定都能满足强降水发生的条件;"列车效应"的出现、对流发展旺盛的回波稳定少动常常会导致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对2011年冬季陕西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2年1月19—21日稳定的乌拉尔山阻塞形势为陕西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冷空气条件.2012年2月23—25日降雪冷空气来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弱高压脊前输送,这是引起两次降雪过程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f两次降雪过程都有700hPa西南气流和850hPa偏东气流两条水汽输送通道以及明显的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其中,1月19—21日850hPa偏东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切变辐合,且对暖湿空气有很好的抬升作用,促进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发生;2月23—25日850hPa偏东气流位置偏南,使得水汽难以在陕西境内汇聚,大气湿度层浅薄,不利于降雪强度的增大。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850hPa西北干冷空气、偏东暖湿空气和东北冷湿气流在延安南部和关中西部地区交汇,为1月20~21日大到暴雪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850hPa相对湿度大于90%的高湿区对大到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两次春季暴雨过程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8和2009年春季河南出现的两次区域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中低空切变、地面气旋是这两次过程共同的影响系统。Q矢量辐合和上升运动为两次春季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两次过程的水汽均集中在800 hPa以下,主要是低层和边界层的水汽辐合,强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对暴雨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贡献。两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均表现为对流稳定,这点与夏季暴雨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及客观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29日和5月10日出现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4·29”过程主要是受高原槽和低空急流影响,“5·10”过程主要是受南支槽、低空切变和地面冷空气影响,无明显的低空急流相配合;(2)“4·29”的不稳定能量环境条件和水汽条件比“5·10”过程的要好,垂直系统更加深厚,但辐合上升条件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运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冬季雷暴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加深的高空槽、低层的低涡系统、西南低空急流以及北方回流冷空气是这次雷暴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高、低层水汽和热量平流的差异,促进了低涡系统的发展和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高空辐散低层辐合、正涡度的增强以及回流强冷空气对暖湿空气的强迫抬升是产生雷暴暴雪的动力条件;西南急流诱发了强上升运动,造就了大范围的水汽输送和辐合;在冬季,"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依然是雷暴降雪的显著特征,降雪结束与高空的垂直运动的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8.
2021年2月24—25日河南出现一次伴高架雷暴的暴雪天气过程,各级气象台站业务预报对该过程中雷暴均漏报,对降雪量级预报也偏小。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双偏振雷达产品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了这次暴雪过程中高架雷暴的环境条件及双偏振雷达参量特征。结果表明:(1)东移加深的中纬度高空槽、700 hP a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与地面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等天气尺度系统相互作用触发对流,造成暴雪过程出现高架雷暴。(2)该过程最强水汽输送位于700 h Pa,水汽通量大值带位于河南沿黄(河)一带,河南上空水汽充足,为中层不稳定层结建立和对流触发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3)低槽前部两个次级环流圈上升支叠加为雷暴发生和降雪增强维持提供了强的上升运动;0—6 km较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700 hPa西南风急流辐合作用配合高空槽大尺度强迫使得中高层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触发对流。(4)高架雷暴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45 dBz、顶高超过-20℃层,“牛眼”结构和辐合上升区长时间维持有利于产生雷暴;雷达双偏振参量相关系数(CC)较小(0.7~0.9)、差分相移率(KD...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济南市秋末冬初两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雪过程500hPa影响系统都是中支槽,但环流形势分别是"两槽一脊"型和"一槽一脊"型;700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东北风携带冷空气形成冷空气垫,西南暖湿气流沿冷空气垫爬升是暴雪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两次暴雪过程上升运动区都伸展到200hPa,但上升运动区的起始高度不同;1000hPa气温≤1℃或地面2m气温≤2℃对降水相态的转变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气温越低出现降雪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逐日降水量资料、FY-2E卫星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1月13~16日的一次南方冷季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剖析了热带水汽羽形成的水汽输送源和动力机制,及其与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热带水汽羽不但表征了中高层孟加拉湾水汽的输送,它实际上反映了对流层整层水汽的输送、辐合,低层南海水汽输送带为水汽羽的维持和降水的产生做出了贡献;高空槽前急流与低空切变线的耦合促使了上升运动的形成,导致降水的产生。后期高空槽的移动填塞致使急流轴发生移动及转向,从而引导了热带水汽羽的移动,最终导致热带水汽羽的断裂消亡;热带水汽羽上不存在强对流云团,未形成强对流过程,但由于水汽输送条件较好,配合弱的上升运动产生了这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