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东北地区所有观测台站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资料进行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的研究,选取资料范围为(35°~55°N;115°~135°E);选取资料时段为2010—2014年,分析了东北地区M≥4.5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异常特征,结果显示,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高值的出现对东北地区未来半年发生M≥4.5以上地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尤其是M≥5.0地震,对应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加卸载响应比、日变幅逐日比及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02~2015年红山地震台地磁Z分量观测资料异常变化与Ms≥4.0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异常值加卸载响应比P(Z)≥3.0,日变幅逐日比Y(Z)≥2.6,相关系数R(Z)≤0.90,且各异常值出现超过3个月及以上,震中距400 km以内通常有Ms4.0级以上地震发生。研究结果提供了适用于红山台的地磁分析异常指标,同时对后续地震的预报研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采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云南地区的数字化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值进行计算,研究2009年1月—2013年3月以来云南地区发生的8组M_S≥5.0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加卸载响应比值出现高值异常对云南地区短期内发生M_S5.0以上地震有一定指示意义,尤其是M_S5.5以上地震,对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9年9月12日营口地震台地磁数据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超阈值异常,从仪器观测系统,环境干扰等方面对异常信息进行了科学严谨的分析,结果认为这次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异常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甘-青地区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逐日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青海及周边地区(30.5°~41.0°N,94.0°~108.0°E)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方法,以及由此演化出的地磁垂直分量逐日比方法,对位于甘-青地区的都兰、山丹、古丰、固原和中卫五个台站地磁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1自2008年以来,甘-青地区累计发生5次显著地震,其中4次地震前10个月内,出现过加卸载比成组高值异常,3次地震之前10个月内出现过逐日比成组高值异常;2甘-青地区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逐日比异常判据阈值分别为3.0、2.8。  相似文献   

6.
应用东北地区地磁观测台站地磁总场强度整点值观测数据,利用每日一值相关法和差值法;应用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观测数据,利用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方法,分析地磁总场强度F分量、垂直Z分量与吉林省松原M5.8地震应震关系,分析上述方法对提取地磁观测数据震前异常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地磁观测台站2008-2017年地磁Z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异常高值,结合东北地区M5.0级以上地震震例资料,分析得出加卸载响应比出现异常高值对东北地区短期内发生M5.0级以上地震有效好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分析辽宁地区2008—2010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_L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适用于辽宁地区地震分析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统计分析山西地磁台网1987—1998年模拟资料、2008年以来数字化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与其周围Ms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适用于山西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判据阈值为3.0,得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的短临指标。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法对2008~2018年乌鲁木齐台数字化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地磁异常,并与周边10次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梳理。结果表明:(1)通过震例总结,确定了乌鲁木齐地磁3种方法的最佳阈值。(2)当3种地磁分析方法同步出现异常时,异常信度增大。(3)时间上,地震均发生在首次异常发生的6个月内。地点上,地震多发生在距台站50~250 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2018年9月12日19时6分在陕西省宁强县(32.75°N,105.69°E)发生MS5.3地震,震源深度11km。以宁强县及其周边420km为研究区域,使用地磁垂直分量Z加卸载响应比的方法,对陕—川—甘地区的汉中、周至楼、乾陵、泾阳、成都、天水和兰州七个地磁台站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发现加卸载响应比P(Z)的高值异常与此次宁强县地震有较好的对应,为今后中短期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也进一步推广和检验了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在地震预报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日变化异常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3种地磁分析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运用上述3种方法,汶川地震前出现多次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预测线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地磁多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提升地震预测的精确性。文章还讨论了地磁日变化畸变异常机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云南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短临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树华  陈燕 《地震研究》2003,26(Z1):133-139
以太阳风为加卸载,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取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幅(ΔZ)数据,计算、分析和研究磁暴场暴时扰日变化的响应比值.本文分析研究了云南6个地磁台在1995年1月~2001 年12月间垂直分量日变幅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在云南及邻区M≥5级地震前,响应比值出现P≥P(Z)高值异常,对预报未来1~3个月内地震的发生有短临显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云南地区的数字化地磁垂直分量(W)日变幅值进行计算,研究2009年1月-2013年3月以来云南地区发生的8组MS≥5.0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结果显示,加卸载响应比值出现高值异常对云南地区短期内发生MS5.0以上地震有一定指示意义,尤其是MS5.5以上地震,对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倪晓寅  黄颂  姜楚峰 《地震》2021,41(3):202-218
运用地磁低点位移、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和地磁逐日比三种地磁日变化异常分析方法,分析了2019年6月17日长宁6.0级和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的地磁前兆异常现象.研究发现,两次地震前三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均出现了异常,两次地震均发生在异常集中交汇区域.综合分析表明,应用地磁低点位移、加卸载响应比和逐日比预测区叠加法可以提高震中位置预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19年11月5日四川地区出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现象,通过初步异常判断、仪器运行状态检查、观测资料可靠性检查、环境干扰调查、高压直流输电情况调查、磁扰活动影响分析和台站基础数据对比,综合认为该日出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受外界干扰可能性很小,该日异常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较大;结合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的震例总结和预测指标,认为此次异常出现后的约6个月,阈值线附近区域存在发生MS≥5.0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沪、苏邻近 4个地磁观测点的近十年的资料,及邻近区域10个地震进行了每日Z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变化和响应比月均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阈值P0(Z) 和响应比月均值PM(Z)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及异常出现的早晚并非完全呈线性相关;当响应比值大于某一阈值时,有可能发生一定震级的地震 ;按该方法结果综合分析,截止1998年9月底,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内在该研究区域或更大范围(含台湾区域)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的地震。该方法可作为分析预报手段参与中短期和短临地震趋势判断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应用曾小苹等人提出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分析了广平地震台1982-2006年地磁资料加卸载响应比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Ms≥5.0地震之间的关系,初步提出了适用于广平地震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映震的定量指标,为广平地震台今后以磁报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甘肃及周边地区2008—2014年地磁垂直分量Z的资料进行处理,结合实际震例分析,初步给出了适用于甘肃地区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的磁异常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20.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研究山东省各地磁台2008-2011年数字记录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异常,与山东及邻近地区ML≥4.0地震的对应关系,并总结P(Z)值映震异常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2008-2011年出现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15次,其中对应地震12次,漏报4次,虚报2次,对应率为80%;由于研究资料和震例有限,在利用P(Z)值无法标识中强震的时、空、强具体参数,需要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才会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