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城、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分数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2.
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及空间分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分形学描述地球物理观测网非均匀分布和联合应用分形特征与Shannon定理确定最佳网格距的方法。研究了滇西动态重力网的分形特征,它的分形维Df=1.27,最佳网格距r0=28km。讨论了1986年至1994年间网区发生的8次Ms>5.0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的可信性,指出这些变化的波长均大于100km,至少2倍于网的最小空间分辨力,因而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大自然的几何学的分形(Fractal)理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它的基本特点是承认事物的局部可能在一定条件或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形态、结构、信息、功能、时间、能量等)表现出与整体的相似性,且空间维数的变化既可以是离散的、也可以是连续的。大量的地学现象,如地貌、水系、地震、矿藏等都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布特征,可以用分形理论进行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汇总整理了2000-2014年中国发生的472起重特大煤矿事故,获得其空间分布状况;基于分形理论,利用网格法统计不同网格尺度下覆盖重特大煤矿事故的非空网格中的事故数量,计算煤矿事故的全国、三大自然地理区以及干湿分区的分维值,分析其空间分布分形特征;利用R/S方法研究15年来重特大煤矿事故发生的时间分形特征。研究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重特大煤矿事故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形特性,但不同区域的重特大煤矿事故的分形特性却具有很大差别。15年来发生重特大事故数量及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由R/S分析得到的Hurst指数表明事故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客观存在,并且年发生事故数量及事故死亡人数量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5.
地理空间信息的M-R曲线扩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形理论在地理空间信息的复杂性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强调完全自相似为基础的单一分形维数,难以描述复杂变化的地理目标特征。本文研究表明,与分形维数相比,M-R曲线所包含的更丰富的地理空间特征信息使之成为更值得关注的分形分析对象。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阐述了M-R曲线的性质与地理空间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M-R曲线的扩展分析方法,包括M-R曲线的函数拟合与分维谱分析。最后以小比例尺地图中河流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长江、黄河两大河流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规律。实验表明,在小尺度范围内长江具有更丰富的细节变化,黄河则在更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地貌分形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简单分形模型和分数布朗运动模型,分别对分形地貌研究中的多度域分形曲线和外营力作用下地貌剖线自仿射分形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显示,不同机制作用下的地貌形态分维值差异不大的时候,从分维结构图上无法获得相应的多度域分维值,这时需要借助其它手段进行分析;不同起伏的地表形态可以具有相同的分维值,夷平作用并不改变由地表侵蚀作用形成的分维值,表现出外营力作用的相对稳定性,要全面描述曲线的起伏特性需要引入渡越长度。  相似文献   

7.
闽台建设用地图像数据空间特征分形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闽、台ASTER影像数据,运用分形几何学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对闽台建设用地分布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维值是定量刻画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的重要参数,对遥感影像中直接提取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形因子进行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分形结构的差异研究,具有快速、方便、准确的性质。闽、台建设用地斑块的空间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空间形态受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因素,特别是地形地貌和交通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台湾建设用地的平均斑块面积、分维值和规模大的斑块比重均高于福建,反映了闽、台建设用地空间特征的区域差异,这对闽、台两地,特别是福建省加强建设用地规划,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及福建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交通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LandsatE5TM数据的线性信息解译和分形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芙蓉山地区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构造分组数D值表征断裂构造的空间分布强度来指示矿化的空间分布,在该地区火山岩的找金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将TM数据解译与分形统计学结合的构造分形异常法应用方便、简捷,若进一步将其与物化探异常相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9.
以2013-07-22甘肃岷县与漳县交界的MS6.6地震为研究对象,采用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处理兰州、高台2个台2011~2015年重力观测资料,试图提取这次地震前的相关重力异常信息。结果表明,以9.4倍的该台分形指数标准差为异常阈值,岷县-漳县地震前这2个台的重力分形指数均出现相似的异常升高过程,表明震前重力变化具有定向持续特征,显示出长程相关性,是孕震过程中物质运移、密度连续变化的反映,应该是与这次地震有关联的重要信息。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初步推测,这个异常变化可能与中下地壳乃至上地幔的物质运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分形定量选择遥感影像最佳空间分辨率的方法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影像观测尺度是遥感信息提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遥感信息提取的焦点。以往,遥感影像尺度特征的分析大多基于地统计学,其主要体现遥感影像中的线性特征,而实质上遥感影像中既存在线性特征,又存在非线性特征。因此,在深入剖析遥感影像尺度效应及分形特征机理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分形理论定量选择遥感影像最佳空间分辨率(也称最佳像元观测尺度)的方法。以IKONOS全色影像的建筑用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FBM、DBM、TPM 3种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实现了3种地物在不同空间分辨率下分形维数的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每种地物的分形维数是随空间分辨率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某些特征空间分辨率上会出现拐点。从遥感影像尺度效应分析可知,遥感影像空间格局随尺度的不同,其内部结构也不同。且随着尺度的增大,很多细节将会被忽略,影像的粗糙度也随着降低。而分形维数是目前为止描述对象自相似性和不规则度的唯一基本量化值,其直观上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吻合。因此,这些拐点对应的分形维数对地物的最佳空间分辨率的选择具有一定指示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可知,使用分形理论方法研究遥感影像最佳空间分辨率(或最佳像元观测尺度),打破以往观测尺度方法研究范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遥感影像观测尺度问题对GIS研究与地学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剔除粗差的基础上,以GPS连续站低频拟合残差时间序列在站心坐标系下的空间分布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中测度关系求分维方法求得全国27个连续站残差空间分布的分维及其无标度区间,并讨论了落入无标度区间的点占总点数的百分比情况|同时,利用相关系数及F检验方法对无标度区间内是否符合线性特征进行显著性检验。主要结果如下:1)除DXIN、QION和XIAA三个连续站残差序列无标度区内线性相关系数在0.99~0.995之间外,其他24个台站无标度区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都在0.995以上|27个连续站无标度区内线性回归F检验在α=0.005时全部拒绝不符合线性分布的零假设(H0:b=0),表明GPS残差序列在无标度区内符合分形特征,即具有较高的自相似性特征。2)除BJFS、LUZH和XIAM三个连续站无标度区间内的点数占各自总点数的40%左右外,其余24个台站无标度区间内的点数占各自总点数的50%甚至60%,说明残差序列中符合分形规律的点约占自身总点数的一半或以上,表明自然分形规律在残差序列中占有一定的权重。3)27个连续站在无标度区间内的分维值在1.71~1.97之间,即各台站分维值为非整数值且存在着差异性|另外,在构建涉及指数的GPS观测模型或噪声模型时,如果选取其分维值作为各自的模型指数,则有可能减少模型的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中国和全球大地震能量释放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大地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根据中国大地震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对变化曲线的中段,我们推测,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有可能发生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13.
岩石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形态特征极为复杂,运用常规线性系统内参数描述较为困难,因而采用非线性系统内分形维数这一参数来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非线性分布特征较为合适。岩石内部孔隙结构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因此分形维数的确定对于定量表征孔隙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揭示岩石各种力学行为与物理力学指标有着重要意义。将图像处理与阈值分割、分形理论和数理统计相结合,针对CT扫描切片图像,三维重建孔隙结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Hausdorff测度空间下孔隙结构分布盒维数与集束维数。同时,针对孔隙结构空间分布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提出体素盒维数与圆柱体空间集束维数假想,并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最后,指出孔隙结构分布是一种多标度分形模型,仅仅单个维数无法描述其全部细节特征,需采用多重分形谱来更为全面表征孔隙分布的细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ausdorff测度空间下的平面盒维数可较为全面表征平面孔隙分布特征,但对于针对灰度CT图像构建的体素盒维数可替代传统意义下定义的盒维数,在细观尺度下能更可靠、准确、全面地定量表征孔隙体积分布规律; 集束维数实质是用来定量表征孔隙位置分布规律,若等于欧氏维数,则表明孔隙位置分布具有随机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文明最主要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开放复杂演化巨系统,认识其空间复杂性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城市研究正呈现“从位置和场所向关联和流,从物质空间向城市网络空间”的转向。人类对城市的认识也从“空间是机器”转向“城市有机生命体”。分形是大自然的语言和地理学第四代语言,是挖掘城市空间自组织规律的有效工具,在揭示城市有机体复杂演化机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分形城市研究以指标构建和实证分析为主,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回顾;内容上侧重几何分形,复杂城市网络视角下的结构分形研究薄弱。本文简要回顾了近30余年来分形城市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分形城市研究脉络:从城市形态的几何分形到城市结构与关联的网络分形,从静态分形特征到动态异速生长,并展望了分形城市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壳中元素和矿化分布的不均匀性是一个普遍规律。从超大型矿床→大型矿床→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或高异常点)的分布,是近似于从有限稀硫分布逼近无穷多且无限稀硫分布。因此可以把矿床的分布看成是随机康托集(Cantordust)在空间上的分布。浙江中生代热液萤石、银、铅锌矿床的分形丛集分布存在于两个尺度范围内,分形丛集的分维数为0.196~0.40(1~20km)和1.161~1.219(20~750km)。矿床的频度—大小分布也是分形的,其储量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为:萤石(中国)D=2.13;萤石(浙江)D=2.34;银(浙江)D=1.63;铅锌(浙江)D=2.27;钨(中国)D=2.16;铜(世界)D=2.55。我们认为,矿床储量的分形分布,对于各种标度的成矿作用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特征。根据矿床的频度—大小分形关系,有可能对一地区大于某一指定储量的潜在矿床数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6.
文峪金矿床矿物石英红外吸收光谱、热发光、热爆温度等研究表明,含矿与无矿石英上述特征具明显差异:①含矿石英红外吸收光谱H2O吸收峰强,光密度D1>D2,D2/D1<1,无矿石英红外吸收光谱H2O吸收峰弱,光密度D1<D2,D2/D1>1;②含矿石英热发光强度低,峰强低于150cps,总发光强度低于10000cps;无矿石英热发光强度高,峰强高于150cps,总发光强度大于10000cps;③含矿石英热爆频温度低,一般为140~180℃;无矿石英热爆频温度高,一般为420~460℃。为该区金矿脉合矿性评价提供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用分形理论的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探析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空间分形特征;然后,运用2007年和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分形理论的齐夫模型,运用等级规模维数并通过与中国其他都市圈的比较,研究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等级规模变化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为1.060和0.882,说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呈凝聚状态分布的空间自组织体系,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相互作用较强。2007-2011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级规模维数变小,说明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非农业人口、GDP、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等级规模维数变大,说明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与其他都市圈相比,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和规模结构还不成熟,中心城市首位性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弱,等级规模差异大,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及高压压汞实验等手段,对苏里格地区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精细刻画及分类表征,计算了各类致密储层的分形维数并阐明了分形特征对于研究致密储层渗流特征的意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普遍小于12%,渗透率大多小于1×10-3μm2,储层孔隙结构复杂,主要发育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同时可见少量的原生粒间孔、黏土微孔和微裂缝;研究区储层孔隙结构组合可划分为3种:大孔隙主导的Ⅰ型孔隙结构、小孔隙主导的Ⅱ型孔隙结构及大孔隙和小孔隙共同控制的Ⅲ型孔隙结构;储层宏孔的分形维数为2.9416~2.9940,中孔的分形维数为2.5468~2.9211,微孔的分形维数为2.0536~2.8935,说明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为宏孔>中孔>微孔;在计算致密砂岩储层宏孔分形维数时,应注意对孔隙形态进行合理的简化,以避免在计算过程中造成较大误差;微孔分形维数小于2.5的储层渗透率通常小于1×10-3μm2,说明微孔数量多的储层渗流能力通常较差,而形态规则、分布均匀、受胶结物与自生黏土矿物改造较弱的、宏孔发育的、致密储层有利于天然气的充注与储集.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和震源错动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文献[3]提出的用计算机确定震源断层面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解的置信度。置信度由两个因子组成(C_1,C_2)。其中C_1为初动符号的符合比,C_2为解的不可变动空间与全部空间的比。使用长江三峡及邻区(北纬28°-34°,东经108°-114°)1974年以来的初动观测资料,确定了Ms≥2.1的40次地震的断层面解、该区的区域应力场和分区应力场及平均错动性质。此外还给出了黄陵背斜地区的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黄陵背斜的地震构造活动具有整体性,构造过程发生在15~20km的深度,张应力轴的方向分布显示以背斜为中心的幅射状态。  相似文献   

20.
采集寺庄金矿区82个钻孔的金品位数据4597个,按照100m的标度分析其在垂向上的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大于工业品位的矿石所占比例等统计参数,对比其在垂向上的分形分维值特征,发现如下规律:寺庄金矿区深部矿体明显优于浅部矿体,以-700- -800m区间为矿化中心,垂直分布至少500m以上;通过围岩蚀变分带特征、矿石组合特征、井下脉体相互穿插关系和金品位分形分维值研究,说明该区金成矿时间上至少经历了3次地质成矿作用的叠加,其中显著成矿作用发生在后2次,在空间上深部(-1000m以下)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