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硫化矿床上部氧化带的厚大铁帽,是一个特殊含水层,其中的地下水具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若干特征,但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称为“铁帽孔隙水”。本文阐述了青海省德尔尼铜矿区“铁帽孔隙水”的储藏状况及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动态变化和水化学等水文地质特征。指出:该矿区平硐中的涌水主要由“铁帽孔隙水”的动态变化所控制,每年6—7月或8月的初始涌水阶段其最大涌水量比平时大2—3倍;且认为“铁帽孔隙水”属 SO_4—Fe~(2+)型和强酸性水(pH=3.0—2.5)。对矿山设备有强烈腐蚀作用。  相似文献   

2.
岩石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形态特征极为复杂,运用常规线性系统内参数描述较为困难,因而采用非线性系统内分形维数这一参数来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非线性分布特征较为合适。岩石内部孔隙结构分布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因此分形维数的确定对于定量表征孔隙结构分布规律,以及揭示岩石各种力学行为与物理力学指标有着重要意义。将图像处理与阈值分割、分形理论和数理统计相结合,针对CT扫描切片图像,三维重建孔隙结构空间分布模型,计算Hausdorff测度空间下孔隙结构分布盒维数与集束维数。同时,针对孔隙结构空间分布复杂程度的定量表征,提出体素盒维数与圆柱体空间集束维数假想,并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最后,指出孔隙结构分布是一种多标度分形模型,仅仅单个维数无法描述其全部细节特征,需采用多重分形谱来更为全面表征孔隙分布的细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Hausdorff测度空间下的平面盒维数可较为全面表征平面孔隙分布特征,但对于针对灰度CT图像构建的体素盒维数可替代传统意义下定义的盒维数,在细观尺度下能更可靠、准确、全面地定量表征孔隙体积分布规律; 集束维数实质是用来定量表征孔隙位置分布规律,若等于欧氏维数,则表明孔隙位置分布具有随机性。   相似文献   

3.
页岩储层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储集体,对其孔隙体系的研究备受重视。通过充分调研和系统总结国际上关于页岩储层
微观孔隙体系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孔隙表征技术并指出了存在问题;以客观性和普适性为基础提出了两套分类方案;定性探讨了
孔隙演化的一般规律。目前最常见定性观测页岩储层孔隙的方法为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结合氩离子抛光技术,聚焦离子束扫描
电镜系统(FIB-SEM)和纳米CT技术可用于孔隙三维模型重构。高压压汞法结合气体吸附法用于定量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此
外核磁共振也是有效测试手段。分别根据孔隙发育位置与岩石基质关系以及孔隙发育成因与岩石基质关系,将页岩储层孔隙划
分为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及骨架矿物孔、黏土矿物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无机矿物成岩作用与有机质热成熟作
用是控制页岩储层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山2段咸水层为例,综合测井、岩心分析和薄片观察等资料,考虑CO_2埋存有效性和埋存稳定性,对试验区CO_2地质埋存可行性及埋存潜力进行评价;分析子洲地区山2—盒8段沉积相类型及时空演化规律,明确CO_2埋存地质体的储层岩石学、微观孔隙空间及储层物性分布特征,评价试验区盖层分布特征、断裂发育规律;结合试验区矿化度、水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认定试验区山2—盒8段具备注入CO_2并进行地质埋存的有利储盖条件。Z28-43典型井区的地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试验区CO_2有效埋存量为2.48×10~6 t,为试验区后续的CO_2埋存研究奠定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地调局“西部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紧急勘查”项目的实施,重点对受压陷盆地构造控制的白垩系、侏罗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自流水和受推覆构造控制的上元古界大理岩裂隙岩溶水找水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构造控水理论对揭示青海省东部丘陵山区中、新生代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自流水和元古代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两大类含水体找水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衡阳盆地红层广泛分布,其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富水性受岩性、地貌、构造等因素控制。红层孔隙水为盆地内主要含水层,其富水性弱—中等。盆地内人口密度较大,较多厂矿企业单位零散分布,距离衡阳市集中供水水源较远,红层孔隙列隙水是盆地内居民的重要饮水水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红层地下水为盆地内居民及分散型厂矿企业主要供水方向,对实现地方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和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总孔隙度为1.76%~4.27%;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和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微裂缝发育程度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硅质页岩>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是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主控因素,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硅质矿物质量分数降低,有机孔密度和孔径显著下降,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减弱,微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具有较强生烃潜力,微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矿物组分是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关键因素,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该结果为鄂西地区下寒武统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四川盆地西部新场气田侏罗系沙溪庙气藏储层特征包括岩性、孔隙性、渗透性、孔渗相关性、孔隙形态、毛管曲线参数特征、喉道类型及大小分布及成岩作用类型等方面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对储层进行了孔隙结构分类,建立了评价标准,为勘探评价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以大孔和中孔为主,喉道以微喉为主,储层4种基本孔隙类型对应Ⅳ类储集岩,从Ⅰ类储集岩到Ⅳ类储集岩,孔隙度由好变坏,毛细管压力由较粗歪度到细歪度,排驱压力和饱和度中值压力由小变大,孔喉半径依次变小,储渗性依次下降,直至变为非储集岩;储渗性主要受方解石含量、长石含量及微裂缝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的动态演化特征,对于查明剩余油分布规律意义重大。扶余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综合含水率已超过90%。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该油藏,调动剩余油潜力,有必要针对储层的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选取不同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物性、薄片、电镜、压汞及粒度等分析化验资料,通过详实对比分析储层不同含水期的物性和非均质性变化特征,得到了储层高含水期非均质性相关参数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储层非均质性随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减弱,呈现出由低含水期的中孔、中渗储层向高含水期的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演化趋势;注水开发对孔隙半径影响较小;储层碎屑颗粒在低含水期以接触式为主,中高含水期转变为孔隙-接触式、接触-孔隙式接触,高含水期以孔隙式接触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郑南斜坡带砂砾岩体是古近纪沙四段沉积时期形成的以砂、砾岩为主的近岸水下扇沉积体。储集层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较低,多为双模态和复模态结构。首先对影响储集层岩石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了描述,分析了该砂砾岩体储集层的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该类砂砾岩体储集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以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在阐述山东省惠民县淄角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地热资源类型和主要热储特征的基础上,对本次工作采集的热储岩心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热储层岩性、孔隙度、砂岩颗粒直径及渗透性能对回灌的影响。对本次工作开展的砂岩热储地热尾水自然回灌、0.1MPa、0.2MPa、0.3MPa 四组定压力回灌试验进行分析,重点针对回灌压力对回灌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研究区开展地热资源生产性回灌和进一步加快地热回灌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于页岩气在储层中存在解吸、扩散和渗流相互作用,使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与常规气藏压裂水平井在渗流特征及产能递减规律方面有较大差异.综合考虑页岩气解吸、扩散和渗流特征,建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和Duhamel原理,结合Stehfest数值反演求解产能模型,绘制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递减曲线,分析解吸系数、无因次储容系数、无因次解吸时间、无因次人工裂缝间距、人工裂缝条数和裂缝表皮系数对产能递减曲线的影响.该结果对认识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递减规律、评价预测产能及优化压裂裂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阳市丁字湾新城区位于胶东半岛南端,南临黄海,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新城区。该文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丁字湾新城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并圈定了具有供水前景的富水地段,预测了远景开采量,同时提出通过修建地下水库,预测可增采的淡水资源量,为丁字湾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地下水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菏泽郓城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主要赋存于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中,为估算评价该区的地热资源,在收集资料、野外勘查的基础上,施工1眼地热井,结合收集该区30余眼地热井资料,基本查清了郓城地区的地热赋存条件,确定奥陶系和寒武系热储为本次研究对象,对郓城地区地热流体质量进行了评价,地热资源量进行了计算。评价结果,为持续做好郓城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构建能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纯化油田滩坝储层岩性复杂,泥岩、砂岩和碳酸盐岩呈薄层状频繁互层,不同储层的物性差异明显。综合运用岩心、测井、扫描电镜、物性实验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储层含油性差异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坝、砂质滩、颗粒滩、泥晶滩及浅湖泥5种微相,物源、成岩作用、沉积微相和储层厚度均对储层含油性有控制作用。优质储层在垂向上有分层性,纯上砂层组砂岩储层优于纯下砂层组碳酸盐岩储层,其中成岩作用改造作用明显,钙质胶结使砂岩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鲕粒灰岩孔渗性优于泥晶灰岩;平面上有分区性,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坝、砂质滩最好,颗粒滩次之,泥晶滩最差;同一相带内又受储层厚度影响,厚度越大产油越好。  相似文献   

16.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on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ecause of the significant streamflow hydrology change induced by dam construc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Jinsha River, China are analyzed based on long-term(1952–2015) hydr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data. The averaging coefficient, reservoir regulation coefficient(RRC), incoming sediment coefficient(IS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STM), which 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streamflow and sediment regimes, are defined and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reservoirs reduces flow in flood season, increases flow in dry season, significantly altering the monthly discharge regimes. These alterations also led directly to changes in the timing of extreme flows at Pingshan Station. The monthly flow records at the basin outlet are reconstructed using stepwise regression, to reduce reservoir impacts. Comparisons of observed and reconstructed monthly flow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vious studies overestimated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cascade reservoirs on flow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clearly illustrates that the reduction in sediment trapping and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together lead to the sharp reduction in annual sediment yield at the Pingshan Station. The earlier constructed reservoirs have more obvious effects on the ISC and STM than the more recent reservoirs and the effect of sediment trapping is related to reservoir location, on the main stream versus tributaries.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多个凹陷均有钻井钻遇CO2气体, 个别井钻遇的CO2体积分数高达90%以上, 这些CO2气体直接驱替了早期油藏或影响了油气充注规模, 增加了勘探风险。运用钻井数据、地球化学分析数据、重磁研究结果, 通过分析CO2分布特征, 总结CO2分布与断裂、火成岩的关系, 明确CO2分布的主控因素, 预测珠江口盆地高CO2风险带的分布。研究表明: 珠江口盆地对油气成藏有影响的CO2主要为无机幔源成因, 受区域盖层和储层的控制, CO2主要分布在上渐新统到下中新统地层及以下地层, 向上CO2逐渐减少, 同时无机幔源CO2分布明显受控于断裂体系, 与基底断裂和火成岩体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无机CO2气源主要为幔源岩浆的脱气作用, 垂向运移主要受不同级别断裂控制, 尤其该区深大断裂和基底长期活动断裂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此幔源岩浆活动与断裂体系是CO2汇聚的主控因素。由于珠江口盆地不同凹陷结构差异的影响, 幔源CO2运聚成藏机制可概括为两类: 一是在北部坳陷带, 地壳厚度大, CO2沿着深大断裂逐级向中上地壳运移形成"中转站", 然后在基底断裂的沟通下向浅层运移成藏; 二是在珠二坳陷, 由于地壳减薄作用, 并且发育拆离体系, 幔源岩浆首先到达拆离面, 脱出的CO2沿着拆离面运移, 当遇到深切至拆离面的断裂后继续向浅层运移成藏。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运聚条件预测出珠江口盆地分布着7个高CO2风险带, 这7个高CO2风险带均位于深大断裂带附近, 并且周边火成岩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三大海相盆地在古生界均不程度地发育古油藏,古油藏中储层沥青是藉以恢复和重建油藏成藏过程的重要中间产物。在对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油气成藏分类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沥青特征开展了详细的产出形态分析,总结了储层沥青产出形态与油气成藏过程的关系。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藏储层岩类页岩、致密砂岩、碳酸盐岩均有分布,多期生烃、多期构造调整导致天然气与古油藏耦合关系复杂。总体上讲,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气藏构建了一个原生与次生兼备、原油裂解气藏占主导、页岩气藏和致密砂岩气藏为辅的复式成藏系统。储层沥青分布特征可揭示古油藏和气藏成藏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宽甸县处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区,境内峰峦叠嶂,山势陡峻,沟深谷狭,暴雨频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加之森林大量砍伐,陡坡开荒严重,垦植指数过高,超载养蚕放牧,滥采乱挖猖獗,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程度日益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河道堵塞,土层变薄,地力下降,洪水泛滥,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本文阐述了宽甸山区水土流失的形成因素和危害现状,并因地制宜提出了水土流失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About forty productive oil/gas fields hosted in volcanic reservoirs have been found since 1957 in fourteen basins of China. They can be simply sub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east and the west. Reservoir volcanic rocks of the east group are predominantly composed of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rhyolite and Tertiary basalt, preferred being considered as rift type volcanics developed in the circum-Pacific tectonic regime. Those of the west are Permo-Carboniferous intermediate/basic volcanic rocks, being island-arc type ones developed in paleo-Asian Ocean tectonic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