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琼东南深水区华光凹陷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早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水低勘探领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之一,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是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而低勘探领域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针对这一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邻区井孔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探讨了以多项烃源岩参数为主的5项烃源岩早期预测评价方法,即:1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层段;2利用地震速度-岩性定量预测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利用地震绝对速度定量估算烃源岩成熟度Ro;4运用地震相转沉积相,再由沉积相转有机相方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和分布;5烃源岩层段综合评价优选。应用该方法对华光凹陷渐新统崖城组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早期预测,发现崖城组各段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崖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450m;崖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受埋深影响,崖三段烃源岩Ro值最高;崖二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大,滨岸平原沼泽相最窄,崖一段和崖三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小,但滨岸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最宽,并且扇三角洲分流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较广;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崖二段是最有利烃源岩,崖一段和崖三段是较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烃源岩评价是深水区油气勘探非常关键的问题,由于深水区没有井钻穿始新统,所以本研究只能根据相邻浅水区钻井和区域对比的方法,通过层序地层格架、沉积相、地震相、地震速度岩性等资料与相邻地区对比识别烃源岩,确定烃源岩的性质和分布。白云凹陷古近系地层沉积中,沉积密集段具有如下特征:(1)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2)陆源碎屑物质供应不足;(3)水体相对较深的中深湖细粒沉积发育。地震反射特征与有利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白云凹陷恩平组湖扩体系域和文昌组湖扩体系域发育中弱振幅、中低频率和中高连续性地震相,是有利烃源岩发育区。利用单井资料建立起一个通过孔隙度来预测烃源层有机质成熟度的预测模型,泥岩孔隙度可以较容易从地震信息中获取,从而对白云凹陷的烃源层的热演化程度进行初步评价。根据沉积相与有机相的关系,直接将沉积相转换为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在白云凹陷深水烃源岩预测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一套深水区烃源岩早期评价方法,包括:(1)层序格架分析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的垂向位置;(2)地震反射特征分析法确定烃源岩的横向分布范围;(3)根据泥岩层速度计算烃源岩热成熟度;(4)沉积相转有机相预测有机相类型。(5)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优选次洼。  相似文献   

3.
黄薇  王志国  董景海  周玥 《世界地质》2013,32(3):571-578
徐家围子勘探实践表明,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着烃类气藏的分布。通过比较各种勘探方法及在研究区的具体适用情况,以及在徐家围子断陷勘探程度和各种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地震相法为主要预测方法。根据钻遇沙河子组地层的单井沉积相并结合井点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出4 类沙河子组潜在烃源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全断陷对沙河子组的烃源岩品质进行整体评价。结合沙河子组地层厚度、有机碳指标、Ro 值、泥地比值和地震相特征等烃源岩品质评价的依据,将沙河子组烃源岩有利区划分为I 类区、II1 类区和II2 类区以及III 类区。  相似文献   

4.
刘震  常迈  赵阳  李运振  沈怀磊 《地学前缘》2007,14(6):159-167
低勘探领域(深层、深水和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有没有有效烃源岩将决定该领域是否具有勘探价值,因此烃源岩评价是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的关键。由于少井条件下烃源岩的评价参数几乎均未知,因此,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是一对矛盾。针对低勘探领域的资料条件,探讨了在层序地层框架基础上的多项烃源岩参数的早期预测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1)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法确定主力烃源岩层段;(2)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地震预测法估算烃源岩成熟度;(4)烃源岩综合评价。本方法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了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之间矛盾的转化,成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低勘探程度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刘震  常迈  赵阳  李运振  沈怀磊 《地学前缘》2007,14(4):159-167
低勘探领域(深层、深水和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有没有有效烃源岩将决定该领域是否具有勘探价值,因此烃源岩评价是低勘探领域早期评价的关键。由于少井条件下烃源岩的评价参数几乎均未知,因此,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是一对矛盾。针对低勘探领域的资料条件,探讨了在层序地层框架基础上的多项烃源岩参数的早期预测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1)层序地层格架分析法确定主力烃源岩层段;(2)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地震预测法估算烃源岩成熟度;(4)烃源岩综合评价。本方法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技术,实现了低勘探程度与烃源岩早期评价之间矛盾的转化,成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作为低勘探程度区,明确生烃灶分布是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任务。而该盆地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因此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地震沉积学和地球物理技术,综合预测了主力烃源灶的分布。研究表明,白垩系固二段及渐新统临二段发育低频-强振幅相和弱振幅-空白相两类偏泥地震相,低频-强振幅相发育范围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暗色泥岩,而弱振幅-空白相发育较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小的灰黑色、灰色泥岩;固二段最有利的半深湖相烃源岩呈“多湖”分布特征,而临二段半深湖相烃源岩集中分布于北东部;两套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临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700 m;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固二段发育两个生烃灶,其中西南部的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高、厚度较大,是最有利的生烃灶;临二段在北东部发育一个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厚度大,可作为最有利的生烃灶。实践表明,该方法在稀井、少井条件下能有效预测主力生烃灶分布,对油气成藏认识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分布早期预测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主要呈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在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中凹陷三个次洼优质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并对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布预测,研究表明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在北洼分布范围较大,中洼次之,南洼分布最小;在辽中北洼,整个沙三段均有分布;在辽中凹陷中洼,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中亚段;在辽中凹陷南洼,主要发育于沙三段下部。  相似文献   

8.
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深层渐新统陵水组烃源岩的沉积成因机制和发育分布规律,成为制约现阶段深水区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综合应用二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将陵水组地层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共识别出丘状、楔状前积、斜交前积、席状、下切充填、波状等典型地震相类型。依据地震沉积学理论进行了沉积相解释,识别出滨岸平原、浅海、半深海、海底扇、扇三角洲等5种沉积相类型,并分层序分析了受分隔性古隆起影响的滨浅海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地球化学资料,建立了滨岸平原含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的沉积发育模式:腐殖型含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陵水凹陷东侧松南低凸起和南侧陵南低凸起边缘的滨岸平原相带内,有机质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陆源海相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体系与浅海相、半深海相的过渡带,有机质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与水生生物的混合。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烃源岩的早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烃源岩评价是沉积盆地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油气勘探初期的战略选区与决策至关重要.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的油气勘探程度极低,至今尚无探井揭示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因此制约了凹陷的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地质类比原理,采用与其相邻类似凹陷--北部凹陷综合对比的方法,应用层序地层、沉积相、地震相分析及含油气盆地动态数值模拟等技术,分析了东北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的空间展布和生烃演化特征,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勘探程度低的地区烃源岩早期预测的方法技术流程.研究表明,南黄海北部盆地东北凹陷发育上白垩统泰州组主力烃源岩系,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吴海波  李军辉 《地质学报》2012,86(4):661-670
呼和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未来油气勘探的新战场,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关于烃源岩的认识比较薄弱,精细评价该区烃源岩对有利区带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层序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有机碳(TOC)、生烃潜量Pg(S1+S2)、氯仿沥青"A"、干酪根元素特征、岩石热解特征和干酪根类型指数(KTI)及显微组分特征、镜质组反射率(Ro)和源岩甾萜烷特征等方面资料,从不同层序和同一层序不同体系域对呼和湖凹陷的烃源岩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湖凹陷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明显,烃源岩生烃的层位主要分布于Sq4、Sq3和Sq2层序的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尤其是Sq3和Sq2层序的湖侵体系域中。应用这一方法进行烃源岩评价,不仅对呼和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勘探程度低、钻井稀少的含油气盆地中的烃源岩评价工作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秦黎明 《沉积学报》2013,31(4):738-746
准噶尔盆地腹部及西南缘侏罗系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部分层段烃源岩较好,并已发现油源贡献,勘探前景较好。本文在前人基础之上,依据有机地球化学及有机岩石学的实验室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侏罗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生烃潜力、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盆1井西凹陷整体上侏罗系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差,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部分层段生烃潜力较好,三工河组烃源岩较差,四棵树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分布较好的烃源岩,而三工河组与西山窑组烃源岩较差。此外,八道湾组沉积早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与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发育滨浅湖相、湖沼相,其南部发育半深湖相,有机质发育,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弱氧化-强氧化的沉积环境。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发育滨浅湖相,沙湾凹陷及东部地区局部发育半深湖相,烃源岩形成于强氧化的沉积环境,有机生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碎屑。西山窑组沉积期间,玛湖凹陷、陆梁隆起带及盆1井西凹陷发育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亚相,沉积中心向沙湾凹陷的东部和南缘迁移,主要发育半深湖相沉积,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强氧化的湖沼环境,生源输入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  相似文献   

12.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唯一获工业性油气流的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但其勘探和研究程度均较低,对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的发育状况认识不清,制约了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选区.通过研究钻井、测井及相关化验测试等资料,利用测井多参数回归和盆地数值模拟等方法技术,分析了牛堡组主要亚段有机质丰度、类型及其展布等特征,模拟重建了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历史,实现了对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烃源岩的早期综合评价.研究表明:伦坡拉盆地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发育,并以牛二段中亚段分布最广、厚度最大,在蒋日阿错凹陷最厚在400 m以上,其中优质烃源岩 (TOC>1.0%) 最厚可达170 m;牛堡组总体上属较好级别的烃源岩,其中牛二段上亚段较好-优质烃源岩所占比例最高,牛二段中亚段次之;牛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为主;有机质成熟度总体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中-晚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上亚段和牛三段下亚段烃源岩现今多处于早期生油阶段.牛二段中亚段烃源岩为伦坡拉盆地主力烃源岩,蒋日阿错凹陷为最重要的生烃凹陷.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加强珠三坳陷的勘探研究,应用色质、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重新取样分析了珠三坳陷37个原油样品和40个岩石样品,根据新分析的资料对珠三坳陷烃源岩和油源再次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取得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珠三坳陷文昌B凹陷主力烃源岩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而不是文昌组滨浅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主力烃源岩则是湖沼相的恩平组烃源岩;文昌B凹陷的WC19-1和WC19-2构造原油的主要贡献者是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文昌A凹陷的WC9-1、WC9-2、WC9-3、WC14-3、WC11-2构造原油主要贡献者是恩平组烃源岩;琼海凸起西区(WC13-1、WC13-2、QH18-1、QH23-1构造)原油主要源自文昌B凹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琼海凸起东区(WC19-6N、WC7-2、WC7-3、WC8-3构造)原油则主要源于文昌A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珠三坳陷主要经历了两期油气充填。  相似文献   

14.
近海盆地烃源岩评价是海上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珠江口盆地阳江凹陷近期实现了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并展示了该区广阔的勘探前景。但在海上探井井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地震资料难以客观地评价烃源岩的生烃潜力。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主要生烃层文昌组的生烃潜力,本文首先利用最新的四维层序地层模拟(Bandlands软件)技术,恢复了阳江凹陷古近系沉积期间的古地貌。古地貌恢复预测的古环境特征较好地揭示了文昌组古地貌与沉积体系的对应关系,说明文昌组古地貌背景对烃源岩沉积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沉积体系的研究结果,分析总结了该区文昌组沉积时的源-汇特征,表明该凹陷文昌组早期是烃源岩发育的最有利时期。再结合洼陷古地貌特征、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主要依据半深湖相的厚度和面积)、与油源断裂的沟通及浅部圈闭的匹配等将各洼陷烃源岩综合划分为优质烃源岩、较好烃源岩和一般烃源岩3个级别:恩平20洼、恩平21洼为优质烃源岩;恩平27洼为较好烃源岩;恩平19洼、阳江24洼等为一般烃源岩。在对烃源岩分布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已钻井烃源岩样品的分析化验资料,将实验分析、地质分析与模拟结果相结合,分别对文昌组上段和文昌组下段两套烃源岩的沉积埋藏史、热演化史及生烃史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Petromod盆地模拟技术模拟了文昌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模拟结果表明:恩平20、21洼和恩平27洼文昌组下段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于文昌组上段烃源岩生烃强度,说明文昌组下段烃源岩为生烃潜力最好的层段,且凹陷中东部的恩平20、21洼和南部的恩平27洼为生烃潜力最好的洼陷,具有较好的勘探潜力。这种基于古地貌和源-汇特征分析的烃源岩评价,对近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According to the drilling results,there are three sets of source rocks of the Cenozoic Group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including the Yacheng Formation transitional facies mudstone,the Oligocene Lingshui Formation semi-enclosed marine facies mudstone,and the Miocene neritic-bathyal facies mudstone.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 input.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Oligocene source rocks which were formed in a low-energy back shore environment is confined by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hydrodynamic condition.The Miocene source rocks formed in the open marine environment lack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whos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is constrained by the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ocean and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 of organic matter.In addition,the redox conditions are also significant to the formation of source rocks in the study area.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in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nd structural belts revealed by drilling practice,thre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source rocks have been put forward.The first one is the transitional facies model featuring a great deal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and weakly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which are apt to develop high effective source rocks in the Yacheng Formation.The second one is the semi-enclosed marine facies featuring abundant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weakly hydrodynamic condition and fine preservation condition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 zone,which are apt to form fine-quality source rocks in the Lingshui Formation.The third one is the marine facies model featuring strong hydrodynamics in the shore-shallow area of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lack of benthic algae which are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It can be predicted that the continental slope is the perfect place to form source rocks where adequate amounts of light favor the photosynthesis of plants,besides the fine preservation and weakly hydrodynamic conditions.In the deep sea area,although accompanied with weakly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a reduction environment,it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s on account of less aquatic organisms causing low primar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岩相古地理研究可作为页岩气地质调查之指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得益于水平井和压裂技术的发展,页岩气已成为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沉积环境决定了有机质的含量、类型、矿物组成和含量、厚度、埋深等页岩气基本地质要素的特征。在开展区域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可以明确烃源岩有利相带的时空分布,从而为页岩气勘探提供基础和方向。以四川盆地南部及邻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为例,通过详细的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确定了烃源岩的有利相带和空间展布特征。在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上,叠加矿物组成、有机碳含量、成熟度、厚度等页岩气评价参数,预测了四川盆地南部及邻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区。页岩气地质调查的根本目标是寻找页岩气的远景区和有利区,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岩相古地理研究与编图可作为基本方法及关键的技术,为页岩气的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