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山小尤尔都斯盆地湖积物的沉积学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该区距今4000年以前及以后至少有两次湖泊发育期。该区湖泊的兴衰历史表明,全新世环境变化显著,气候呈现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盐湖硼矿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盐湖富含硼矿资源,有沉积型和矿化水两种类型。盐湖卤水硼矿在方向性变化上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固体硼酸盐矿床的成矿时间为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并以全新世为主。固体硼矿主要分布在盆地北缘的大、小柴旦盐湖,马海干盐湖也有零星分布,卤水硼矿床的形成受控于丰富的硼物质来源、闭流汇水盆地和干旱的气候条件;稳定的物理化学环境、低温条件、稀释掺杂作用、生物作用、盐湖水体化学类型及其它相关成盐机制则对固体硼酸盐沉积矿床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光释光测年的共和盆地风沙活动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就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光释光(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盆地处于亚洲冬、夏季风和西风环流作用交替控制的干旱-半干旱区,盆地中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是重建过去气候的重要载体。前人对共和盆地25个风成剖面的102个OSL年代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晚更新世以来共和盆地的风沙活动在各个时期都有发生,黄土堆积主要是更新世末期到早全新世,古土壤主要是晚全新世发育的, 但其测年工作缺乏高密度光释光测年检验。通过对共和盆地西南部的羊曲剖面进行系统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学研究发现,羊曲剖面主要是末次冰消期沉积的,9.6-7.1 ka风沙活动迅速减弱,7.1-2 ka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说明基于单个剖面进行环境演变重建需谨慎。结合盆地内已发表OSL年代结果,末次冰消期以来,风沙活动在共和盆地一直存在,其最强烈时期是14-10 ka左右,黄土主要是末次冰消期14-10 ka沉积的,古土壤发育主要集中在3-2 ka和6-4 ka,此外在9-8 ka也有发育。  相似文献   

5.
曾永丰 《中国沙漠》2003,23(3):331-333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诺木洪绿洲农牧业曾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之后的全新世晚期,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间断。因此,可将晚全新世诺木洪绿洲农牧业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盆地绿洲农牧业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从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兴盛与衰亡史中可知,约于3300aBP在柴达木盆地就有了绿洲农牧业,而且盆地绿洲农牧业深受盆地环境变化的控制,干旱和沙漠化是盆地绿洲农牧业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晚更新世以来东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布于东昆仑山北坡、发育于距今约24kaB.P.以来的高海拔黄土提供了东昆仑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完整记录。根据黄土岩性、粒度、重矿物及其地磁分析,结合本区内的古冻土研究结果,东昆仑山约24kaB.P.以来经历了晚更新世末寒冷期(24~10.7kaB.P.);早全新世转暖期(10.7~8.8kaB.P.);中全新世暖湿期(8.8~6.0kaB.P.);中全新世暖干期(6.0~4.5kaB.P.);全新世后期(4.5kaB.P.)以来等气候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15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几个露头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年龄数据,揭示出15 000年以来的气候、植被、环境发展曾经历了5个阶段。较低温度出现在13 000aB.P.前后,当时湖面较低,盆地边缘冰水平原区出现地面切割。大约在11 000 aB.P.前后,气候转暖,冰川大量消融,湖面上升,沉积速度加快,进入全新世。8 000 aB.P.前后的中全新世,曾出现高潮面期,但高温期却出现在后,故盆地内高潮面期与高温期并不同步。全新世后期,气候进一步转向干暖,蒸发增加,湖面逐渐缩小,生态环境日趋向荒漠草原发展。  相似文献   

8.
青康公路黑河北岸CK4孔剖面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CK_4孔揭示,黑河盆地晚更新世时为连续的湖相沉积,全新世时主要为冲洪积相沉积.黑河盆地内,晚更新世时未发育冰川,但仍能反映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古地理环境,全新世时为干、冷的冰缘气候.CK_4孔附近地层的沉积速率在晚更新世末期(距今4~1万年)为1.5mm/a.全新世时为6.5mm/a.  相似文献   

9.
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现代固定沙丘、半固定-半流动沙丘和流动沙丘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建立了不同类型沙丘沉积物的理化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将其用于地质时期沙漠演化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典型风成砂-古土壤剖面的相变特征,探讨了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存在多次活化、扩张和固定、缩小,除11.8~10.1 ka为流动沙地以外,其余阶段多在半流动-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之间频繁转换,这一变化特征与其相邻的柴达木盆地沙地和青海湖地区环境变化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此外,发现沙地环境变化对湿度状况十分敏感,而湿度又受控于区域冬,夏季风的强度,也就是说全新世共和盆地沙地演化是气候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海拔4000 m区域人类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对于研究人类对极端环境响应与适应至关重要,4000 m海拔区域是人类向高原腹地迁移与扩散的关键。下大武1号遗址(XDW1)发现了11290±69 cal. a BP人类活动遗留的灰烬层,及其年代主要集中在11.2 cal. ka BP的细石叶、石片等石制品,是目前青藏高原4000 m海拔区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之一,说明在全新世伊始,人类就已经登上了海拔4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据此推测人类在高原东北部扩张的时空演变过程,末次冰消期人类在海拔3000~4000 m高原东北缘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区域活动,全新世初期扩张至4000 m海拔高原主体,全新世大暖期向高原腹地深入;上述3个人类活动阶段与末次冰消期环境的改善、全新世伊始的气候迅速转暖和全新世暖期盛期的到来等重大气候变化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文敬  高登义 《山地学报》1999,17(2):99-103
介绍了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科学探险考虑活动观察到的新资料和新发现。  相似文献   

12.
中日合作雪崩动力学研究在我国天山西部进行。结果表明,雪崩前锋速度7.1m/s,雪崩冲和是雪崩雪高度的函数,其最大冲击力为88.7kPa,出现在雪崩雪1.45m高度,雪崩雪分为两层:上层为雪云,下层为密雪流。密雪流表现呈现下倾形态向下运动。  相似文献   

13.
广东清远飞来峡的蕨类植物区系及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进  敖惠修 《热带地理》1994,14(3):218-224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证有关的报告,开列了飞来峡的蕨类植物34科58属88种,使蕨类植物种的记录由59个增加到88个,同时讨论了该区蕨类植物资源,区系特点,认为热带和亚热带成份占一定地位,其区民我国西南地区以及世界东南亚地区关系最密切。最后提出了资源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极普里兹湾营养盐消耗及新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HINARE-6和CHINARE-9普里兹湾内营养盐的分布及变化,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方法估计了该海区新生产力的大小。结果表明在CHINARE-6期间,NO3-N、PO4-P、SiO3-Si消耗分别为1064.8、69.2、2196.9mmol/m2,NP、SiP吸收比分别为15.3、31.7,平均新生产力为992.4mgC/(m2d)。在CHINARE-9期间,NO3-N、PO4-P消耗分别为551.9、41.2mmol/m2,NP吸收比为13.4,平均新生产力390.1mgC/(m2d),表现出很大的季节和/或年际变化。估算的新生产力值都大于14C测定的初级生产力值,表明普里兹湾海区夏季有很大的新生产力。元素吸收比和外海测定值不同,表明营养盐的吸收和循环在南极海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16.
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厚诚  任海  向言词  彭少麟  李萍 《热带地理》2001,21(2):104-107,112
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南澳岛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阶段土壤变化,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该岛土壤pH值按退化草坡→人工林→次生林的顺序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土壤全氮含量、速效磷和交换性K、Ca、Mg都随植被从草坡向次生林恢复过程而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草坡10cm土壤有机质比10年龄的人工林群落2种群落3高,但却比群4、群落5、群落和群落8低,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贮量也增加,其趋势同土壤养分增加是一致的,南澳岛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结构和营养得到改善,而这又会促进植被恢复,同大陆相比,海岛土壤的交换性K、Ca、Mg含量较高,这可能同海岛特殊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夏增禄 《地理研究》1984,3(3):44-52
本文讨论了岗、坡、洼地土壤水盐的集散。在坡地的水盐状况下,盐份处于强积盐过程中。岗地一般不发生盐渍化,但在高矿化地下水下,虽为薄膜毛管湿润的水盐动态类型,土壤也可能发生盐渍化。洼地虽然处于易积盐的土壤水份状况下,但由于地下弱矿化水带的存在或形成,槽状洼地和某些碟形洼地却常常没有发生盐渍化。本文还讨论了岗、坡、洼地盐份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 1 989/1 990年度中国第六次南极考察期间所获得的调查资料 ,探讨了普里兹湾营养盐分布及其与生物生产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在艾默里冰架外侧存在大片温暖高盐水域 ,该水域真光层内营养盐含量较低 ,溶解氧饱和度高达 1 2 0 %,叶绿素 A含量大于 1 .0 0 mg/m3 ,表明了普里兹湾是南极高生产力区。化学要素垂直分布如温度一样出现了强跃层 ,并于3 5 0 m层出现了异常的营养盐垂直分布 ,但盐度无明显跃层存在。最后讨论了引起异常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关帝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中段,计有药用植物432种。依疗效可将它们分为11类:1.解表驱风类90种;2.清热类305种13.泻下类7种;4.祛湿类96种;5.理血类88种;6.止咳化痰平喘类30种;7.安神平肝熄风类14种;8.健胃舒气、降压类26种;9.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类25种;10.止泻、治痢、收敛类17种;11.杀虫、驱虫类5种。最后根据关帝山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鼎湖山生态旅游特质、潜力及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握权  黄忠良 《热带地理》2004,24(3):280-283,288
运用问卷调查、样地监测等方法,开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和潜力的分析研究,并进行了旅游承载力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鼎湖山的游客素质较高,年轻人所占比例大,感觉拥挤度低,发展潜力较大,但也存在着回头客比例较低、停留时间较短等问题,生物多样性也有受破坏的倾向.鼎湖山的生态旅游承载力瓶颈为资源空间承载力,日最大承载量为3 000人.鼎湖山开展生态旅游的努力方向,在于制订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改善旅游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