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长周期地震观测的干扰背景比较复杂,国外有关文献中曾经作过大量的报道,60年代初,一些学者深入研究了长周期地震观测干扰的物理性质,并发表了一些研究专著。这些论述在我国的长周期地震仪器研制和观测阶段起到了实际指导意义。80年代后,我国建立了763长周期地震?..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震观测仪器设备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日本海底地震观测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日本在本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的三经底地震仪观测系统,和日本政府在1995年孤神大震后投巨资兴建少地震监测网络情况,并就上述内容的国际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问题和未来海洋地震观察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DB/T1-2000)和2002年及2004年国家科技部项目《数字化地震前兆观测技术标准》实施过程中得到的认识,运用标准体系的原理和建立标准体系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地震观测标准子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划分以及地震观测专业通用标准和地震观测门类通用标准,为进一步修订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提出了建议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10.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华北地区开发近地表大气电场异常与近场地震关系观测研究的状况及其进展,同时阐述了震前大气电场准静场观测研究在近场地震短监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发展,在成都市境内选择符合地震观测规范要求的地面地震台地点不多,而地震研究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是否存在两全齐美的办法来解决地震观测环境要求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本文简单介绍如何解决好这一矛盾,即成都市应龙湾地震台的建设及地震观测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PC-1500的几种新用法王长江,李文莲(中国河北省075000张家口地震中心台)随着台式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袖珍计算机PC-1500逐步被淘汰,但是此机作为单板机使用,做一些自动控制来取代人工操作是十分方便的。我们试着做了一些尝试,仅供同行参考。1作...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周期-频度谱和复查分析等方法对大庆台网观测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取得了对台网的监测能力,其些小事件的性质等问题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我国水震波研究的现状与动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车用太  王铁城 《地震》1989,(1):70-72
水震波指地震波引起的井孔水位的振荡现象。随着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的建设,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有关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七十年代,首先在北京洼里井观测到水震波以来,已在100多个井孔中观测到了这类水位微动态现象。现已查明,上述具有记震能力的井孔——含水层系统中,井孔深度深者达3400m,其观测层的岩性有各种时代与各类成因的基岩,也有第四纪粉砂细砂层,地下水的类型有孔隙水、裂隙水、喀斯特水,有冷水、也有热水,观测方式上有静水位观测,也有动水位观测,由上可见水震波是普遍存在的水位微动态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强震动观测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阐述了强震动观测的目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分析了强震动观测与通常地震观测的区别;介绍了强震动观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Development of China Digital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al Systems during 1996~2000 and the Capital Circle Area Seismograph Network during 1999~2001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tation distributions, instruments used, main tasks of Nat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Region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nd Portable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are introduced chief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