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津站天顶仪测得的1971—1980年纬度变化结果,分析了纬度的长期变化、非极性变化,估计了纬度变化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天津纬度站于1962、1963年继续用180毫米天顶仪进行纬度变化的观测。两年来,在506个晴夜中共得7076个纬度值。本文列出了对这些观测结果的初步整理分析,给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纬度的月平均值、津站二年间的纬度变化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对观测结果的精度作了初步的估计,并给出了用奥尔洛夫法计算的地极坐标。  相似文献   

3.
天津纬度站于1958年夏安装了一架口径180毫米,焦距2340毫米的目视天顶仪.仪器位于北纬39°8′纬线上.1959年1月开始了正式的纬度观测.三年内,在702个晴夜中共得10203个纬度值.本文利用这些观测,定出了所用星对的赤纬改正,求出津站三年间的纬度变化以及周年非极性变化,并利用纬度变化结果按奥洛夫法对地极坐标作出了试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推导了在用卯酉—子午交替观测绝对测定的方位差和瞬时纬度值中,纬度近周日变化项影响的表达式。在方位差测定值中,有与这种变化幅度等量级的影响,而在瞬时纬度测定值中,其影响超过观测平均时刻的这种变化的量值,以致可以从这种观测本身测定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1935.0—1941.0年的五个纬度台站:水泽、基塔布、卡尔洛福特、盖切尔斯堡和乌基阿的纬度观测资料,得到1)星表的系统误差将在纬度变化中引入虚假成分和影响纬度变化中的周年和半年周期成分;2)用新的星表系统重新推算纬度变化,求得张德勒周期平均为414日,振幅为0″.074;周年周期平均为362日,振幅为0″.140;3)在分析纬度观测结果时受到对各台站不一样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和主要外国队伍纬度变化的科学意义正如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 A.A.米啥伊洛夫所说“其目的在研究地球自转极点的复杂移动.这对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均有好处;同时因为地球极点决定了地面经纬度座标网的位置,对于天文和测地也很重要”.此外,大量的长期的纬度联测还可提供非极变化的研究资料.在需要较高精度情况下,地球上任何  相似文献   

7.
根据米兰科维奇(Milankovitch)气候变化天文理论,并利用不同纬度带上的不同反射率,预测了地球表面主要纬度带上今后十五万年的温度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今后数千年内处于降温过程,主要表现在高纬度,变化幅度1~2℃。  相似文献   

8.
一般三体问题运动区域的某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般三体问题中相对于不变平面的天体的轨道倾角和纬度的变化范围,给出了可允许的倾角和纬度范围的充要条件。还证明了当三体处于共线位置时,倾角的变化范围为最大和最小(分别对应于位函数的最大和最小值)。  相似文献   

9.
纬度观测的实际精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纬度地方非极项(简称地方项)的性质,通过对同一测站上两台仪器纬度观测值差的分析,说明纬度观测实际精度远低于内部符合精度。并指出地方项主要成分是观测室异常折射等因素造成的观测误差,而板块运动、垂线变化等地球物理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米兰科维奇气候变化天文理论的基本思想,讨论了地球表面温度变化的预测方法,预测了纬度65°带处未来五十万年的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1.
1963年用天津纬度站ZTL—180天顶仪作TD星表测定的同时,还对一批天顶星进行单星测纬工作。对这批资料处理给出赤纬改正和星表。其基本方法简述如下: 从Fk_4星表中选出167个纬度星对作“定标星对”,给出“定标星对的平滑纬度曲线”,从曲线上取平滑纬度值Φ_i为参考系统。各被测星(天顶星)纬度与Φ之差为赤纬改正。用这种“相对测定”法在同一部仪器上所得定标星对和被测星的纬度值中有同样的极和非极的纬度变化成份,因而被测星赤纬改正中的各种误差将会大大减弱。天顶星瞬间纬度公式完全可沿用星对瞬纬公式,只蒙气差一项不同。是用蒙气差而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用奥尔洛夫方法得出的三个纬度站的平纬值,根据分析结果,1926年和1928年前后这三个纬度站的平纬波动,看来不是由于固有的平极移动所引起,而似是由于奥尔洛夫公式不能完全消除极的周期运动的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导出了与CIRA 1972内符合精度较高的一种分析模型. 模型包含:周日变化(F_1、F_2),标高随高度的变化(μ),半年变化(其小因子合并到ρ_0、H、μ中处理)、氦的季节-纬度变化(S_5~0、S_5~T),以及周日变化、氦的季节-纬度变化和地磁活动随高度的变化(H_1、S_5~x、K). 模型的内符合精度,在160—250公里约为5%;在250—400公里约12%;在400—2000公里约25%.适用于人造卫星大气阻力摄动的分析型公式.  相似文献   

14.
瞬时极坐标的确定,六十年来均依靠纬度变化的研究来进行.众所周知,利用纬度变化观测订定 x、y,当任意两台站经度差为90°时,对这一工作最为有利.近十年来天文测时工作有重大的进展,表现在照相天顶筒、超人差棱镜等高仪的出现,它们可以同时而且等精度地测定续度和时刻(经度);原子钟、石英钟以及附属的记录设备已能把任意两地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速率对海平面纬向变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大伟  萧耐园 《天文学报》1996,37(1):97-104
本文用了太平洋地区内近300个验潮站的海平面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纬度带平均海症状贩 年际变化与地球自转速率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简化的地球海洋模型,从理论上定性地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影响海洋纬向运动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变率P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每一脉冲星的脉冲周期和周期变率都存在影响,因此,在把地球上所测量的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归算到太阳系质心时,必须考虑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的影响。(2)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影响不大,但对周期变率的影响必须引起注意,特别是对于P较小的脉冲星,这种影响甚至可大于本体的周期变化。(3)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周期变率影响的数值,取决于脉冲星的赤纬和观测台站的纬度;赤纬越大,纬度越高,其值越小。(4)在上、下中天观测,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脉冲星的周期变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的时间纬度工作中,对大气反常折射的研究证明,大气反常折射给时问纬度测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而当时大多数星表的编制都是时间纬度测量的副产品,无疑大气反常折射也给这些星表带来严重的误差影响。过去我国的经典天体测量工作以测时、测纬为主,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在星表和参考系工作已成为我国基本天休测量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的今天,对大气反常折射的测量与研究,尤其对有效的测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测量和研究指出,大气反常折射主要由观测室周围不良小气候的造成,其中以具有周年变化和周日变化的大气反常折射对初始星表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并分别讨论了这种反常折射对子午星表、等高星表和参考系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钟敏  闫昊明 《天文学报》2007,48(3):302-310
目前海洋对极移季节变化的激发尚未得到合理的定量结果.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大气运动是极移季节变化最大的激发源,海洋运动是剩余部分最主要的激发源之一.利用新一代SODA海洋同化资料(SODA_1.4.2和SODA_1.4.3)以及ECCO海洋同化资料,深入研究了1992—2004年全球海洋对极移周年变化的激发以及激发随纬度的分布.结果表明,SODA海洋激发的季节变化与从测地激发函数中扣除大气、陆地水作用剩余部分的季节变化在所研究的大部分时段非常接近,二者的周年振幅和位相结果基本相当.此外,与早期SODA_Beta 7的结果比较,新一代的SODA海洋激发有了明显改善.SODA和ECCO海洋对极移周年激发的纬度分布,在格林威治方向上比较一致;在东经90°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钱德勒整理的格林尼冶经圈上1825.0—1897.9年间纬度变化曲线,使用奥尔洛夫单站求极坐标方法计算了这段时斯的地球瞬时极的坐标值.基本上反映了这一阶段瞬时地极坐标轨迹的轮廓.  相似文献   

20.
利用历史地磁场模型资料和日长资料,计算和分析了1840~2000年期间地磁场变化与日长变化的互相关特点。结果表明,地磁变化与日长变化存在时滞相关。地磁场强度参数的变化比日长变化超前7.5~10a(年);地磁场西向漂移参数比日长变化滞后,其中,西漂分量.λ12和.λ23滞后7.5a,而地磁场的平均漂移速度和纬度漂移分量滞后20~22.5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