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痕迹学讲座     
痕迹学(Ichno1ogy)是研究现代和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痕迹的科学。研究现代生物活动痕迹的,称新痕迹学(Neoichnology);研究古代生物活动痕迹的,叫古痕迹学(Palichnology)。  相似文献   

2.
德国著名痕迹学者赛拉赫1964年系统地提出,痕迹化石的分布受控于海水深度。以后的研究证明,痕迹化石组合,不仅与海水深度有关,而且与底层类型、能量条件、食物供应和保存情况有关。不过后四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痕迹学研究,从定义上讲,就是对痕迹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研究生物与底层的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痕迹都记录了(1)造迹生物的活动;(2)底层的性质,(3)生物活动和底层性质所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前已叙过,痕迹化石受相的控制。因此,一般讲,痕迹化石的地层意义较小。但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由于生物缺乏硬体构造,其软体又易受破坏,故难以保存;以实体化石为基础的生物地层学研究,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5.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6.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相似文献   

7.
德国著名痕迹学者赛拉赫1964年系统地提出,痕迹化石的分布受控于海水深度。以后的研究证明,痕迹化石组合,不仅与海水深度有关,而且与底层类型、能量条件、食物供应和保存情况有关。不过后四种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与海水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赛拉赫的痕迹化石古地理分带模式,仍不失为可行的工作模式,而被广泛引用。下面介绍的是经英国痕迹学者克拉姆斯(T.P.Crimes )修正的群聚痕迹古地理分带。   相似文献   

8.
痕迹组构的概念、型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扼要介绍和论述了痕迹组构的概念、复合型式、痕迹分层、梯阶类型或结构模式以及痕迹组构的一般描述方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痕迹学研究,从定义上讲,就是对痕迹进行描述、分类和解释。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研究生物与底层的关系。因此,任何一种痕迹都记录了(1)造迹生物的活动;(2)底  相似文献   

10.
在沉积学方面,应用痕迹化石来解释沉积作用的速度,已受到广泛重视。在这里研究痕迹化石不在于辨别其形态,确定其名称,而在于识别沉积层是否经历了生物扰动和观察生物扰动的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11.
野外调查中,不少非生物成因构造,有时被误认为生物痕迹。这类构造,尤其是前寒武纪地层和深海浊流沉积中所见,外形上酷似痕迹化石。但往往是物理作用中的水流作用,沉积物中流体的移动、闪电、边缘矿物颗粒的位移、非岩化地层的变形、沉积物  相似文献   

12.
痕迹相模式及其应用评价(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痕迹相既是岩相古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痕迹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研究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形成机制、保存条件和方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来探讨和分析古代沉积环境的,具有方法简单、可靠程度和精度都比较高的优点,因而在煤田和油、气田的地质勘探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痕迹相的概念痕迹相(又称遗迹相)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赛拉赫A教授在研究了西欧一带由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前寒武纪痕迹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生物学、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前寒武纪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痕迹化石,其中前寒武纪冰期前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长城纪和青白口纪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产出时代古老,表明在我国北方14~17亿年前的海水中就可能生活有古老的后生动物,这些痕迹化石的发现对于探索后生动物的起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前寒武纪冰期后所发现的痕迹化石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震旦纪晚期的地层中,这些痕迹化石在震旦纪地层中的广泛分布,对震旦系及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的划分对比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骨骼表面痕迹观察是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通常情况下,在切割痕、砍砸痕、烧灼痕等古人类行为活动痕迹之外,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表面都有多种非人工痕迹的保留。但是,相对于人工改造痕迹而言,国内考古学家对于后者的关注与研究却明显不足。本文以考古研究中最为常见的肉食类齿痕、啮齿类啮咬痕、水流磨蚀痕、踩踏痕、生物/化学腐蚀痕以及风化痕迹等为例,系统介绍它们的产生机理、主要鉴别特征、分布规律以及研究案例,并对其在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进行讨论与阐述。  相似文献   

16.
2.6 Glossifungites痕迹相系Seilacher建立。过去有人把它应用于半固结、固结的底层,也有人把它用来指示全石化的底层,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半固结和固结底层的共同标志。为了澄清这些混乱,Frey和Seilacher又重新定义了Glossifungites痕迹相,把它限定为固结但非石化的底层上的痕迹组合。这样的底层主要由脱水的、粘结的泥质沉积物组成。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8.
湘西北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痕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描述了湘西北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痕迹化石9属11种(包括2个新种,1新亚种)及1未定属种,即:张家界克罗兹迹新种,窄长不等克罗兹迹新亚种,湖南双形迹新种,似海枝迹未定种,脆骨迹未定种A,脆骨迹未定种B,根珊瑚迹未定种,扁石迹未定种,节藻迹未定种,直洞迹未定种,蚯蚓形迹未定种及痕迹化石属种未定。痕迹化石分布广泛,对该区志留系、泥盆系的划分对比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再造,均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湘中下石炭统痕迹化石及其环境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龙义  刘钦甫 《地层学杂志》1994,18(3):173-180,T002
湘中下石炭统中发育有非常丰富的痕迹化石,本文报道了在其中鉴别出的17种痕迹化石,并对其组合特征及环境分布进行分析,划分出Fucosopsis组合、Skolithos组合、palaeophycos组合、Rhizocorallium组合、Chondrites组合等。它们分别与潮坪-湖、障壁砂坝、滨外碎屑陆棚、滨外浅水碳酸盐陆棚及深水碳酸盐陆棚等环境相对应。文中还对区内几种常见的痕迹化石如Thalassinoides、Planolites、Zoophycos及Chondrites等的环境意义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痕迹垂直层面,直管状,从不分叉。 (1)Skolithos Hldeman,1840 直管形,管径0.2—1厘米,排列常较紧密,有时有细环纹。 (2)Stipsellus Howell,1957为垂直的圆柱形潜穴群,每个潜穴间隔约2厘米,单个潜穴直径约1厘米。与Skoiithos的主要区别是,本属具有规则的竹节状环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