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磁铁矿是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矿物及Fe质的主要载体之一.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研究方法,探讨矿床中气成-热液成矿期磁铁矿的成因特征及Fe质来源.矿相学研究表明,气成-热液成矿期磁铁矿呈自形晶,与黄铜矿共伴生产出.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气成-热液成矿期粗粒自形晶磁铁矿主...  相似文献   

2.
热液金矿成矿元素运移和沉淀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热液金矿含金热液的流体来源、金的赋存形式、金的迁移和沉淀机理进行了总结。岩浆热液、大气水及变质热液是含金热液的主要来源。金的迁移过程与金的赋存状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金以热液迁移为主,金在热液中的赋存形式主要为金-硫络合物及金-氯络合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Au(HS)2-、AuHS以及AuCl2-。但是对火山气体及含金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金还可以通过气体的方式迁移,并有可能形成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床。金在气体中的主要赋存形式为AuCl.(H2O)3-5和AuS.(H2S)1-2或者是AuHS.(H2S)1-2,其溶解度与气体中H2O、HCl和H2S的逸度成正比。CO2对金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金迁移得更远。纳米金的发现,拓宽了找金思路并进一步证明了气体及胶体对金迁移的重要性。金的沉淀与含金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有关,其主要沉淀机制包括:①温压条件的改变;②流体沸腾及相分离;③流体-围岩反应及流体混合。  相似文献   

3.
刘洪树 《地质与勘探》1991,27(11):34-35
砂金颗粒的胶结现象近年来,我们对胶东西北部的界河、大沽河、诸流河、万深河、朱桥河、黄水河水系及莱州湾东部滨海区的砂金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该区域砂金系统取样,电镜下作了砂金形态和微细结构观察,发现砂金颗粒普遍存在着化学胶结现象.在电镜下,清楚可见砂金颗粒常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粒径、不同形态的金粒胶结在一起,构成粒度相对较大的砂金颗粒(照片1~7).金的胶结作用金可在表生条件下迁移,已被实验证实.金在水溶液中的迁移形式主要有金的胶体及其可溶性络合物.但是,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当水化学条件改变时,金的胶体或其络合物就易遭到破坏,产生絮凝作用和沉淀作用,形成自然金.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在不同酸碱条件下含水介质中铵氮迁移的胶体效应,文章在室内水动力弥散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酸碱条件下天然黏土胶体对铵氮迁移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柱出水铵氮穿透曲线表现为"未穿透"、"开始穿透"和"完全穿透"三个阶段;含水介质对铵氮的迁移有一定的阻滞作用,阻滞因子Rd1。根据胶体DLVO理论,不同pH不仅影响水溶液中铵氮水解平衡,同时也影响胶体粒径及Zeta电位,影响铵氮、胶体及含水介质三者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当水溶液pH为3.5时,含胶体含水介质对铵氮的阻滞因子Rd(4.17)大于无胶体铵氮Rd(3.57),胶体对铵氮的迁移起到阻滞作用;pH为10.5时,不含胶体Rd为2.50,大于含胶体Rd(2.03),胶体对铵氮运移促进作用;pH=7.5时,胶体对铵氮迁移影响不显著;同时研究发现,不论有无胶体作用,不同酸碱环境中含水介质对铵氮迁移的阻滞作用一致,阻滞系数大小均表现为:Rd(pH=10.5)Rd(pH=7.5)Rd(pH=3.5)。  相似文献   

5.
荆和平 《地质与勘探》1990,26(12):56-56
泡沫液对岩屑的携带,主要是以粘附和吸咐作用来进行的.液体可在固体表面形成液滴.当达到平衡时,在气、液、固三相的交界面上,液体形成一个角度θ(图1).它是液体表面张力σ_(气-液)和液固界面张力σ_(液-固)间的夹角,称接触角.一般θ<90°的固体为亲液固体;θ>90°的固体为憎液固体.在理想(即:岩屑为球形且不受重力影响)的情况下,A、B为相同密度的两相,岩屑可处于A相,也可处于B相,还可处于A相和B相的接触面上.如果处于A相和B相的交界面上,岩屑固相S对A相的表面张力γ_(SA)和对B相的表面张力γ_(SB)的总自由能有所影响,此时,A-B界面消失.  相似文献   

6.
金矿床中黄铁矿的化学元素、晶体形态、粒度等标型特征与其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及介质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对陕川丁家林-太阳坪金矿区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在韧性剪切变形-构造分异热液期与脆性剪切变形-构造分异热液期化学元素含量对比,以及黄铁矿形态、粒度分析,研究黄铁矿与金矿物关系.丁家林-太阳坪金矿黄铁矿形态以{100}、{210}单晶及{100} {210}聚晶为其标型.黄铁矿在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深部成矿的可能性不大.应沿丁家林-太阳坪脆-韧性剪切带寻找金矿.  相似文献   

7.
金和铜、银同属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副族元素.它有质量数为183—201的同位素,但只有同位素197的金最稳定。纯金为金黄色,金的颜色随杂质的含量而改变,银与铂能使金的颜色变淡,铜能使颜色变深。胶体状的金根据其分散程度及微结构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颜色。金的延展性很好。当金中含有  相似文献   

8.
温显端  李宝芳 《现代地质》1993,7(3):346-355,T002
本文是在断陷煤盆地中找金的探索性研究。平庄盆地煤系中各类煤、岩石的含金背景值均大于10×10~(-9),最高达28×10~(-9)。碱性还原介质有利于金的富集,金与黄铁矿共生,但金分布不均匀。基性岩浆热作用促使煤及粘土夹层中的微量金活化、迁移、再富集,含金量可提高到75×10~(-9)。局部见有载微量金的黄铁矿细脉。有机质在含金黄铁矿形成中起还原作用。成煤后,岩浆活动欠频繁,强度不大,金的预富集条件虽较好但未能成矿。  相似文献   

9.
<正> 固一液转化效应在晶间卤水开采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未饱和卤水对盐岩的溶解;饱和卤水依着盐类组份溶解度的大小依次结晶析出或兑卤析盐。因此,研究晶间卤水固-液转化规律对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水化学方法 1.水化学方法的基础。由于水与氧接触前,铁錳等氢氧化物沉淀,同时由于和有机物的接触,膠狀物質及細粒粘土对某些金屬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因而地表水中的金屬含量一般不高,这就構成了水暈的正常場。当硫化物經过氧化以后,形成了硫酸鹽,这些硫酸鹽被地下水带走。当出露到地表水系时,在矿体附近的地表水中金屬的含量,和硫酸根的含量都增高,pH值降低。我們沿地表水系中采样分析某种元素、硫酸根的含量、pH值的大小与正常场对比就得到水的分散暈和分散流。計算單位是克/公升(g/l)或毫  相似文献   

11.
金矿物及其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主要有:(1) 独立的金矿物;(2) 呈胶体(粒径约0.1—0.5微米)或准胶体(粒径约5—20微米)分散于其他矿物中;(3) 以原子的形式作为其他矿物的固溶体混入物。例如,黄铁矿中的金,部分可能呈间隙固溶体赋存在黄铁矿晶格中;(4)  相似文献   

12.
内华达州斯利泊(Sleeper)矿床富矿脉型金矿石,系在小于500米的深度范围内沉淀形成,并具有细粒石英胶状条带与含有大量银金矿的蛋白石质氧化硅胶状条带交替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迹象表明石英条带是从原始的胶状非晶质状态重结晶而来,而富金条带系由氧化硅与金颗粒凝胶组成的非晶质析出物原始沉积而成.金与氧化硅首先在热液体系的较深部位以胶体形式析出,然后由成矿溶液的水力作用向上机械搬运,由于溶液的冷却或沸腾,并在复合阳离子Al~(3+)的水化物的催化下产生胶粒凝结。浅成低温热液体系中金以胶粒形式搬运表明,至少在某些条件下胶体中的金含量比真溶液中要高.欲解释斯利泊矿床富矿石的成因,需存在一种富金的成矿溶液;而胶体金的局部搬运可能对浸染状低温热液金矿床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以土壤为主的多介质地球化学测量,对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白银市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得出研究区重金属元素在全区呈综合表生富集性污染、中度以上农田生态化学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重金属元素的表生富集是农田生态化学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原因。污染性重金属元素输入源及污染方式为:白银市区工矿企业、机动车辆产生的废气和烟雾形成的干湿沉降;矿渣及岩矿石水岩反应产生重金属物质的水化学迁移分散;工矿企业污水在渠系径流中的重金属元素沉淀。重金属元素经历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吸附-解吸、溶胶聚沉等土壤和水化学反应,主要经水化学迁移和大气飘移等空间分散过程,并经沉淀、吸附等表生作用而在区内土壤局部集中形成污染。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般认为,沉积工业金矿只有砂金,它的成因由与补给来源有关的“局部因素”决定,而且均系机械沉积作用的结果.但是,不同类型沉积岩的溶液沉积含金性和水圈中广泛分布着溶解的或微粒(胶体或悬浮)状态的金,这两方面事实表明,在“区域性聚集因素”作用下(与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有关,取决于沉积过程的物理一化学条件),某些沉积物可以富含金.除机械作用外,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对金在沉积物中的聚集,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金的成色在金矿找矿和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的成色是金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然金的一个重要标型特征.查明金的成色,对研究金矿床的成因和赋存规律,对指导找矿勘探,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金的成色在找矿研究中的作用金的成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成矿时代,成矿深度,矿液的温度、成分和组分浓度等特点. 1.金的成色与成矿时代研究资料表明,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愈老,金的成色愈高;反之,金  相似文献   

16.
Maevatanana金矿床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由于地表覆盖较厚,有关该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甚低。目前通过ZK3-5钻孔发现,在Maevatanana金矿区隐伏花岗岩脉下部发育金矿化,Ⅰ-1金矿体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34±13 Ma,在泛非构造事件后A型花岗岩的成岩时代范围内(537~522Ma)。野外地质证据和室内试验数据表明,Maevatanana金矿床的形成和泛非构造事件后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该花岗岩是幔源起源的花岗岩,当铁镁质岩浆进入长英质岩浆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液流体,萃取了长英质岩浆中的金。因此,岩浆混合作用对Maevatanana金矿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铁矿是安徽铜陵包村金(铜)矿床中主要硫化物,对热液成因的显晶质黄铁矿已有大量研究,而胶状黄铁矿研究较少且成因存在争议.本文以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以及拉曼光谱(RS)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包村金(铜)矿床中胶状黄铁矿的矿物组成和微结构进行研究.包村胶状黄铁矿主要由黄铁矿组成,含有白铁矿、菱铁矿、石英、含铁白云石、高岭石和有机质.黄铁矿主要以纳米-亚微米粒径的自形、半自形的立方体为主,少量微米级他形颗粒,显著不同于胶体或非晶态的无定型黄铁矿.由黄铁矿、白铁矿和有机质组成的胶状结构中,白铁矿和有机质富集在暗色环带,黄铁矿相对富集在浅色环带,浅色和暗色交替变化主要由三者含量变化所致,与矿物粒径无关.结合铜陵地区胶状黄铁矿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铜陵地区乃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铜-金-铁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相关研究文献中记载的胶状黄铁矿为铁硫化物、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石英和有机质组成的矿物集合体,是在陆源物质输入受限的半封闭海盆环境下经生物化学作用直接沉淀的纳米-亚微米黄铁矿为主的矿物集合体.虽然胶状黄铁矿经历沉积成岩作用和中生代岩浆热液叠加改造作用,但是沉积微结构、矿物成因信息仍然被有效保存.  相似文献   

18.
刘世荣  孙振亚 《矿物学报》1995,15(3):276-280
本文利用EPMA和AEM对预先富集的碳质体中的微细粒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均以偏小的高成色金胶粒被非晶态的碳质体吸附、包裹乃至碳质与之形成碳壳。由研究结果认为:①碳质中金可能析出于胶体凝聚作用;②应该注意有机质以机械方式搬运金粒的可能性;③碳质包裹金粒及在金粒表面形成碳壳是碳质体与金紧密结合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提纯蒙脱石、钠化蒙脱石、有机插层蒙脱石进行紫外-可见光学吸收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蒙脱石随着粒度的变化产生红移和蓝移现象。1631插层样品较钠化样品红移20 nm以上,而提纯的胶体粒子样品较1631插层样品SM G-1631红移80 nm;由于提纯蒙脱石样品粒度变细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了1.69 cm-1,即蓝移了1.69cm-1。蒙脱石水化性能的XRD分析表明,蒙脱石吸水后晶层发生膨胀、剥离,脱水时分散后的晶层发生凝聚作用,即面-面结合作用,形成蒙脱石“定向性层状集合体”衍射峰的d值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凝聚作用是蒙脱石分散剥离的逆作用,但凝聚后形成的凝聚蒙脱石的衍射谱特征与原始蒙脱石的大不相同。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研究丰富了天然纳米蒙脱石矿物材料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喜安 《地质学报》2015,89(8):1437-1447
Maevatanana金矿床位于马达加斯加中部。由于地表覆盖较厚,有关该金矿床的研究程度甚低。目前通过ZK3-5钻孔发现,在Maevatanana金矿区隐伏花岗岩支下部发育金矿化, I-1金矿体中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534±13 Ma,与泛非造山期后A型花岗岩的成岩时代范围内(537 ~522Ma)基本一致。野外地质证据和室内试验数据表明,Maevatanana金矿床的形成和泛非造山期后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该花岗岩是幔源起源的花岗岩。当铁镁质岩浆进入长英质岩浆时,产生了大量的气液流体,这种气液流体萃取了长英质岩浆中的金。因此,岩浆混合作用对Maevatanana金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