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主要讨论火山岩和相关侵入岩地区金矿的形成机制问题.把整个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部分.把热流体分为近地表和高侵位两类岩浆-热流体体系;把控矿环境划分为火山中心、高侵位岩体和复合在其上的构造破碎带等6类控矿系统,全面分析了各类控矿系统内具有共性特征的物质-能量综合场,指出金矿的形成过程也是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金的局部富集不仅取决于体系与环境之间、体系内部各因素之间和外部各控矿条件之间的耦合程度,而且也与金元素大范围、长时间充分补给和小范围局部富集的时、空条件有关.作者把这套认识概括为“内外多元耦合、四维局部富集”的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2.
李兆鼐 《地球学报》1997,18(2):150-161
本文主要讨论火山岩、次火山岩和相应侵入岩地区各类金矿的蚀变分带和形成条件,作者把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热流体体系分成近地表和高侵位的两种类型,控矿系统分为火山中心控矿系统、高侵位岩体控矿系统和有区域性断裂系统复合的上述控矿系统。与近地表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浅成热液金矿可分为低硫、高硫和富碲3个类型,与高侵位岩浆热流体体系有关的有斑岩型和浅成侵入体型。全面分析了与两种热流体体系有关的各类金矿产出的的地质环境、蚀变矿物组合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提出了成矿热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相互作用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的四维记录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3.
金矿床中热液流体成矿作用作为一种半开放-开放体系,其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相互耦合的.这些耦合作用包括含金成矿热液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含金成矿流体体系中内素的耦合作用,外部环境和各个控矿条件的耦合作用.其中外部的控矿环境与含金成矿热液流体的耦合程度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与否.  相似文献   

4.
西天山阿希型金成矿系列及其成因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晓玮  王永江 《中国地质》2002,29(2):203-207
西天山吐拉苏断陷盆地中广泛发育有多种类型与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根据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和产出地质环境等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即低硫浅成熟液型金矿、斑岩型金矿和层控浅成热液改造型金矿。该3种类型的金矿是在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和统一的流体场中形成的系列金矿组合-阿希型金矿系列。次一级的流体场和具体的构造环境决定了具体金矿类型的产出;其成矿时间和产出部位均表现出相应的规律性:低硫浅成热液型金矿形成于早石炭世,产出于火山机械的边缘断裂中;斑岩型和层控热液改造型金矿形成于中晚石炭世,分别产出于酸性斑岩体内部及其边缘断裂裂隙系统中和大哈拉军山组第二岩性段中。  相似文献   

5.
鲁西柳家电气石矿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西柳家电气石矿矿石呈黑色或绿黑色,为柱状、纤维状集合体。电子探针和X衍射结果表明,该电气石矿主要矿物成分为铁镁电气石,属镁电气石和铁电气石的过渡类型,其成矿系统分为成矿热流体体系和控矿环境两部分,其成因类型与脉石项相似。  相似文献   

6.
豫西熊耳山地区金矿构造控矿系统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熊耳山地区金矿构造控矿系统表现为:伸展裂陷盆岭构造环境为金矿成矿提供背景条件(物质场、能量场、空间场);南部马超营断裂及北部不整合面间拆离带控制南北两大金矿成矿带;相关次级断裂构造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叠加部位为金矿成矿提供容矿空间;东部与古火山机械有关的张裂构造控矿。拆离带及火山机构控矿的提出,丰富了本区构造控矿形式,拓展了找矿视野,对认识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秦岭与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滇黔桂与秦岭地区是中国卡林型金矿两大集中分布区,选取了两大矿集区30余个典型的矿点,对两大矿集区的矿床地质、稳定同位素(O、D、C、S)、Pb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对比,探索了各矿集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地质制约,两大矿集区卡林型金矿特征具有相似点,成矿时间主要集中在100~200 Ma之间,赋存围岩较为广泛,成矿流体具有混合性、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总体来源干围岩,控矿构造以压扭性为主,成矿条件为浅成、中低温、高硫低氧的中酸性环境.由于秦岭地区处于板块边缘,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复杂,深部流体参与成矿的特征明显;而滇黔桂地区为板块内部矿集区,流体、物质成分来源相对较为单一,成矿温度相对较低;区域成矿特色的差异是由其所处构造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大青山地区碎屑岩型金矿控矿系统表现为:古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构造环境为金矿成矿提供背景条件(物质场、能量场、空间场),该环境下沉积的二道凹群中部的红山沟组下部复理石建造为金矿成矿提供物质条件,该建造在造山早期由拉伸机制形成的顺层滑脱剪切带控制成矿带,剪切带内的同期次级褶皱构造(尤其是向斜、向形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容矿空间;提出了层位(复理石建造)、顺层滑脱剪切带及相关次级褶皱构造三者叠加控矿的金矿控矿型式。  相似文献   

9.
云南墨江镍金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采用控矿因素分析研究,通过构造岩石地层及构造变形筛分探讨镍金矿床的成矿过程,认为本区金镍矿主要为地层及构造控矿。在矿床内,热(泉)水喷溢构造(成矿构造)有似环状粘土岩化带及热水同生沉积-交代-喷流构造岩石层序,脆-韧性剪切带(储矿构造)由近水平的纵张裂隙构造、左行共轭剪切裂隙及相对封闭的脆韧性剪切带组成。脆性张剪性X形微裂隙系统为富金矿脉的定位提供了构造空间。成矿演化过程为:①晚泥盆世热水同生沉积成岩成矿期形成含金黄铁矿硅质岩;②印支期逆冲推覆型脆韧性剪切构造成岩成矿期形成含金脆韧性剪切带;③燕山-喜马拉雅山期深源热流体叠加成矿期形成富金矿脉。指出3处成矿远景区,认为红土型金矿很可能是本区一种新的金矿类型,值得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熊耳山地区金矿构造挖矿系统表现为:伸展裂陷盆岭构造环境为金矿成矿提供背景条件(物质场、能量场、空间场);南部马超营断裂及北部不整合面间拆离带控制南北两大金矿成矿带;相关次级断裂构造及北东向断裂构造叠加部位为金矿成矿提供容矿空间;东部与古火山机构有关的张裂构造控矿。拆离带及火山机构控矿的提出,丰富了本区构造挖矿型式,拓展了找矿视野,对认识成矿规律和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肃阳山超大型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从阳山超大型金矿床的区域构造演化发展背景、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的研究与分析表明,它是形成、产出在中新生代活化造山带、地壳高位浅成的中低温热液型超大型金矿床。从大地构造成矿学的研究途径,对其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的源区类型、形成与演化的构造环境、成矿作用的地质成因类型、成矿流体传输与聚集的构造系统等方面的初步研究表明成矿流体是变质与非变质的复杂混合体系,主要由基底、盖层中的构造热动力区域变质流体+重熔花岗岩浆热变质流体+岩浆热液等,组成多成因类型混合成矿流体,并受到同生水、大气降水的混染。因此,阳山金矿主要是由混合型变质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叠加形成,具有多因复成成矿特征的超大型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胶东地区重要金矿床是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的和以硫化物蚀变岩为主的两类,对它们的成矿流体组分和温压条件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其含矿流体均起源于下地壳,为玄武岩浆底热提供热( 部分流体)作用形成;其含矿流体上升演化成矿过程表现:以硫化物石英脉为主的金矿床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含矿流体降温降压结晶分异成矿,而以硫化物蚀变岩为主的金矿床则是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成矿;成矿过程的温-压(能量)演化轨迹显示,大型矿床具有完整的P-T演化轨迹或具有沸腾特征,相对小的矿床一般不具完整的P-T轨迹.这项研究对深入认识胶东金矿成因及成矿规律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含矿流体混合反应与成矿作用的动力平衡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舸  CBZHAO  王岳军  BEHOBBS  龚纪文 《岩石学报》2003,19(2):275-282
本文在约定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成矿速率(成矿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合成矿元素重量的变化)的基础上。借助于物质-热-化学-成矿四重全耦合的研究思路,构建了均匀热液体系、层状热液体系、岩浆侵入热液体系下成矿元素的迁移、富集、溶解与沉淀作用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1)硫化物(H2S)和硫酸盐(SO42-)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热液体系中铅、锌、铁成矿元素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2)均匀介质、岩浆侵入或地质构造的存在,对成矿元素在成矿流体运移的速度、流线、温度分布和成矿元素的溶解与沉淀分布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不同的成矿环境或成矿背景制约了成矿元素的迁移与富集以及矿体的产出定位。暗示成矿环境及成矿速率对热液体系中成矿元素的沉淀与溶解具重要作用;成矿流体的混合反应是成矿作用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在成矿理论研究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构造因素的约束。  相似文献   

14.
云南哀牢山金矿床的成矿条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矿作用包括矿物质的来源、搬运及沉淀的全过程,其中最活跃因素为成矿流体。可以说,没有流体就不会形成矿床,但也不是所有流体都成矿。笔者通过哀牢山蛇绿混杂岩带典型金矿床的物质组成、成矿规律、蚀变及控矿作用的研究,对哀牢山金矿带的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流体动力学、地球化学及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对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金在成矿流体中的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平衡、失稳-沉淀先进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永峰 《矿床地质》2004,23(4):509-519
文章总结了产在克拉通和古生代造山带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比这两类金矿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探讨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环境与成矿机制。大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一般就位于剪切带的脆一韧性转换位置,成矿作用一般不受围岩性质和变质程度的控制。剪切带既是成矿流体的通道,又是金的沉淀场所。克拉通中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模式有两类:同构造成矿和构造期后成矿,前者认为变质流体沿韧性剪切带迁移,最终在剪切带中沉淀形成矿床;后者则强调发生在韧性剪切带形成之后的地质过程如岩浆活动等对成矿作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胶东招莱地区之所以能集中丰富的金矿资源是以下关键地质因素偶合的结果:①成矿地质背景是处在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地体和后碰撞弧的构造环境下;②控矿断裂经历了多次韧-脆、剪切—拉张的复杂变形过程,形成了宽大的构造岩带,有利于赋存大规模矿体;③控矿断裂是复合-叠加在花岗岩的侵入接触带上,有利于矿液的活动;④根据硫、铅同位素特征及产出地质背景,推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新太古代绿岩为主的结晶基底;⑤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成矿流体为大气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有利于搬运大量成矿物质;⑥矿床与岩脉(特别是煌斑岩脉)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表明矿区是构造和岩浆活动的中心,有利于金矿床的形成;⑦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  相似文献   

17.
成矿构造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翟裕生 《地质论评》2002,48(2):140-146
地质构造对矿床的形成、改造和保存有重要作用,本文扼要论述了矿田构造、大型构造和全球构造与成矿关系的研究简史。成矿构造研究由单个构造控矿→综合构造控矿→构造成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文中提出:①成矿构造研究与区域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是探索成矿规律的重要方法;②构造-流体-矿床(体)是一个自然系统;③伸展、挤压、走滑等不同构造体制十产生不同成矿系统;④将构造成矿与构造破矿研究相结合,将矿床的形成、破坏或保存、产出现状等作为一个演化过程加以研究,以便更有成效地指导勘查工作;⑤采用先进技术,加强对典型矿田的构造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天山吐拉苏火山盆地金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天山伊尔曼得金矿、恰布坎卓它金矿、阿希金矿和塔吾尔别克金矿形成于晚古生代吐拉苏火山盆地构造环境.这些金矿在同一期火山作用下成矿,成矿热液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陆缘岩浆带的构造背景都存在相似性和共性.但由于流体受成矿区孔隙或断裂构造的影响,如伊尔曼得金矿和恰布坎卓它金矿发育孔隙构造、阿希金矿发育断裂构造、塔吾尔别克金矿发育斑岩原生裂隙和微裂隙,成矿流体在成矿过程中,流体沿着不同构造流动,其运动方式也不同.伊尔曼得金矿和恰布坎卓它金矿的成矿流体沿孔隙以渗透方式运动,产生大量的交代作用,矿体呈穹丘状和似层状,为酸性硫酸盐型金矿;阿希金矿沿断裂构造以两个大平板间的流动方式运动,产生充填作用,矿体呈脉状,为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塔吾尔别克金矿成矿流体沿着斑岩体的原生裂隙和微裂隙以缓慢流动和渗透方式运动,矿体呈细脉状和细脉浸染状,为斑岩型金矿.导致成矿物理化学环境、成矿机理和矿床类型上存在差异、这些矿床类型构成了金矿成矿系列,建立金矿成矿系列的成矿模式,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石地区叶家小湾金矿形成于燕山晚期,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期后热液。断裂和岩浆岩是两大重要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构造为北东向断裂,花岗岩是金矿的有利赋矿围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与燕山晚期 浆活动密切相关,叶家小湾金矿综合找矿模型的建立,对于在红石地区开展找金(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多宝山-呼玛地区金矿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多宝山-呼玛地区发育大小型金矿(点)16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形成的菱环形构造带内.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层单元为金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古生代以来3阶段强烈岩浆热事件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流体和就位空间.根据金矿床赋矿岩石类型、成矿流体等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将本地区金矿划分为3个类型:①与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流体源于大气降水;②受压扭性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金矿,对围岩无选择,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低盐度,少CO2;③夕卡岩型、斑岩型伴生金矿床,具有成矿温度高、盐度高、流体包裹体富含CO2的特点.第一类与第二类为同期异相,形成环境为造山后陆内裂谷-伸展环境;第三类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和北部鄂霍次克洋闭合有关的挤压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