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谈雷电的人身防护王德才(山西省气象局经营服务处030002)雷击致死、致伤的事故触目惊心。人身雷电防护,必须引起注意。我国每年因雷击伤亡约一万多人,而大量牲畜的意外伤亡中,雷害造成的约占80%左右。考察有关雷击致人伤亡的资料发现,大多数雷击伤亡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机房雷电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雷击的种类 电力线和通讯线路是雷电侵入的重要渠道,雷电袭击计算机机房供电电力线、通讯线路主要有四种方式:远点雷击、近点雷击、错相位雷击和感应雷击。  相似文献   

3.
谭惠冰  周满荣 《广东气象》2007,29(B12):96-97
综合分析建筑物所在地域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对雷电造成人身安全、电子设备损毁的风险评估,根据评估数据选择雷电防护等级,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本文通过江门市客运站雷击风险评估实例分析,指出雷电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重视雷电风险评估在防雷减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雷暴的形成、发展规律和雷害的危害入手,总结雷电活动的特征,提出预防雷击的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雷电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雷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雷电是一种常见的、具有很大破坏力的自然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物、易燃易爆场所、弱电设备愈来愈多,雷击事故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开展雷击事实鉴定是防雷减灾管理的重要内容。雷击事实鉴定方法的研究为分析火灾原因和设备故障,确定雷击灾害保险赔偿,分清事故责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雷击事故可能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感应、雷电波侵入等是判定雷击事实的重要依据。而热效应、机械效应、雷电波入侵虽然直观但缺乏定量的指标,很难作为雷击事故的判据。由于雷击现象必然伴随着强大的雷电流,导致在雷击现场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强电和弱电系统的防雷问题往往被忽视,接地的要求也不统一。高速公路尤其是机电系统的防雷薄弱环节相对较多,因此易遭雷击,特别是雷击电磁脉冲的危害。本文分析了雷电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危害途径,阐述了高速公路雷电防御技术应包括直击雷、雷击磁脉冲(雷电感应)的立体化的综合防御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果洛州统计局信息化网络系统、卫星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建筑物综合防雷系统为例,作了雷击风险评估并根据雷电破坏作用及雷击机理为果洛州统计局设计了较完整的雷电防护方案。提出了雷电防护工作的实施和相关技术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汽车加油站雷电防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雷电的认识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现象的范畴。研究雷电,并根据日趋成熟的雷电理论去防止雷击或静电所造成的危害,具有深远的意义。而汽车加油站所采用的雷电防护措施又具有其特殊性。本结合相关雷电理论原则,对汽车加油站应采取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扶余县防雷建设的需要,通过本地雷电的月分布特征确定了雷电重点防护期,以旬为单位的给出了雷电日数分布特征,划分了雷电分布具体时刻的核心灾害时段。根据雷电的不同伴随现象,对比分析风雷、雨雷、雹雷的气象要素变化的不同特点。通过本地雷击事例,分析雷击灾害气象条件,给出发生雷击事件的预警新线索。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5年4月29日21:00发生在河源市紫金县苏区镇的一次雷击事故,运用天气雷达资料、闪电监测定位记录统计资料,结合雷击事故现场的破坏状况、地理环境、设施状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雷击事故是建筑物没有安装必要的防雷设施,而建筑物天面的雷电导体——金属水箱直接遭受雷击引起的雷电破坏;同时,本着"科学指导,防重于治"的原则,对该建筑物乃至农村楼房就直击雷防护和雷电电磁脉冲(LEMP)防护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简述雷电的成因、雷击的形式、雷击的选择性、雷击的破坏性以及对1971-2005年柴达木盆地及边缘各站点的雷暴日数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柴达木盆地及边缘的雷暴分布特征、雷暴变化规律及雷电灾害的特点,提出了防御雷电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内蒙古地区海拔较高、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雷电活动能量大、雷击事故率较高的特点,深入分析了雷电传播的主要渠道及两起典型事故,并且针对当前部队通信台(站)普遍存在防雷设施简陋单一、整体性差,有雷击隐患的问题,提出了具体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卫东 《青海气象》2007,(F06):53-56,62
随着城市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而高层建筑遭受雷击的概率又远远高于低层建筑物。高层建筑内设备和线路密集,雷电对这些设备及线路的破坏威胁也大大增加。而如何做好高层建筑的雷电防护是摆在从事雷电防护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雷电防护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检测数据的准确与否、检测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雷电防护措施的有效性。本文从采取雷电防护措施的几种方式着手,对新建高层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的检测要点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从总结雷暴发生规律入手,分析雷电活动特征,提高对雷电发生规律的认识,并提出雷电御防措施,帮助人们趋利避害,减少雷击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冯鹤  扈勇 《气象科技》2015,43(5):973-977
分析了规范推荐的架空线路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方法,提出方法中存在截收面积与雷击大地密度对应的雷电流幅值不匹配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文章以某一具体架空线路为例,介绍了针对全部雷电流幅值,应用积分法计算年平均雷击次数的方法,计算结果与规范推荐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说明了积分方法的精密性及结果的合理性。具体的分析、计算方法为:基于电气〖CD*2〗几何模型推导出与雷电流幅值有关的架空线路截收闪电宽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雷电流幅值频率分布规律的多项式拟合确定任意雷电流幅值的雷击大地密度,任一雷电流幅值对应的截收面积及对应的雷击大地密度的乘积即为该雷电流对应的年平均雷击次数,在该区域雷电流幅值的分布范围内对得到的雷击次数进行积分,即可得到考虑雷电流幅值分布特征的架空线路年平均雷击次数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但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具有极大的破坏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在气象行业内外日益得到广泛应用。雷击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雷击造成的电子设备直接经济损失达雷电灾害总损失的80%以上。雷电灾害也被列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雷击风险评估的定义,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标准做了分析和比较,对国内雷击风险评估的法规制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烨方  刘冰  冯真祯  朱彪 《气象科技》2021,49(6):953-959
为了研究福建省有效致灾雷电的分布情况,基于福建省2004—2012年闪电定位数据及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福建省L17级谷歌遥感影像瓦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遥感影像所在区域是否属于人员活动的属性进行建模、训练和预测,得到福建省人员活动属性的格点产品,结合福建省历史雷电数据对有效致灾的雷电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设计的遥感影像+CNN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准确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1的假设检验;②福建省有63.55%的格点为无人员活动区域;③平均有45.36%的闪电落在无人员活动的区域,因地制宜地对其他致灾闪电进行预警是提高应急减灾服务效果的可行途径;④有效致灾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远大于常规雷电密度与历史雷击人员伤亡数据的相关性,有效致灾雷电分布在表征雷电灾害上比常规雷电分布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少虎  阳宏声 《广西气象》2006,27(A02):97-97,94
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由于网络线多,电子设备的耐压水平低,雷击对信息系统的危害越来越大,防雷日益显得重要。雷电对信息系统的危害主要是雷击电磁脉冲(LEMP)造成的,包括沿线路传导的雷电过电压波、雷电流在接地线产生的高电位反击、雷击电磁场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LEMP的防护措施有拦截、分流、等电位连接、屏蔽、接地、合理布线等。在信号线路上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是信息系统防LEMP的一个重要措施,它可以同时起到拦截、分流、等电位连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