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概况:夏季是一年当中雨量最多、热量最丰富的季节。从我区来看,渭河川道及渭北原区夏季的平均雨量为250——280毫米,平均气温为24——25℃。从降水量的多年分布看,夏季雨量正常的年份(即雨量距平百分率在±20%以内)约占半数以上,而少雨年和多雨年各占1/4,1980年夏季的天气气候如何?以宝鸡市为例,6——8  相似文献   

2.
在预报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多雨和少雨时段是相间出现的。我们分析了本站春、夏季雨量曲线,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其中,1958—1962年为春旱夏雨阶段,1963—1970年春雨持续偏多(平均雨量在120毫米以上),而夏雨则从1963—1975年均持续偏少,1976年以后才转为多雨。在同一阶段内,雨量的多少虽然有所变化,但除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现象外,大都稳定在一定数值范围内。由此可见,在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3.
使用1961~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35个台站夏季降水量资料 ,利用自然正交展开 (EOF)和求趋势系数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 ,近 4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存在 3个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分布模态 ,分别表现为全区多雨 (少雨 )型、东部多雨 (少雨 )西部少雨 (多雨 )型和北部多雨 (少雨 )南部少雨 (多雨 )型 ;第 1模态不仅具有年际变化 ,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3个模态的趋势系数表明 ,全区多雨型、东部多雨西部少雨型、北部多雨南部少雨型均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1961~2000年我国东北地区35个台站夏季降水量资料,利用自然正交展开(EOF)和求趋势系数的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结果表明,近40a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存在3个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分布模态,分别表现为全区多雨(少雨)型、东部多雨(少雨)西部少雨(多雨)型和北部多雨(少雨)南部少雨(多雨)型;第1模态不仅具有年际变化,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3个模态的趋势系数表明,全区多雨型、东部多雨西部少雨型、北部多雨南部少雨型均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1 前言1990年夏季是1951年以来的第三个多雨年,全省平均降水量达600毫米,较常年偏多3成,仅次于64、71两年,全省季降水量最大出现在泰安和惠民两地市,其中泰安最大,达1029.5毫米,惠民次之,降水量达759.9毫米,惠民由于地势低洼,曾一度出现涝灾,而泰安却安然无恙。旱涝是一种大尺度灾害性天气,其形成与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有关,自7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以少雨为主的14个年头后,90年转入多雨,这是否已转入多雨阶段呢?因此,有必要对90年夏季多雨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着重以90年夏季6、7两个月为例,以北半球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7年长江流域700个气象站夏季(6—8月)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子流域面雨量,通过Box-Cox变换和百分位法确定长江各子流域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分析各子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流域间降水空间配置关系。结论如下:(1)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代际特征明显,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极端少雨事件频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下游以极端多雨事件为主,上游以极端少雨事件为主,21世纪以来以大范围极端少雨事件为主,且多发生在上游,而金沙江石鼓以上易发生极端多雨事件。(2)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降水前2个空间分布模态表现为:流域大部一致型,即岷沱江东部、嘉陵江北部及两湖南部夏季极端降水与流域其他地区呈反位相;南北反位相型,即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呈相反的空间分布。(3)当夏季极端多雨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空间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格局大致有4类,但以沿江干流偏多为主;夏季极端少雨时,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空间一致性较高,以全流域大部偏少为主,仅岷沱江和嘉陵江或者两湖南部偏多。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北地区东部81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距平合成分析,探讨其多雨年和少雨年逐月500 hPa高度场和700 hPa湿度场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多雨年,影响降水的天气特征表现为乌拉尔山脊逐月偏强,7月鄂霍次克海脊偏强,贝加尔湖高压脊转为低槽,7月巴尔喀什湖低槽较6月偏强。8月贝加尔湖长波槽较7月偏强;少雨年天气系统表现为6—8月西北地区东部受高压脊前西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多雨年较少雨年偏西偏强。6—8月多(少)雨年比湿的变化表明,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多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高,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少雨年,大气的含水量较低。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汛期降水的一个分析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李崇银 《气象学报》1992,50(1):41-49
通过历史资料的分析,本文首先指出华北地区的汛期降水量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低频变化,其中以准两年周期振荡和周期约为16年的振荡比较明显,而且前者同平流层QBO有一定关系。另外,在汛期多雨年,华北降水量有明显季节内(30—60天)振荡;而在汛期少雨年,降水量的30—60天振荡却不太清楚。 ENSO对华北的汛期降水有重要影响,El Nino年华北汛期雨量平均偏少,仅El Nino年华北汛期平均雨量偏多。El Nino年所出现的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华北汛期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关于高纬度和极区环流对华北汛期降水量的影响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分析了近57a循化地区月、季、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并通过M—K检验分析降水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循化地区降水量呈现出微弱上升的趋势,结合5a滑动平均分析年降水呈"少—多—少—多"的变化。21世纪初是少雨年份集中出现的时期,共计4a;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多雨年份各有3a。影响循化地区年降水变化的主要是春、夏、秋3季,夏季降水年内分布最多,超过了年平均降水量的50%。春、秋季降水变化倾向率为正值,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夏、冬季降水变化倾向率为负值,有缓慢减少的趋势。年降水突变出现在1970年。  相似文献   

10.
天气概况今年五月份的天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冷空气活动频繁,冷暖时段明显,气温变化较大,二是雨量偏少。五月份干旱少雨。月雨量舟山、宁波两地区77—81毫米,温州、丽水两地区和金华地区西部183—206毫米,其它地区108—154毫米,全省大部份地区比常年偏少50—100毫米。五月上旬到中旬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度,全省温度偏高,大部地区降水偏多,日照时数略偏少。四季具有:冬季温暖多雨;春季持续温高多雨;梅雨期短,但雨量集中,洪涝灾重;夏季高温酷暑严重;秋季晴暖少雨,秋季低温出现虽偏早但影响不大。本年度主要气象灾害为雨涝、大雪、寒潮、洪涝、高温酷暑、干旱、冰雹和龙卷风等,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农作物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除晚稻较好外,大小麦和早稻属偏差年份,因此三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同去年相比为两减一增,即大小麦和早稻减,晚稻增。  相似文献   

12.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1990-1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1950-1999年NCEP月平均资料,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百年的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末之前和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和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东亚夏季风偏弱,亚洲地区500hPa高度场为正距平,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而华北夏季多雨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51—1973年共23年资料对西北(陕、甘、宁、青)地区夏季(6—8月下同)降水趋势变化的特点及其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指出,夏季西太平洋高压是否稳定西伸与该区降水的多少有密切联系。然后通过典型多雨和少雨年份冬季(12—2月)副高及春季青藏高原的增暖,长江中、下游的春雨等前期特征为线索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西北地区夏季降水趋势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舟山市定海基准站1954—2015年气温、降水资料,探讨分析了海岛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1)海岛地区的气温在1954—1990年间变化趋势不明显,90年代后才呈变暖趋势,气温在1998年发生突变,1954—2015年线性倾向值为0.0168℃/a,变暖时间比内陆城市偏晚,变暖幅度偏小;春季气温变暖率最大,其次是冬季,夏秋最少;平均最高气温变暖最明显,对舟山市气温的整体上升贡献最大,平均最低气温变化最平缓,且秋季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多趋势,四季中夏季增多最明显,近年来有减少趋势,冬季降水90年代以来缓慢增加。3)62 a来共出现严重的冷冬8次,暖冬3次,多雨事件7次,少雨6次。  相似文献   

15.
利用呼和浩特市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7年夏季降水资料序列和美国NCEP/NCAR的1961—2017年夏季北半球月平均500hPa高度场、700hPa经向风场和200hPa矢量风场再分析资料及南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序列,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气候特征及其典型年环流场特征,并对南亚季风与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2)夏季典型多雨年和典型少雨年具有明显不同的环流特征;(3)南亚夏季风与呼和浩特市夏季降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川渝盆地夏季旱涝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川渝盆地18个观测站1955—2008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通过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 OLR资料,分析了川渝盆地东、西部多雨年和少雨年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区域平均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周期也有一定的差异。(2)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500 hPa高度上北半球欧亚地区两脊一槽型环流发展,孟加拉湾的低气压有利于水汽从西南方向输送到我国,同时南亚高压西部增强,使得川渝盆地西部和我国河套地区降水偏多。而在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东亚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有利于我国东部冷空气南下,配合副热带高压西伸,南亚高压东部减弱,我国中部地区和川渝盆地东部降水偏多。(3)前期春季OLR场特征对后期夏季川渝盆地夏季降水的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在川渝盆地西部多雨年,印度洋到孟加拉湾整个地区前期春季OLR减小,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强,有利于水汽输送到川渝盆地西部地区。而川渝盆地东部多雨年,从南海向我国的水汽输送增强,盆地东部地区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1999年全国600个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的夏季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应用功率谱诊断方法提取了夏季各月降水的振荡周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与少的年份,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其上空的水汽变化以及水汽输送量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间降水量多的年份,其上空为较为明显的水汽辐合;降水量比较少的年份,其上空为明显的水汽辐散。选取多雨年(1982年)及少雨年(1997年),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TBB资料,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夏季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文保  杨文峰 《高原气象》1997,16(3):326-330
对榆林、西安、汉中夏季降水量的历年变化进行分析,并用灰色拓扑方法作了趋势预测。分析表明,关中的初夏旱和伏旱突出,半湿润地区的西安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半干旱地区的榆林还少。自1951年以来,陕西省夏季降水量的总趋势是:关中、陕南有下降趋势,而陕北下降趋势不明显。另外,关中、陕南的夏季降水还存在连续几年多雨或连续几年少雨的时段,而陕北则呈现出少雨年和多雨年交替出现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19.
太阳活动异常与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段长春  孙绩华 《气象科技》2006,34(4):381-386
利用1951~2000年太阳10.7 cm射电流量、全国160站观测到的降水和气温距平资料,分析了太阳活动异常对中国夏季、冬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强的年份,夏季南方、东北少雨,黄河中上游流域、黄淮地区以及长江中上游则多雨;冬季全国均多雨。北方(尤其是东北和新疆)冬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太阳活动弱的年份,夏季华南及黄河以北多雨,而长江流域及以北到黄河中上游夏季则少雨;冬季全国均少雨,北方冬季气温偏低。进一步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严济远  朱静燕 《气象》1984,10(9):26-27
一、前言 1978年上海的盛夏期(7月12日—8月25日)少雨,总雨量仅68. 0毫米,比常年偏少105.1毫米,而温度则比常年偏高0.7℃,后季稻亩产量高达732斤。1980年上海盛夏多雨,总雨量高达478.5毫米(仅次于1941年),比常年多305.4毫米,温度偏低-1.6℃,后季稻亩产只有362斤,比1978年少370斤。1978和1980年盛夏期的气候实况表明,上海后季稻产量的高低和盛夏期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因盛夏季温度高低与降水多寡呈反相关,故后季稻的产量与盛夏期降水多寡有关。因此,了解上海盛夏期异常降水年出现的特点,对于探讨上海农业的“稳产高产”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