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廿一太阳活动周上升段产生质子耀斑的背景条件,评价了它们对质子事件预报的贡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廿一周升段95.5%的质子活动区分布在30°-90°和120°-210°两个卡林顿经度带上。前一经度带主要产生强烈质子事件,后一经度带主要产生弱质子事件。 2.各活动经度带存在着时间大约为一年的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经度带互相交替。全球的质子事件存在着73±0.7天的周期。 3.用相关性预报水平总指标对各种产生质子耀斑的背景条件评价的结果是,对质子事件预报贡献较大的背景特征依次为:黑子群出现长命旋涡(α_0=0471);面积≥1000单位的黑子群(α_0=0.365);磁型为结δ构(α_0=0.300);反常极性黑子群(α_0=0.275);F型黑子群(α_0=0.239)……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1太阳周(77—80年)较大黑子群(S_p≥250)和较大耀斑(2级以上)在太阳上的位置的分布,活动水平的周期性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活动经度在上升年和峰年不一样,峰年活动经度带较宽。(2)活动经度带有向小经度方向漂移的倾向。(3)活动复合体对活动经度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4)在一个太阳周中较大黑子群的纬度分布有类似“蝶形图”的分布。(5)南北半球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交替变化有约210天的周期。(6)太阳活动呈周期性,上升年周期约86天,峰年约126天。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1周较大耀斑作空间分布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存在两个活动经度带,它们是220°—140°和340°—320°。(2)耀斑在南北半球分布是不均匀的。(3)在日面东50°—60°和日面西10°—20°的活动区中易产生耀斑,而在日面东边缘80°—90°和日面西60°—70°的活动区中不易产生耀斑。(4)用自相关方法作耀斑的空间谱分布,结果表明:(ⅰ)一个较大耀斑活动区迴转一次时产生耀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ⅱ)在迴转一次之后,再产生耀斑的可能性甚微。(ⅲ)当τ=1,R(τ)较大时,表示在产生较大耀斑活动区的邻近(东)20°之内耀斑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22周上升相日面各经度带的活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1983年以来一些对太阳活动的谱分析结果。大致可分为两种规律:在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上升相一般呈现80天左右的周期。下降相呈现150天左右的周期。这些规律均是由太阳全日面总体活动指数得到的谱分析结果。文中将第22周上升段(1987.1.1—1988.7.31)的太阳黑子群和X射线耀斑按经度带作了极大熵谱估计。结果表明,各经度带的活动规律不同,同一经度带内,太阳黑子群和X射线耀斑的出现规律也不尽相同。这种将事件按经度带分布得到的活动规律对事件本身的中期预报将会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2太阳周上升段期间的太阳黑子及质子耀斑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期间太阳活动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特点。并确定了上升期的活动经度:L220°—300°和L70°—130°。此外对四个强的活动区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人分别从不同波段,不同时段的观测资料,得到太阳耀斑活动存在152天—158天的周期。本文用极大熵谱估计方法逐年分析了第21太阳周(1976年—1985年)每天从全日面观测得到的1级及其以上太阳光学耀斑加权数组成的时间序列,进而得到太阳耀斑活动的155天左右的周期仅在太阳黑子活动达到极大之后三年中才比较显著的结论。这个结果对进一步了解太阳耀斑活动的规律,了解与太阳耀斑有关的日地物理量的变化,以及有效地作出太阳活动的中、长期预报都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1975—1982年间的43个2B级耀斑-激波事件的IPS观测资料,采用点源爆炸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研究了耀斑-激波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三维特性。初步结果是:(1)耀斑-激波在三维空间的传播是各向异性的,既有经度的东-西不对称性又有纬度的南-北不对称性;(2)传播最快的方向,就纬度而言,很可能是在日球电流片附近,就经度而言,则趋向于行星际螺旋形磁场方向,不大像是总在耀斑法线方向上;(3)传播的空间范围,在纬度上主要发生于±40°—±60°,在经度上却要宽得多,往往超过±90°;(4)耀斑-激波的能量随纬度分布的各向异性程度比传播距离、介质扰动速度的各向异性要显著得多,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日球电流片附近大致±30°的纬度范围;(5)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特性与太阳黑子活动区,日冕及冕洞的磁结构有密切关系。 由IPS观测所得到的关于耀斑-激波在经度方面的传播特性和已有的飞船观测研究结果符合较好。IPS观测是研究耀斑-激波传播三维特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5395黑子群是1989年3月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3月1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3月12.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它的日面坐标是N34,L257。 该黑子群是第20太阳活动周以来面积最大的黑子群,且出现在30°以上的高纬度区域,更为罕见。它在通过日面期间,频繁地产生耀斑活动(共194个Hα耀斑),其  相似文献   

9.
太阳活动周期性的研究是从分析日面上黑子相对数的时变曲线开始,研究还发现存在各种各样的周期,如耀斑发生率的周期性。1974年,北京天文台曾对第19和20周质子耀斑的发生率作统计,发现有80天的周期性。Rieger(1984年),Kiplinger(1984年)、Ichimoto(1985年)、T.Bai和P.A.Sturrock(1987年)分别对硬X射线耀  相似文献   

10.
行星摄动力对太阳活动的调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采用天体力学方法,考虑太阳系九大行星对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的摄动力,建立了太阳表面受行星起潮力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针对历史上发生的100个大太阳耀斑事件,计算各耀斑区耀斑发生前后所受行星起潮力的变化。从耀斑发生的时间分布统计得到:在100个耀斑中,有75个耀斑发生在行星综合起源力合力极大前后三天内。证明行星摄动对太阳活动有调制作用。最后,本还对太阳活动起源、活动周期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1989年3月出现的太阳活动区5395号(以下简称AR5395)是第22太阳周峰期的一个高活动区,在其通过日面时,观测到11个X级、48个M级的X射线爆发,引起了自1961年以来最强的地磁暴。本文首先叙述AR5395过日面时的黑子群面积、射电辐射流量密度(2800MHz)及1A—8A软X射线最低值的日变化以及发生耀斑的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天体力学方法,考虑太阳系九大行星对太阳表面局部区域的摄动力,建立了太阳表面受行星起潮力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此模型,针对历史上发生的100个大太阳耀斑事件,计算各耀斑区耀斑发生前后所受行星起潮力的变化.从耀斑发生的时间分布统计得到:在100个耀斑中,有75个耀斑发生在行星综合起潮力合力极大前后三天内.证明行星摄动对太阳活动有调制作用.最后,本文还对太阳活动起源、活动周期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第22周的峰年即将来临,这是研究太阳活动,包括耀斑物理过程及机制、太阳活动现象对日地空间及地球物理种种影响,以及太阳活动区物理等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我国已组织起全国性的太阳活动联测网,北京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是其成员之一,1988年间10厘米波(2840MHz)总强度射电望远镜投入常规观测。6厘米强度干涉仪的单站接收设备已研制成功,也参加了联测。在1988年的四次联测时段中(3月15日—21日;4月16日—21日;6月23日—7月8日;12月15日—25日)除第一次因天线检修有部分时日未跟踪观测外,其它次联测都有较好的联测资料。巡视时间:夏令时时期2345UT—0715UT,非夏令时时期0045——0745UT。联测时段内共记录41次爆发列于表1。表2为爆发类型的分布及所对应的耀斑级别分布,表3为爆发强度的分布。由所列各表可看出在1988年内太阳活动上升得很快:(1)联测各时段内每日射电流量密度平均值持续上升;(2)爆发的次数增加,复杂型爆发越来越多,表4中列出了一些结果。由表2可见与射电爆发共生的高能事件比例也不断增加,从年初的1/9增加至年未的5/8。图1为记录的某些爆发图形。自1988年末开始的北京天文台10厘米射电望远镜的更新工作,预计89年7—8月间完成,新的系统采用低噪声前置高放,集成微波器件,时间常数各为0.5秒及1毫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第22周以来产生M级以上(包括M级)的X射线耀斑的太阳黑子活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是:南半球出现的黑子活动区多于北半球出现的。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80°,160°,200°和340°经度附近;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240°-280°和340°-360°经度带。(2)黑子群的面积(S_p)越大越易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对黑子群面积S_p在大于1000,500-1000和小于500单位时,它们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的比率分别约为41%,33%和9%。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20、21太阳活动周的E、F型别黑子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1.大黑子群日面经度随时间(用太阳自转周表示)的分布呈现“V”和“∧”形状;2.三个活动周大黑子群数按经度分布都有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6.
方成 《天文学进展》1989,7(4):265-275
本文就近年来太阳物理前沿课题中以下5个方面的主要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1)太阳观测仪器;(2)耀斑物理研究;(3)太阳磁场的观测和研究;(4)太阳上各种振荡的观测和研究;(5)太阳活动周期的研究。此外,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展望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70年到1979年的太阳中微子流和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和质子事件)的数据作最大熵谱分析,并求其互相关函数和初相,得到:太阳中微子流和太阳活动均有11年的长周期;太阳中微子流和太阳质子事件还有共同的近3年、2年和1年左右的周期。太阳中微子流的3年周期占支配地位,质子事件中的3年周期亦占有重要地位。二级以上的耀斑事件亦有近两年的周期。它们的互相关函数和初相表明:太阳中微子流与太阳活动有正相关;对近11年周期的数据,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相对于太阳中微子均有延迟时间47个月,对质子事件有延迟时间41个月。对于约3年的周期,质子的延迟时间为10个月。结合他人的太阳半径和太阳磁场的测量与分析结果,得到一个符合标准太阳模型中物理过程的太阳中微子流变化与太阳活动间的因果关系,并对这个因果关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第21周太阳活动的概况。简要报导1976年极小期以来的太阳活动观测结果。对1977年9月、1978年2月和4—5月的三个大活动区及其黑子群的形态特征和耀斑活动分别予以描述。利用大约二年的活动周升段的黑子观测数据,对21周的活动峰期和峰值进行预测评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第22周上升期的地磁瞬变及共转扰动。本活动周的地磁活动从1987年夏季开始上升。1988年起出现K_P≥6级扰动持续3小时以上的强主相磁爆,但多数磁爆是S(C)型延迟主相磁爆。 1988年第一、二次联测期间磁扰很弱,K_P指数基本上不超过4级。第三次联测期间发生几个中等强度的磁扰,象是冕洞引起的重现性扰动。6月28日日面S19E22发生的M6.5/2B耀斑,245MHz射电流量峰值达230,000单位,但未引起显著的地磁扰动,可能是耀斑的持续时间太短,只有13分钟。 第四次联测期间12月15日在N26E59,持续时间为128分的X1.1/1N耀斑,和12月17日在N26E37、持续184分的X4.7/1B耀斑。有两个急始型磁扰对应:12月16日的S(d)型短期弱扰动和12月17日的S(b)型强急始脉冲或小型磁暴;12月25,观测到一个典型的缓始但有明显主相的磁暴(图2)。形态相似的扰动也在4月22日(活动区在50~60°W)观测到,可能有冕洞发生在活动区所在经度附近,图1和所示的两个磁暴起源、结构都完全不同。前者对应于耀斑激波,后者对应于冕洞高速流。 图3画出1987和1988年的地磁C,指数的共转变化。从图4可以看出上述不断出现的共转扰动正是第21周似稳共转扰动的再现,预计冕洞也有相似的日面经度分布,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3月的巨大日地扰动事件恰好发生在第15卡林顿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统计方法对太阳耀斑和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进行相关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太阳活动的27天周期性对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的增加有一定影响;(2)太阳耀斑是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增加的重要因素,有79.6%的10γ以上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是由于太阳耀斑造成的;(3)从综合耀斑指数与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之间的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为0.6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