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非奇变换,将地形校正诸奇异积分转化为一组非奇异积分。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都表明,奇异积分非奇异后,可有效地提高地形校正中央区积分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奇变换首先将地形校正奇异积分非奇异,其次利用NewtonCotes积分,本文推导了几组适用于地形校正中央区积分的求积公式。  相似文献   

3.
对局部地形校正中的中央区奇异积分部分进行非奇变换,使用Simpson公式和Cotes公式推导出两种中央区的数值计算方法。试算结果表明,新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地形校正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论地形垂线偏差中央区贡献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边少峰  薛芳侠 《测绘学报》1997,26(1):33-36,57
本文根据Nowton‘s引力公式,推导出地形垂线偏差的求积公式,通过奇异积分变量变换,推出了一些新的地形垂线偏差计算公式,这些新的计算公式,有效的处理了中央区的奇异积分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形校正是准确获取地形复杂区遥感反射率的重要步骤,对提高山区地表遥感参数定量化反演精度,扩大遥感产品应用广度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准确获取山区地表遥感反射率进行研究,建立了多种地形校正模型来减少或消除遥感图像中地形效应影响,减少同种地表类型的反射率差异,并将地形校正模型分为经验模型和物理模型。根据构建物理模型时是否考虑地表非朗伯体特性,将物理模型分为朗伯体假设模型和非朗伯体假设模型,本文分别从朗伯体假设模型和非朗伯体假设校正模型展开叙述。从两类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模型特点,局限性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描述了两类模型的发展历程,系统阐述了朗伯体假设模型和非朗伯体假设模型的适用性和不足,剖析了目前地形校正模型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本文也比较了应用于地形校正的效果评价方法,并展望了地形校正方法和地形校正评价方法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定义斜率Y/X作为新的积分变量,将地球重力场中与距离倒数1/r有关的奇异积分转化为非奇异。斜率变量使用前后的对比表明,在新变 量的形式下,数值积分收敛很快。  相似文献   

7.
4种常用植被指数的地形效应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被指数已经广泛应用于地表植被覆盖监测,但是地形对植被指数的影响难以避免,却经常在大尺度遥感应用时被忽略。本文利用山区森林的Landsat TM数据计算SR、NDVI、RSR、MNDVI4种常用植被指数,评估了地形对这些植被指数的影响,并利用余弦校正和C校正模型分别对它们进行地形校正。结果表明,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比红光波段的地形影响更为敏感,原因是更强的红光天空漫反射削弱了红光的地形影响。地形强烈影响非波段比值型植被指数(如RSR和MNDVI等),导致阳坡的植被指数相对偏小,阴坡的植被指数相对偏大,这种地形效应随坡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因此,利用非波段比值型植被指数反演山区植被参数时必须做严格的地形校正。与之相反,波段比值型植被指数(如SR和NDVI等)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地形影响,但是在大坡度情况下,地形影响仍然不能被忽略,而且此时SR比NDVI的地形效应更大。C地形校正效果好于余弦校正效果,特别是大坡度情况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针对考虑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以及来自于附近地表反射辐射的复杂地形EMT 遥感影像地形校正物理模型公式复杂、计算繁琐、不易实施的特点以及存在过度校正的缺陷,对该物理模型进行简化和改进。提出一套简化模型相关参数,即r值,Vt,Vd,T↓(λ,θ)等的计算方案,从而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并针对该地形校正物理模型朗伯体假设的缺陷,引入Minnaert参数k时模型进行非朗伯体修正。简化和改进的地形校正物理模型的校正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很好地消除了复杂地形EMT 遥感影像的地形阴影,从而证明该地形校正物理模型的简化和改进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9.
姜亢  胡昌苗  于凯  赵永超 《遥感学报》2014,18(2):287-306
地形校正可以减小地形起伏对地物光谱的影响,提高计算机分类在山区的精度。设计了针对全球土地覆盖分类的Landsat TM/ETM+数据地形校正方法 SCOS(Smoothed COS余弦),首先对地形的坡度角进行抹平处理,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地表非朗伯性对地形校正的影响,然后利用简单有效的余弦校正去除地形效应。该方法与其他常用地形校正算法的对比分析是通过对全球不同区域、不同地表覆盖的有代表性的6景Landsat TM/ETM+数据的试验,采用统计分析与目视判读的方式,从过度校正和类内均一性两个方面进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目视效果和统计结果上优于常规方法,并且更加简单有效,无需复杂的大气参数及传感器参数,满足全球地表覆盖分类对地形校正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臧熹  杨博  齐建伟  向夏芸 《测绘通报》2015,(1):75-80,89
地形校正是遥感影像定量化应用环节之一,以往的地形校正研究多是针对一景影像中很小的局部影像块来进行处理研究的,对整景大场景影像进行地形校正的研究尚不多。基于此,本文利用高分一号的宽视场相机拍摄的16 m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研究了大场景下地形校正方法,对C校正模型进行了改进,在C校正模型中加入了反射角的影响,并且验证了改进模型的合理性;最后对改进的模型与余弦校正模型、传统的C校正模型的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利用改进的模型,影像的标准差普遍变小,影像校正后的阴阳坡亮度值趋于一致的趋势更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对大场景、非星下点成像的遥感影像利用改进模型进行地形校正效果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1.
SCS+C地形辐射校正模型的应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有森林覆盖的山区影像进行地形辐射校正时,基于太阳-冠层-传感器(SCS)几何关系的校正模型优于基于太阳-地形-传感器(STS)几何关系的模型。SCS校正模型解释了树木不依赖于地形、观测角和光照入射角而具有向地性生长的本质特性,但在某些地形区域,SCS与余弦校正同样存在过度校正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在SCS校正模型中引入C校正系数来解释散射辐射项,提出了SCS+C校正模型。以北京密云Landsat 5影像为数据源,通过目视判别、直方图、定量的统计参数和地物光谱曲线对比等方法,对SCS+C校正模型与传统的余弦校正、C校正和SCS校正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地形阴影,更好地反映阴影区域的细节信息; 从总体的光谱特性保真程度来说,余弦和SCS校正都因过度校正问题表现较差,SCS+C校正最好,C校正次之。  相似文献   

12.
四种改进积分法的低空扰动引力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tokes积分方法计算扰动引力中计算点从空中趋近地面时存在积分奇异和不连续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去中央奇异点法、奇异点积分值修正法、中央格网加密算法和改进积分式法4种改进Stokes积分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实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近地空间范围内,4种改进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原始积分的奇异性问题;相同条件下,奇异点积分值修正法和改进积分式法计算精度最高,适宜于低空计算;改进积分式法通过理论推导,得到了从球外部到球面统一、连续且无奇异的改进Stokes积分公式,理论严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半经验地形校正模型SCEDIL(Simple topographic Correction using Estimation of Diffuse Light),该模型通过结合DEM与光学影像数据寻找局部区域内完全光照和阴影的水平像元,并以光照、阴影水平像元的平均反射率值估算局部区域散射辐射比,提高了陡峭山区影像的地形校正精度。以高分一号卫星和Landsat ETM+影像为例,从目视判读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比较分析该算法与传统半经验地形校正算法(C、SCS+C)的校正结果。结果表明:(1)对较为平坦的地形,SCEDIL和C、SCS+C校正都有较好的目视结果;对地面起伏较大的陡峭地形,C、SCS+C校正后,原阴影区域易呈现破碎化特征,SCEDIL校正后,原阴影区域过渡较为平滑。(2)SCEDIL校正后,各波段反射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优于C、SCS+C校正,SCEDIL校正后,影像总分类精度与同类地物光谱信息均一性均优于C和SCS+C校正。SCEDIL半经验地形校正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影像中的地形干扰,尤其对陡峭地形的校正效果,优于常规地形校正模型。  相似文献   

14.
数字遥感影像地形效应分析及校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数字遥感影像应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地形校应,它是定量遥感分析、自动分类、图象分割及特征提取时首先要分析和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在丘陵和山区。本文较系统地分析了数字遥感影像中的地形效应,论述了地形效应的校正模型及技术,并借助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对TM影像进行了地形效应的校正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韦昌胜  万紫  司海燕 《测绘通报》2011,(5):48-50,93
地形对雷达影像的几何和辐射特性都有强烈的影响.对雷达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和参数提取之前,必须对SAR影像进行精确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消除地形的影响.基于RD定位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建立一种正射校正和地形辐射校正(TRC)方法.通过试验,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评价正射校正和地形辐射校正结果的有效性.比较基于投影角和基于局部入射角...  相似文献   

16.
一种顾及空间相关性遥感影像辐射度的地形校正算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黄微  张良培  李平湘 《测绘学报》2006,35(3):285-290
地形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太阳光照对不规则地面地物辐射值的影响。这种影响会使相似植被类型地物的辐射值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地形校正是影像预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传统的基于单像素的地形校正方法,虽然减小了辐射值的变化,但在太阳入射角低的地区常常出现校正过度的情况。针对这种误差进行分析,提出一种考虑了空间相关性的校正算法,并且利用鄂西地区的Landsat7卫星影像进行的试验证明,该算法优于传统的地形校正模型。  相似文献   

17.
林英豪  金燕  沈夏炯  周黎鸣 《遥感学报》2022,(12):2542-2554
地形校正可以削弱地势复杂区域由于地形起伏导致的地表接收太阳辐射不均匀和地表反射率失真的问题,从而提升遥感影像质量和遥感信息提取的精度。但是,现有地形校正模型存在过校正、波段间校正效果不稳定以及校正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本文根据Minnaert地形校正模型系数k和地物二向性反射特性的相关性,对Minnaert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考虑地物类型的Minnaert地形校正模型(简称为CMinnaert模型),并在地物预分类中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分类标准和分植被疏密程度分类两种方式,用以验证CMinnaert模型的稳定性并筛选最佳地物类型划分方案。首先对待校正影像进行地物类型预分类,其次逐波段针对各地物类型分别进行系数k的拟合求解,然后使用各波段各地物类型的系数k对该范围的遥感影像进行Minnaert地形校正。以河南省商城县的Landsat 8/OLI影像为实验数据,选取余弦校正模型、SCS校正模型、Minnaert校正模型、分坡度的Minnaert校正模型作为对比模型,通过目视对比和统计数据分析的方式评估CMinnaert模型的地形校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CMinnaert模型有效地削弱了地形效应对遥感影像辐射亮度值的影响,与原始影像和其他4种地形校正结果相比,进行地物一级分类的CMinnaert模型有效降低了各波段辐亮度与太阳入射角余弦的线性拟合R2,未出现过校正现象;分植被疏密程度分类的CMinnaert模型在第1、5波段存在过校正问题,但其余波段辐亮度与太阳入射角余弦的线性拟合R2是6种模型中最低的。以上结果证明两种地物预分类方式的CMinnaert模型校正效果都较稳定且明显优于其他四种地形校正模型,且本文建议在进行CMinnaert地形校正时采用地物一级分类的方式进行地物预分类。  相似文献   

18.
地形辐射校正(简称"地形校正")是复杂地形遥感定量化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传统的经验地形校正模型存在的不同坡度采用同一校正系数的缺陷,基于简化的Three Factor+C模型,借鉴改进型Minnaert模型中坡度分级的思想,提出了基于Three Factor+C+坡度的地形校正方法。结果表明,使用Three Factor+C+坡度模型进行地形校正后的遥感图像,其均值、标准差、像元值与光照系数的相关性、阴阳坡光谱辐亮度值、离散指数和同质系数等6个指标均优于参与比较的C模型、SCS模型、Three Factor模型和Three Factor+C模型的对应指标。Three Factor+C+坡度模型有比较完善的物理机制,并较好地消除地形对光谱辐亮度的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地形改正与地形直接影响的转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第三边值问题的解算方法有Molodensky算法和Stokes-Helmert算法两种。在Molodensky算法中使用的地形改正和Stokes-Helmert算法中使用的直接影响均由大地水准面外地形产生,因而必然存在关系。本文通过推导给出了直接影响是地形改正、层间改正与压缩地形影响3项之和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直接影响的质量线平面积分算法、质量棱柱平面积分算法和地形改正的球面积分算法。此外本文还推导了布格球冠层间改正算法。通过实验得出,直接影响的质量线平面积分算法和质量棱柱平面积分算法与传统球面积分算法的差异分别为3.81和1.64 m Gal;地形改正球面积分算法与传统质量线、质量棱柱平面积分的差异分别为3.92和1.69 m Gal。该结果说明,本文推导的直接影响与地形改正的关系式是正确有效且实用的。  相似文献   

20.
地形辐射的校正是复杂地形地表遥感影像自动分类、图像分割及特征提取时首先要分析和处理的,在定量遥感分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在对遥感影像地形辐射校正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简要概述的基础上, 对主要的遥感影像地形辐射校正方法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