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 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80~2000年历史资料的分析,确定了各种类型春季大风的预报指标,建立了焦作市春季大风的短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0年春季孟加拉湾东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位置偏南,北支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路径偏北偏东,南下势力弱,加之近两年来连续性少雨,是造成信阳地区2000年春季历史同期最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1972—2014年三原县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三原县近4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三原县温度变化特征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96 ℃/10 a;年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干燥指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959 mm/10 a、-30872 h/10 a、-0048 (m/s)/10 a和-0448(10 a)-1。20世纪80年代气温较低,主要由夏季降温所致;21世纪气候变暖,四季均有贡献,以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降水偏多,春季贡献最大;90年代降水的减少,主要由秋季降水减少造成。春季风速变化对年平均风速变化影响较大。8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夏季贡献最大;90年代日照时数减少,春季贡献最大;21世纪日照时数增加,春季贡献最大。80年代末以前为冷湿期,80年代末到2000年为相对暖干期,2000年以后向暖湿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吉林省2000年春季的天气特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从环流特征方面简析了春季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萝北1959~2000年42a旬降水、气温资料,计算了春季干湿指数;划分春旱标准;分析春旱时间、空间的分布特征;进行气候分区;并计算出年度春旱强度指数。同时研究了萝北早春旱的前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找到萝北早春旱的长期预报因子、关键月份、关键区,建立了春季降水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195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月感热通量资料,分析了亚洲中东部春季近50年地表感热通量的气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亚洲中东部春季地表感热通量的高值区位于华北、西北和印度地区;低值区主要位于东北、江南和蒙古国北部;青藏高原、中国东部30°N附近地区和印度中部地区是感热通量年际变幅最大的区域.运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榆林市12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18年3—5月降水资料、1980—2018年高空资料、2000—2018年NCEP 1°×1°再分析资料,统计榆林春季首场透雨出现的时间和降水量,分析春季首场透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和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榆林春季单站首场透雨出现较迟,平均出现在4月中下旬,从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首场区域性透雨历年平均出现时间为4月28日,平均间隔4a出现一次较早年,出现时间年际变化呈偏早趋势,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出现时间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与春季平均累计降水量呈负相关;降水量与春季平均累计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高。春季首场区域性透雨环流形势分为高原槽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型、北脊南槽型和两槽两脊型。  相似文献   

9.
1957-2000年东北地区春季极端气温变化及其与北极涛动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东北地区32个测站1957-2000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春季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和前期北极涛动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日气温距平值基本上是由高纬向低纬、由东向西增加;44 a来日气温距平强度变化呈现正趋势,春季的冷日和冷夜呈减少趋势,暖日和暖夜呈增加趋势。东北春季气温与春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 AO)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AO和极端气温指数也存在着相同的变化周期和突变时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0~2000年历史资料的分析,确定了各种类型春季大风的预报指标,建立了焦作市春季大风的短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