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龙金发 《地层学杂志》1994,18(3):232-232,T002
早二叠世硅藻辨龙金发(江西省煤田地质研究所,江西向圹西,330201)《地层学杂志》第15卷2期发表了黄成彦撰写的"对'江西早二叠世硅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一文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现对"质疑"提出的问题作以回答。"质疑"(1991,156页...  相似文献   

2.
1986年8—10月,我在乐平、萍乡等地考查,在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了硅藻土。其外观为浅灰色,疏松块状,质软而轻,孔隙度大,吸水性强;高倍显微镜下可见硅藻的  相似文献   

3.
龙金发 《地层学杂志》1989,13(2):148-150
<正> 江西早二叠世的硅藻土(岩),比较纯的呈白色,呈砂、粉砂粒状,结构疏松,质软而轻,孔隙度大,吸水性强,镜下具生物结构,大多具水平层理。有的呈黑色,因为含较多的有机藻类。如乐平就有20m厚的黑色硅藻岩。有的呈淡黄色,细如面粉。镜下观察主要为圆心目硅藻:直链藻、三角藻、双菱藻、盒形藻、伞藻等,羽纹目硅藻有针杆藻等。 由于江西的硅藻产出的地质时代比较老,原来的蛋白石均重结晶为石英,使壳面的显  相似文献   

4.
<正> 江西上饶以南铅山、广丰等地二叠纪煤系地层时代的讨论多年来一直为地质工作者所关注。1963年赣东北地质队在铅山新安埠一带“乐平煤系”底部的黑色页岩中采获Mexicoceras等茅口期头足类,将这一层位名为“湖塘组”,划归下二叠统。此后,不断地在煤系更高的层位,如“彭家段”的中、上部,“童家段”的下、中部,相继发现了早二叠世菊石和鲍,从而将本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逐步上延。李文恒(1975,1979)、李文恒、田宝霖和  相似文献   

5.
试谈上二叠统的下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自盛金章在苏南龙潭组下部发现茅口期(竹蜓)类分子以后,在江西铅山、福建、浙西、浙北、广东、湖南及赣南等地先后在龙潭组的下部发现了早二叠世化石,因而上二叠统下界是否上移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许多古生物地层工作者依据古生物而将龙潭组下部的时代改为早二叠世。但不少地质工作者依据岩石地层特征而主张仍属晚二叠世,后者的主要依据是: (一)在湘中、赣中等地东吴运动表现明显,而官山段及与其相当的地层仅在个别地点发现  相似文献   

6.
“东吴运动”不应做为上、下二叠统的界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文恒 《地层学杂志》1992,16(2):138-142
<正> 华南地区的长兴组(大隆组)与茅口组(孤峰组)之间的龙潭组,以往被视为晚二叠世早期的沉积,近年来,概念已有很大突破。童子岩组、饶南组属早二叠世已确信无疑,苏南、粤北等地龙潭组下部属早二叠世的意见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赣中龙潭组的时代尽管在新余、莲花等地于官山段下部采到早二叠世的筵类化石,但多数人不主张将官山段改为早二叠世。理由为:官山段仅在个别地区于下部找到早二叠世筵类,而官山段与茅口灰岩为假整合接触,界线清楚,主张以“东吴运动”做为早、晚二叠世的界线。  相似文献   

7.
江西中部石炭—二叠系界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江西中部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地层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在船山组Sphaero-schwagerina带之上,栖霞组Misellina claudiae带之下有一套深灰色中至厚层生物泥晶灰岩,含(竹蜓)、牙形刺及珊瑚,厚度一般为40—60m。以高安鸡公岭出露良好,故命名鸡公岭组,用以代表江西中部下二叠统最低层位。  相似文献   

8.
通过1∶250000邦多区幅和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文部—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叠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古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发现赋存于滑塌块体中的生物化石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复合(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新疆伊宁地区早二叠世地层的古地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早二叠世时,伊犁地块已增生到欧亚大陆之上并同塔里木地块连在一起;2)早二叠世后伊犁地块相对欧亚大陆北部稳定区发生过大规模顺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0.
朱相水 《地层学杂志》1994,18(3):214-216
江西乐平早二叠世地层朱相水(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江西南昌,330027)关键词地层,早二叠世,栖霞期,乐平,江西实测剖面位于江西乐平沿沟煤矿矿区东隅,3km无甲村附近,早M叠世地层发育于象鼻山与鲤鱼山之间。剖面系笔者与乐平矿务局沿沟煤矿的姚克敏、徐光...  相似文献   

11.
论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自强 《地层学杂志》1995,19(4):315-320
长期以来对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的划分与对比一直存在着分歧。在硅质岩层里发现了栖霞希瓦格动物群和一些有孔虫类化石。根据这些,浙北地区的早二叠世硅质岩层应归属栖霞组,相当于江苏宁镇地区的栖霞组上硅质岩段。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鉴定了山东济宁煤田(东区)晚古生代孢粉组合中的孢粉化石70属189种.据孢粉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Ⅴ. Cyclogranisporites pressus-Lycospora pellucida组合, Ⅳ. Granulatisporites piroformis组合,Ⅲ. 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组合,Ⅱ. Thymospora pseudothiessenii-T. thiessenii组合,Ⅰ. Densosporites annulatus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确定本区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为:晚石炭世晚期(组合Ⅰ),早二叠世早期(组合Ⅱ),早二叠世中期(组合Ⅲ),早二叠世晚期(组合Ⅳ)和晚二叠世早期(组合Ⅴ),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11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14.
在1:50000广顺幅区调过程中,首次发现广顺地区下二叠统粱山组有大量丰富的遗迹化石存在。本文特作以报道,并为该区早二叠世古环境分析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一、广顺地区梁山组简介梁山组为早二叠世栖霞早期的沉积地层。它与下伏地层上石炭统马平组(主要由亮晶生物屑灰岩、团粒灰岩组成)呈不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由泥—细晶生物屑灰岩夹钙质页岩、泥灰岩、燧石灰岩组成)呈整合接触。梁山组主要由石英砂岩、页岩和粘土岩组成,也见有生物屑硅质岩。有较多的腕足类和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张晓东 《地学前缘》2000,7(4):431-440
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 ,存在意见分歧 ;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 ,晚二叠世为热冷却伸展坳陷 ,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 ,新第三纪至今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 ( 2 )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 ,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 ,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 ( 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盘县煤田(图1)廿余年的煤田地质工作以及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对该区二叠与三叠系的划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具体位置。实际工作中有将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称宣威煤系的,近几年又改称龙潭组的(包括滇东,沈玉蔚,1975)。含煤地层上覆早三叠世早期地层,有沿用滇东“卡以头层”的名称,亦有叫绿色砂岩层和“P·T”过渡层等等。 盘县地区相当“卡以头层”这段地层总厚在70—150米之间,可分上部的绿色砂岩层和下部的粉砂岩、砂质泥岩过渡岩性段。下部一般厚30—40余米,二者在地貌上分界明显,大比例尺填图曾单独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甘新交界地区 3条石炭系和二叠系代表剖面的观察 ,结合多年调查东疆地层的资料积累 ,认为 :1)因绿条山组岩性组合及所含生物群与东疆的东古鲁巴斯套组相同 ,甘新交界地区绿条山组分布区是北塔山地层小区石炭系的南延部分 ,应从黑鹰山地层小区分出 ,甘新交界地区的中南部普遍缺失杜内期沉积 ;  2 )阿齐山—康古尔—雅满苏火山岛弧带与博格达—哈尔里克火山岛弧带的构造造山历程不同 ,彼此的兴衰转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3)甘肃北山石炭纪生物群与天山一级地层区的生物群相似 ,具有特提斯区系和西伯利亚—北美区系相互交会、混生的过渡性质 ;  4 )来自兴蒙海槽的早二叠世海侵 ,未波及北疆地区 ,而是经由北山、红柳河谷地 ,终止于库姆塔格沙垄以东的狭小区域 ,根据雅满苏西大沟阿瑟尔期类化石的发现 ,推断至今从未发现早二叠世类化石的北山 ,主要原因是调查程度较低 ;  5 )在金窝子金矿、2 10金矿及 2 30矿脉附近找到许多早二叠世生物化石 ,对仅根据一个同位素年龄数据 ( 36 1.1Ma)建立的“金窝子组”提出质疑 ,否定区内存在泥盆纪地层 ,认为金窝子金矿围岩地层的时代是早二叠世 ,不是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在西藏北部双湖才多茶卡地区新发现的晚泥盆世和晚二叠世放射虫硅质岩,实测剖面的第9层硅质岩以产Neoalbaillella动物群为特征,其中N.ormithoformis,N.optima是晚二叠世长兴阶的2个带化石;第14层硅质岩以产Entactinids动物群为特征,其中Stigmosphaerostylusoumonhaoensis,Triloneheechinata,Archocyrtiumriedeli等主要见于晚泥盆世法门阶。上述2个动物群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才多茶卡地区晚古生代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为重新认识双湖构造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构造环境、“构造带是否东延”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重庆中梁山地区海相二叠—三叠系过渡层的发现及研究,认为二叠、三叠系原划定的假整合面不存在;过渡层的时代应定为早三叠世,也就是把前人厘定的二叠、三叠系界线上移1.01m。  相似文献   

20.
珠穆朗玛峰北坡二叠纪动物化石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通过三年(1966-1968)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我国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地层系统。他们对该区南部的二叠系合称为色龙群,认为采到的化石属于早二叠世茅口期,可能包括部分晚二叠世龙潭期。同时指出:“至今没有在剖面上发现Gangamopteris植物群”;“对(该区)相当我国南方栖霞期的沉积和相当喜马拉雅西段的Talchir冰碛层,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