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水》2019,(6)
陕西泾惠渠灌区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灌区之一。近年来,随着灌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程度不断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不断威胁灌区的水文生态安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泾惠渠灌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三个代表年1990、2005、2020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灌区水文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为建设生态文明灌区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水资源安全度和土壤环境安全度都是从1990年到2005年降低,到2020年又升高;居民发展安全度则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2.
由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主持召开的“泾惠渠灌区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阶段评审会议于85年元月11—18日在泾惠渠管理局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科委、省水利设计院、关中各大灌区的省、地、县地下水工作队代表共三十余人。会议代表对规划组提交的报告、图件及附件等  相似文献   

3.
赵鸿君 《地下水》2022,(5):316-317
为研究灌区渠道水藻问题,以陕西泾惠渠灌区南干渠为例,综合灌区水藻治理研究与实践,对灌区南干渠水藻危害、常用清理方法及成效进行归纳分析,提出治理对策。结果显示:南干渠水藻生长后的导致渠道糙率达到0.021以上,较渠道设计糙率0.017增加24%以上,水流速度减缓至1 m/s左右,较设计流速1.45 m/s降低了30%左右。渠道水藻不及时清理会导致渠道过流能力严重下降,引起渠水高水位运行,威胁渠道安全运行,影响灌区农业抗旱灌溉、防汛及水力发电生产;灌区采用人工和机械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水藻清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未来应在清理中不断摸索创新工作方式,从加强开展水质及水藻生长监测、加大灌溉供水周期水藻清理力度和充分发挥自然阳光清理效果方面综合施策,及时解决水藻问题,保证渠道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4.
泾惠渠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双  侯丽雅  张海宾 《地下水》2010,32(5):52-53,63
合理调配泾惠渠灌区水量,提高灌区灌溉效益。根据渠首来水量、含沙量与降雨情况,采取续灌调配水量、轮灌调配水量和应变调配水量三种方法。通过灌区配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灌区的应用,三种水量调配方法提高了灌区供水调蓄能力,有效缓解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按不同情况调配水量,将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秦三群 《地下水》2005,27(4):278-279
灌区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作物生产提供良好水、土、肥、气、热环境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设施,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交叉和融合.通过对泾惠渠灌区水环境分析,从消除其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灌区和谐的目的出发,提出改善灌区水环境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污染特征及人体健康风险状况,采集地下水样品进行分析测定,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再利用GIS获取主要污染物As、Cr (Ⅵ)和NO3--N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借鉴美国环境保护署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灌区地下水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As、Cr (Ⅵ)、NO3--N的质量浓度均超标,As对成人的致癌风险最高达3.50×10-4,明显超出限值1.00×10-4,长期暴露对当地居民带来罹患癌症的健康风险较高;As、Cr (Ⅵ)、NO3--N的非致癌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为Cr (Ⅵ)、NO3--N、As,其中Cr (Ⅵ)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最高,达8.693 7,远超限值1.000 0,危害性最大。空间分布特征方面,As的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最高,为42.82%,As、Cr (Ⅵ)、NO3--N的非致癌风险区域面积比例分别高达69.19%、69.06%和66.55%,水安全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4)
泾惠渠灌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对灌区灌溉工程、水资源利用、节水管理三方面简要阐述的基础上,针对灌区农业节水中存在的水价标准过低、农民缺乏节水观念、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结合灌区实际提出推进水价改革、水权制度改革、提高节水意识、实施节水改造等对策和建议,为相关灌区开展农业节水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史方方 《地下水》2018,(5):81-84
西安市城市供水系统存在供水风险,应急水源是应对供水风险的有效措施。以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供水系统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设定了6种风险模式;定量评价各种风险模式下对常规水源可供水量的影响;经供需平衡分析,确定出各水平年的应急水源规模;旨在为西安市城市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主城区2020年应急水源规模为66.0万m^3/d;2025年应急水源规模为38.8万m^3/d;2030年应急水源规模为42.1万m^3/d。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09,31(3):F0003-F0003
陕西省地下水工作会议于2009年4月14日在西安市隆重召开!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各设区市水利(务)局、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渭、洛惠渠等单位、灌区的主管领导、各地下水管理监测机构的负责人和省水利厅人事教育处、规划计划处、水资源与科技处、宣传中心以及《地下水》编辑部等新闻媒体记者等8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PDA和3S技术支持下的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徐斌 《水文》2010,30(3)
地下水水质调查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状况的基本工作,是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承载力研究、地下水污染研究等工作的基础性工作.运用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将新技术PDA和3S集成技术引入这一工作领域,构建了基于3S的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模型,并进行了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并在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评价工作中运用,较传统方法工作量小,调查精度高,评价结果可靠,数据管理可持续性强,提高了地下水水质调查与质量评价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6,(3)
分析泾惠渠灌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骨干渠系工程的实施的效益,从管护费用、渠系水利用率、减少渗漏量、增引适时水量等方面分析工程效益,从农业增产、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经营方式转变等方面分析社会效益,从节水意识、农村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分析管理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21,(5)
以泾惠渠灌区绿化工作为例,对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绿化工作开展现状和取得成效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分析结果认为:灌区骨干工程绿化工作实施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渠成风景线、库成风景区"的目标任务,对灌区骨干工程岸线保护和水域生态的治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在绿化工作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渠道工程线长面广,绿化工作实施和管护难度较大、管理维护经费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绿化工作的实施效果。针对存在问题从培养灌区群众爱渠护绿意识、加强日常管理和争取资金投入方面提出具体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1984,(1)
八三年汛期,我省关中五大灌区在集中降雨之后,地下水位急剧上升,不少村镇农田被淹,棉花减产,秋粮霉烂,群众生活遭受重大损失。现将关中五大灌区汛期地下水动态情况简报如下:一、灌区地下水动态泾、洛、东方红、宝鸡峡和冯家山灌区,是分布在关中渭河北岸的五个大型灌区。灌溉渭北28个县(市)的774.3万亩耕地,是我省主要粮棉生产基地。其中泾、洛、东方红及老渭惠灌区,为河流阶地型灌区,总面积447.34万亩,占五大灌区总面积的58%;冯家山和宝鸡峡灌区的原上  相似文献   

14.
孔春梅 《地下水》2014,(5):131-132
麻栗坝灌区是云南省商品粮基地,灌区内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科学合理的管理灌区用水对区内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及国外在灌区用水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管理机构的设置、供水水源的管理、灌区用水制度、水费制度及量水设施等方面对麻栗坝灌区的用水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7,(4)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属于泾河自流引水的大(Ⅱ)型灌区,涉及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三市的临潼、阎良、高陵、泾阳、三原、富平6县(区)。本文对泾惠渠灌区高陵县药惠段末级渠系现状进行分析,显示该区域预制板安砌梯形渠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已运行二十多年,存在衬砌标准低,过流能力不足,渠系建筑物老化,桥孔下陷,渠道引水能力降低,斗渠及以下田间工程灌溉水利用率低,损失浪费严重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水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末级渠系实施改造,对该区域斗渠、农渠进行必要的衬砌、整治,有效改善了原渠道状况极差的状况,经夏灌及冬春灌运行,渠道输水能力大幅提高,充分发挥出了骨干工程及末级渠系改造工程效益,灌溉周期缩短,灌溉保证率提高,特别是在夏季引水期间,灌溉水含沙量大,可有效减少渠道淤积,增加灌溉引水量,扩大灌溉面积,同时减少了渠道巡护用工,节约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饮水水源水质的人体健康安全是水源是否安全的首要问题。在调查锡矿矿坑水作为个旧市A镇及B矿段锡矿生活区饮用水源情况的基础上,应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和美国环保署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饮用水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中重金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危害较高,风险值超过了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中以Cr6+和As的致癌风险最大,应优先控制;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风险值在10-8以下,远低于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虽然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是长期饮用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7.
黄玉  蔡保新  王宇  李昊熹 《地质通报》2014,33(8):1260-1266
饮水水源水质的人体健康安全是水源是否安全的首要问题。在调查锡矿矿坑水作为个旧市A镇及B矿段锡矿生活区饮用水源情况的基础上,应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和美国环保署推荐的风险评估模型,开展饮用水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水源中重金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危害较高,风险值超过了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其中以Cr6+和As的致癌风险最大,应优先控制;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风险值在10-8以下,远低于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虽然水中重金属含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但是长期饮用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16,(4)
选择单因子评价法、F值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集对分析法等四种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对岷县南部和西部的15个农村供水水源地进行水质评价,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各种评价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综合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四种评价结果表明:岷县南部和西部15个城乡供水水源地地质80%不达标,经相关处理后才可作为生活饮用水源。为该地区其后同类供水水源地的水质评价及防治污染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崖山灌区位于西北内陆,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开展盐渍化灾害风险评价十分必要。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盐渍化灾害风险形成机制,建立了盐渍化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熵组合权重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分析红崖山灌区扰动土壤盐渍化的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借助GIS技术对红崖山灌区土壤盐渍化风险进行评价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红崖山灌区盐渍化灾害风险较高,极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面积分别为278 km2、564 km2,共占红崖山灌区总面积45%,近一半土地面临着盐渍化灾害高风险的威胁,盐渍化问题严峻。  相似文献   

20.
郝奇琛  石建  苏晨  姜山  邵景力  万淼 《水文》2013,33(5):39-45
为有效解决鲁西南高氟区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问题,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岩土样分析、综合评价研究,查明高氟水的分布规律、圈定生活饮用水找水靶区。结合供水水源空间分布特征、供水现状及供水方式,因地制宜,提出了3种供水模式:以浅层孔隙水或岩溶裂隙水为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以深层孔隙水为饮用水源集中供水并且以浅层孔隙水为生活用水水源的分散供水模式,以及以地表水为主要水源的集中供水模式。供水模式的划分可为鲁西南高氟改水工作及供水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