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消除露天采石场残山存在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减轻废弃土石对大气的污染,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本文以东平县石灰石露天采场综合治理为例,探讨了硬岩场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综合方法,包括针对边坡进行放坡、对采坑进行推高垫低的工程施工方法,生态恢复物种的选取和培育方法等,为其它类似采石场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以内蒙古卓资县大苏计钼矿为例,在矿山开采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形式及地质灾害类型, 预测生产活动可能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进一步危害,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重点描述了防洪堤坝从方案设计到具体施工的全过程,以及露天采场的恢复与治理、排土场治理、尾矿库治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93-497
在了解矿山基本概况和查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实际情况,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等方面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现状评估表明,该矿山主要发育滑坡和危岩,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对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植被恢复工程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对消除或减弱矿山地质灾害,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了解矿山基本概况和查清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实际情况,从地质灾害、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等方面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现状评估表明,该矿山主要发育滑坡和危岩,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对地貌景观影响较严重。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植被恢复工程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对消除或减弱矿山地质灾害,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中的景观再造模式,本文以玉田县某采石废弃矿山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和勘探,分析了废弃采石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即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损毁、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再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废弃矿山的景观再造能够重塑地形地貌景观,恢复损毁土地,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重构环境生态系统,达到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目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类似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系统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实践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和治理工程,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污染、水土流失,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改善矿区和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达到矿地和谐,为废弃矿山周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掌握甘肃肃北某铁矿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并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灾害、地下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4个方面,对铁矿山可能发生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恢复治理分区,总结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治理措施。通过本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使日益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减少或消除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全面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露天矿山被开采,不仅使矿区及周边地质环境遭到了较严重的破坏,也衍生了诸如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威胁着矿区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矿山开采后的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东芦山废弃矿区为例,制定了相应的环保恢复治理措施,为小型露天矿山的恢复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也促进了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安徽省霍邱县彭店新农村示范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为例,通过露采坑回填、排水系统修筑等工程措施以及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治理后,不仅消除了矿区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土地利用类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还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实现了废弃矿山与新农村建设点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矿山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巩义市矿产资源丰富,前期矿山开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历史遗留的露天开采矿山地质问题频频引发各种地质灾害,治理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以夹津口镇丁沟村治理Ⅱ区为例,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出发,探讨矿山恢复治理设计原则、思路、方法和效果,明确不同矿山环境治理模式下治理方法的配套设计方案,最终通过设计工程的实施,达到预期治理效果,不仅有效消除各种地质灾害隐患,而且产生多层次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烟台市牟平区金牛山矿山采矿历史遗留的老采坑硐(井)、塌陷带和采空区等综合恢复治理,详细介绍了采空区充填注浆的设计和施工工艺,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地质环境。该工程设计及成功实践对类似金矿塌陷带和采空区治理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是国家绿水青山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查明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本文采用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岩土样采集测试等方法,调查了全省所有在建、生产、废弃、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分析了土地资源压占与损毁、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含水层结构破坏、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建立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进而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对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建议,为全省有计划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盱眙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严军  邓涛 《江苏地质》2009,33(4):443-446
矿业开发对盱眙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历史上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废弃宕口遗留的高陡边坡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关停和矿山整合等措施的落实,保护矿山环境;通过废弃宕口的地质环境治理,在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宕口披上绿装,修复生态,再造青山绿水,真正做到开发、保护、治理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斋堂镇地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多年矿山开采活动造成土地资源、水资源破坏,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矸石堆污染及生态景观破坏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危害严重、破坏性大、影响面广及分布集中等特点,严重地影响了斋堂地区的整体环境,威胁部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当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文章根据斋堂镇地区存在的诸多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通过相应的技术工作手段全面掌握区内各种环境地质问题隐患,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采取预防措施、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环境恢复措施等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各种危害,逐步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5.
罗晓娟  余勇利 《江苏地质》2015,39(1):153-157
目前,废弃露天矿山的治理不仅需要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同时需要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滚石灾害是高陡边坡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滚石的弹跳高度和落点分布范围,同时合理运用台阶植被绿化等生态治理措施。以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荆溪山废弃矿山高陡边坡为例,通过对落石运动轨迹模拟分析,提出综合生态治理方案,为相关边坡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矿山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开展广东曲江大宝山多金属矿开发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获取矿山占地情况、矿山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污染、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础数据。在矿山水体污染、矿山土壤污染、矿山固体废弃物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4个方面评价大宝山矿山地质环境。通过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与建议,为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西藏自治区闭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也对开采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闭坑矿区采坑散布、弃渣随意堆放,造成的土地资源占压和破坏、草地破坏、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隐患等环境问题.目前,闭坑矿山已开展了部分恢复,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闭坑矿山的地质环境现状和治理成效,提出了今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吕志涛  张利  郭公喆 《地下水》2009,31(1):138-139
泥石流灾害对羊沟地质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加之高庄金矿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给羊沟带来诸多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对羊沟流域地质灾害成因类型的分析,明确了治理地质灾害的四个重大意义,说明治理工作迫在眉捷。  相似文献   

20.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波  肖桂珍 《西北地质》2003,36(C00):130-133
本文主要叙述了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任务、评估思路、工作方法以及矿山环境生态恢复治理等。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工作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行政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也使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变为矿山企业保护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实施生态恢复与治理,建设“绿色矿山”的自觉行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