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末次冰期以来太行山区的植被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末次盛冰期时,太行山区的植被以草原为主,森林覆盖率低于10%或更少;17000-10000aB.P.是一快速增温时期,森林覆盖率已比现在高,达20% ̄30%;10000-8000aB.P.的早全新世,森林植被进一步扩展,达20% ̄40%,太行山北段高于南段;8000-5000B.P.是太行山森林覆盖度最好的时期,约50%或更多,但太行山南段的森林已开始遭到人类活动有选择的破坏;5000-2500a  相似文献   

2.
根据全新世沉积重矿物组合与古土壤养分分析的结果,认为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沉积环境有过多次正逆变化:11-10kaB。P.、8500-5000aB,P.、4000-3500aB.P.、2700-2000aB,P.以及1500-1000aB.P.时期气候较为潮湿,土壤、植被发育较好,化学风化作用较强,风沙活动受到限制,为相对低能的沉积环境。介于其间的时期则分别为机械风化作用占优势的高能沉积环境,土壤风蚀严重,气候较为干燥。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全新世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宋长春 《地理学报》1997,52(5):429-429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主要经历了由琼-温-暖-温-凉的序列,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9100aBP-7400aBP,气候偏干偏冷;7400aBP-5000aBP,气候波动剧烈,属过渡期,前期气候温和偏干旱,后期温和偏湿润;5000aBP-4100aBP,气候温暖湿润,4100aBP-1350aBP,属气候过渡期,气候逐渐趋向干旱,人类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橄榄坝泥炭剖面的放射性碳测年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该沼泽泥炭堆积始于约7250aB.P.,当时橄榄坝盆地的植被是以千果榄仁和龙脑香科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被,约5690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热带雨林逐渐从盆地内消失,并再也未能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橄榄坝泥炭剖面的放射性碳测年和孢粉分析研究表明,该沼泽泥炭堆积始于约7250aB.P.,当时橄榄坝盆地的植被是以千果榄仁和龙胆香料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被,约5690aB.P.在气候变凉干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热带雨林逐渐从盆地内消失,并再也未能恢复起来。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岱海湖泊岩芯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碳酸盐和磁化率等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岱海近1000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980aB.P-730aB.P.,气候以暖湿为主,岱海为高湖而期;730aB.P.-480aB.P.,以冷偏干气候为主;480aB.P.-270B.P.,湖而急剧下降,气候冷偏湿转冷干气候;270aB.P.-110aB.p.,湖泊收缩,以温干气候为主;110aB.P.以来,有效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人类活动对东川森林破坏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麟 《山地学报》2003,21(3):304-310
对云南东川清代民初“土法炼铜”、农业垦殖和薪炭利用三种主要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的破坏作用大小首次进行了定量估算,在方法上充分考虑了森林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和演替速率,因此对清末民初东川三种主要人类活动毁林下限值的计算结果:毁林面积1395.5—1576.1km^2,毁林覆盖率12.2—13.8%,是较为可靠的。该方法在定量研究历史植被方面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夏玉梅 《地理科学》1996,16(4):337-344
根据3个高位泥炭剖面孢粉分析和^14C测年数据,以及植物残体、微量元素与营养元素等分析相互印证,揭示大小安岭分别5000a B.P.和2700a B.P.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和植物群与气候演变过程。分析表明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形成了低、中和高位发育阶段的演变,大兴安岭高位泥形成晚于小兴安岭。1300a B.P.大小兴安岭普遍发育高位泥炭。该区图强和汤北(94-A)高位泥炭剖面分别是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标准  相似文献   

9.
贡嘎山区在全新世初期(10000-7500aBP),气候渐暖,冰川后退,泥石流发生频次剧增;中期(7500-4000aBP),出现高温气候,冰川强烈后退,沉积物则以冰水河流相为主;晚期(<4000aBP),气候转冷,出现新冰期。嗣后,气候转暖,但有三次明显的冰进过程;400aBP前,气候再度转冷,出现小冰期。大量的泥石流点是出现在气候转暖、冰川退缩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杨志荣 《地理科学》1998,18(5):479-485
以大青山调角海子剖面的孢粉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为依据,结合邻区古土壤序列,湖泊演化及考古研究资料,阐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始于9250aB.P.左右,结束于4000a,B.P.前后,6330aB.P.前后出现大暖期植被与气候变化的重要转折;  相似文献   

13.
晚新生代金沙江形成时代与过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在多次的野外考察和充分的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金沙江地区河谷层状地貌系列和断陷盆地相关沉积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金沙江自晚新生代以来的形成和演化。晚新生代金沙江水系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①3.40MaB.P之前,为高原面形成期间的古水系阶段;②3.40~2.00±0.20MaB.P,为金沙江水系孕育阶段;③2.00±0.20~1.54±0.178MaB.P,为金沙江水系调整阶段;④1.54±0.178MaB.P以来为现代金沙江水系形成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内蒙西拉木伦河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   总被引:63,自引:7,他引:56  
夏正楷  邓辉  武弘麟 《地理学报》2000,55(3):329-336
内蒙赤峰西拉木可流域属我国北方干旱-背地里我农牧交错带。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这时生态环境失调,沙化严重,人地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况。但是,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8000 ̄3000aBP期间的全新世大暖期,该流域曾是我国史前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当时人类文化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剖析西拉木伦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将有助于了解当时的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清海  阳小兰 《地理科学》1998,18(5):486-492
冲积物是第四纪孢粉分析经常遇到的研究对象。冲积物孢粉研究表明,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冀北山地植被演变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白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较早;对潮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较晚。  相似文献   

16.
临夏盆地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沉积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力  李吉均 《地理科学》1998,18(4):349-354
临夏盆地东山古湖(2.35~1.65MaB.P.)沉积厚达84m,是六盘山以西早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典型代表。以2.5m的间隔对其进行系统采样,以CaCO3含量变化为指标建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曲线,对曲线进行周期分析表明,东山古湖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具有明显的41000a主导周期;其中2.28MaB.P.和1.75~1.80MaB.P.时段为两个明显的冷湿时期,表明东亚季风在建立初期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贡嘎山地区全新世的冰川变化、气候变化与河谷阶地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区冰川变化与河谷阶地发育关系密切,全新世初气候转暖,冰川逐步后退,形成第四级河流阶地(T4下部),全新世中期的高温期(7500-4000aBP)冰川强烈消融,形成第四级阶地(T4中上部)<7420±90aBP;全新世晚期气候转冷,新冰期可分出三次冰进:前观景台冰进>3080±80aBP,观景台冰进1550±80-2350±65aBP,海螺沟冰进940±85-780±90aBP,相应出现T3>3000aBP,T21200±70-2170±60aBP,T1930±70aBP,现在小冰期最早出现在400年前,有3次波动,相当于公元1603-1650;1751-1800;1851-1900;三次气候寒冷期。  相似文献   

18.
钟巍  熊黑钢 《中国沙漠》1999,19(4):343-347
策勒绿洲沉积地层及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虽然近4 ka B.P.来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时期的波动。结合年代学的研究,以约2 000 aB.P.为界,其以前气候以相对湿润为主,而此以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揭示出4 次具有突变性质的气候转干时期,即自约1 500a B.P.开始,类似本地区现今气候环境特征已经出现,自约1 200 a B.P.至1 000 a B.P.、1 000 a B.P.至630 aB.P.期间和200 a B.P.以后,策勒地区沙漠化进程急剧加强。本研究揭示了4 ka B.P.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而上述气候的转干事件与塔里木盆地古城废弃事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吻合关系,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东南极普里兹湾海区NP93-2柱样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指示出两个地磁场反极性漂移,其中之一位于60-67.5cm,而67.5-72.5cm处经14C测年为10315±800aB.P.,推算该反极性漂移的年龄为9980-8880aB.P.,可能是哥德堡反极性漂移(Gothenburg,12000aB.P.前后)在该沉积物中的记录;另一反极性漂移位于27.5-32.5cm处,经14C测年为5390±600aB.P.。国际上所见报导的资料中尚无相应年龄的反极性事件可以与之对比。只有国内一些地区发现的反向极性漂移记录与之接近,但这些反极性漂移是否为同一事件的反映,或该反极性漂移本身是否真实存在,目前还难于论定,有待今后进一步工作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的研究表明,虽然近四千来来气候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其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的波动。以200aBP为界,其前以相对湿润为主,而其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存在三次干旱化程度加剧时期,即1500aBP,1200aBP和1000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