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不断提高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整编的精度和速度,搞好地下水观测研究工作,根据西北、内蒙六省区第四次协作会议决定,甘肃省水利厅于1984年3月1日至3月24日在甘肃省武威县举办一期PC—1500袖珍电子计算机学习班。学习班聘请山西省太原水文分站张宏良工程师讲授了BASIC语言和部分扩展的BASIC语言以及在PC-1500  相似文献   

2.
大沙沟石炭纪无烟煤勘探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县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迭系和侏罗系,白垩系仅出露于小红沟以东。加里东晚期花岗岩在上述沉积盖层周围广泛分布。勘探区构造位置处于祁吕贺兰山字型西翼褶带与河西系武威—临洮构造带交接部位。成煤后的构造变动使该区屡经破坏和改造。形态各异,性质不同,规模悬殊的褶皱、断裂广泛发育,纵横交错,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象(图1)。  相似文献   

3.
西北、内蒙六省(区)第二次地下水长期观测研究协作会议,在甘肃省武威县召开。参加会议的除六省(区)代表外,还邀请了兄弟省有关科研和大专院校的代表共八十二人。水利部也派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总结交流了各地在地下水观测研究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认真贯彻调整时期的水利建设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管理方面来,武威县从一九八○年以来,狠抓了井灌区的调整、改革和配套挖潜工作,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它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调整机井布局扩大单井控制面积一九八○年,全县机井普查,发现以往机井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一)机井布局不够合理,密度过大,相互干扰,单井效率低。(二)井深不够,成井工艺差,半拉子井多,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各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丽娟  张勃 《冰川冻土》2011,33(5):1169-1175
根据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以全国及甘肃省为参照区域,计算了2001—2008年甘肃省各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甘肃省的承载状态在2001—2002年呈超载状态,但自2003年以后处于富余状态;甘肃省超载最严重的是临夏,其次是陇南,然后依次是天水、甘南、定西、武威.省会兰州...  相似文献   

6.
杨增斌  郑伯贤 《地下水》1995,17(2):62-63,67
在给水工程钻井时,以往遇到砾卵石地层,一般采用小径钻进然后多级扩孔的方法成井,往往钻进效率低,孔内事故多,甚至造成钻孔报废。1994年,我部在甘肃省山丹县以东40km处,成井一眼,孔深277m。该孔地层复杂,以漂、砾、卵石为主,钻井困难,效率低。我们使用的设备是SPJ—300型水文水井钻机,采用了大口径一次成井的钻井工艺,提高了钻井效率和纯钻进效率,减少了孔内事故的发生,保证了钻孔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野战给水工程保障在漂、卵、砾石地层中快速成井开拓了新路子,提供了依据,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BP神经网络方法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质量评价模型,并以甘肃省武威盆地的地下水位监测网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研究表明,在武威和清源附近地下水监测点密度大于0.09/km^2的三个区域,需要进一步调整地下水监测点结构。武威以东、双城以南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和武威以西的山前地带,需要增加地下水监测点。其它地下水监测点密度小于0.03/km^2的地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地质学会共同召开的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学术讨论会于1980年10月底在甘肃武威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地质、水利、农业、城建、冶金、石油等系统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的代表共计107人。会议收到论文51篇,包括区域水文地质15篇,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参数计算22篇,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技术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沙漠边缘粉细砂地层供水管井成井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地处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下游。八十年代后期该县城施工供水井,由于当时只在成井工艺上研究,在滤水管上用纱网、棕皮包扎滤水管,经过无数次试验,水井不是涌砂严重,坍塌报废,就是水井水量极小,无法使用。因此认为该地层不宜进行打井取水工程。进入九十年代,开发地下水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吸取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决定从增大钻孔口径入手,提高反滤层厚度成井工艺研究。经过实验,终于取得了在沙漠边缘地带粉细砂地层供水管井成井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单井出水量达到200m3/h,降深小于10m,且含砂量小于成井规范…  相似文献   

10.
胡瑞 《地下水》1993,15(4):181-181
1 无纺布成井的意义无纺布代替填砾成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a.解决了填料供求紧张的矛盾;b.减轻了交通运输量,就前些年通辽市平均每年约1400眼的打井任务而言,年总需填砾约3万m~3,用无纺布成井可节约运输近2000节车皮,同时又可减少相应数量的公路及畜力运输量;c.用无纺布成井避免了在填料运输过程中,由  相似文献   

11.
地面钻井抽采工作面上覆采动区的煤层瓦斯,能很好地解决低透气性煤层的瓦斯抽采难题,但因钻井的成井率低,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通过对钻井布置、钻井结构、钻井采气及井底层位、钻井施工技术与管理等影响成井的关键因素的研究,并将地面抽采瓦斯钻井成井技术在新集一矿进行实际应用,发现施工的12个地面抽采瓦斯钻井百分之百成井,为地面钻井法抽采瓦斯的成功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冻土专门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水工建筑物抗冻情报网共同发起召开的工程冻土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9月22—25日在兰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我国北方10个省市区的科研、设计院所、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及防渗材料生产厂家19个单位共32位代表。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甘肃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冯婉玲、甘肃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甘肃省水利学会名誉理事长王钟浩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学祖研究员就国内冻胀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了学术发言。会议就冻深和冻胀的预报、冻土工程分类、冻土力学和冻土热学最新研究成果、工程防冻胀融化破坏措施等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13.
在供水管井施工中,大口径铸铁井管深井成井时,下井管是关键的一道工序。多年来一直采用夹板下管,在下管过程中用扳手反复紧松夹板螺丝,工作繁琐、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又不安全。为了改进下管工艺,我们设计制作了一套下管器,经实践使用效果很好。其优点:①可以提高成井工艺质量;②改善了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③下管安全可靠;④下管速度快、效率高、避免了孔内事故。所以使用下管器下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二元双层结构的水井由一次成井改为二次成井工艺的施工实例,阐述了二次成井工艺的施工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既保证了安全成井,又提高了涌水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成林  卜春燕  汪延彬 《冰川冻土》2017,39(6):1374-1380
为全面掌握甘肃省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建立"省-区-县-渐变类型区-地块"监测体系,以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三级区为单位选取监测县,运用"重点分等因素划定"方法划分监测县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区、确定驱动因素,通过在县域范围内布设监测单元,对监测单元耕地质量渐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做出趋势性评价。最后,以监测县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基础,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甘肃省耕地质量进行空间局部估计,对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布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2015年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全省监测县耕地等别平均提高了0.14等。河西走廊区中部、陇南山区南部等别有较大幅度提高;晋陵丘陵沟谷区、陇东黄土旱塬区东部、甘南高原区中部等别有较大幅度降低;南部地区变化的幅度整体高于北部地区。(2)甘肃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全省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地灌溉保证率多为一般满足和不满足,但得益于近年来全省修建大型引、供水工程,全省耕地灌溉保证率有了提高;耕地质量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饮用天然矿泉水水井探采一次成井勘查的基础上,就成井工艺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实施方案。通过对水质、水量的检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找出一条高品质矿泉水成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东明县水利局从提高经济效益入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试验总结出一种新井型,井型结构见图1,现已成井六十余眼。实践证明:这种井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涌水量大,易管理等优点,对农村打井灌溉有使用价值。现将成井工艺及滤水管制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玉林、黎塘、邕宁、崇左、宁明等县、市的15个村镇,使用综合电法寻找岩溶裂隙水,根据物探资料布孔18个,成井14个。  相似文献   

19.
北京西部卵石地层常采用冲击钻进工艺成井,机械体积大、成孔时间长、洗井质量差、对地面交通影响大,成井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对环境影响较大.“一体化成井技术”采用风动潜孔锤成孔,跟进钢制井管一次成井.该工法具有成孔效率高、不用制备泥浆、不用专门洗井,施工占地较小、灵活等特点,尤其在改善环境及交通方面优势明显.介绍了该工艺在北京地铁降水工程中的应用,探讨了一套完备的一体化成井技术,经近两年多的施工实践,充分表明对类似工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3月26日,甘肃省地质学会、甘肃省地矿局联合组织召开《甘肃地质》第六届编辑委员会会议。《甘肃地质》是由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和甘肃省地质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根据甘肃省地质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变动情况,经甘肃省地矿局和甘肃省地质学会共同商议,吸纳地学行业内具有丰富审稿经验和专业经历、编审水平的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等知名专家、学者加入编辑委员会,对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产生了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