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深埋长隧洞温度场的评价预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高地温问题是深埋长隧洞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之一,由于地质介质的复杂性及包括地下水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地质体地温分布问题异常复杂,这对当前能源及交通工程中所涉及的深埋长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形成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推导了热传导-对流型方程的有限元解法,然后以锦屏山深埋长隧道为例,探讨了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地下水对地温场的影响,合理解释了该工程平硐中出现的地温负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102-108
新建川藏铁路某长大深埋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分级,岩爆,大变形,涌突水,瓦斯,地温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铁路选线及施工潜在影响极大。通过对某隧道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进行调查,简要分析了该深埋隧道工程主要地质问题围岩失稳、大变形、岩爆、涌突水、可溶岩、瓦斯及有害气体等(杨小军,2017)。针对该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深埋长大隧道围岩分类评价的探讨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国内外深埋长大隧道规模的增大和工程项目的增多,其围岩分类,评价愈显重要和迫切。深埋长大隧道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施工前期勘探工程量少,控制程度低,勘夺分类,评价极为困难。在总结当前隧道围岩分类,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结合具体工程探讨了深埋长大隧道围岩分类,评价的实现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缝合带及断裂、温泉出露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较多,易产生局部异常高热源。在明显的地热异常与大埋深的共同作用下,在建的某交通线路极易受到高地温灾害的威胁。本文在整理归纳青藏高原近地表地温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隧道高地温的成因,依托某交通线路的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典型深埋长大隧道,对某交通线路的深部高地温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国内外其他隧道的高地温风险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地表地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总体上,从时间上,青藏高原地区近地表地温近50年来呈增高趋势,从空间上,呈从北向南,从西向东增加的趋势;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典型隧道受不同程度的高地温风险的影响,拉月隧道的高地温风险高于折多山隧道,高风险区的分布与隧道埋深、地质构造等因素相关,在地热异常区,特殊的地质构造是深部高地温的主要成因;最后通过与国内外工程地质背景类似的隧道对比分析认为,某交通线路折多山隧道、拉月隧道等高地温风险在合理的工程措施下总体可控,但需要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加强深部高地温风险的科学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5.
深埋长隧道有害气体的预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深埋长隧道延伸长、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中常会遇到一系列的地质灾害问题。有害气体为深埋长隧道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论文在现场调查及搜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深埋长大隧道有害气体灾害的预测及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这对指导工程实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埋隧道工程主要灾害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深埋隧道工程由于埋深大、洞程长、地质条件复杂,在修筑过程中,将会发生一系列特殊的灾害地质问题。如:高压涌水、高地应力及岩爆、高地温问题等。本文根据大量深埋隧道工程实例,分析服这些灾害地质问题发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外深埋长大隧道概况及主要地质勘测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对有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了国外30余座长大隧洞的基本情况及工程地质条件、主要勘测方法、施工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长大隧道(尤其是深埋长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勘测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提出了我国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道工程地质勘测应把握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8.
EH4电磁成像系统在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勘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EH4电磁成像系统是一套双源型电磁法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的物探系统,它是CSAMT和MT的结合体。本文介绍了EH4的原理、特点、工作方法和资料处理。该系统首次运用于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勘察中,结合其他手段,成功解译出了隧道的软弱层、地下水及断层破碎带的位置,为划分隧道围岩类别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同时也为高速公路长大深埋隧道提供了一种新的勘察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国庆  李天斌  张岩  付开隆  王栋 《岩土力学》2013,34(12):3513-3519
目前深埋硬岩隧道的岩爆等脆性破坏研究还较少考虑到温度的作用效应。采用精细网格数值模型,提出热-脆性-精细力学计算方法,应用能反映高地应力下硬岩脆性破坏特点的岩体劣化模型,结合能量计算指标,开展了不同温度作用下隧道硬岩脆性破坏的热力耦合分析。以瑞典APSE花岗岩隧洞岩柱为例,进行不同地温下隧道破坏区、能量释放值和应力指标的定量化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地温的增加将使岩体产生附加温度应力,进而增大其脆性破坏程度,计算结果与隧道现场的破坏规律基本一致。热-脆性-精细力学计算能合理描述硬岩的损伤和渐进破坏过程,计算结果较好地揭示了花岗岩等硬岩深埋隧道脆性破坏的温度作用效应,对于高应力、高地温下深部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和主题发言的资料,概述了西北地区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区域稳定问题、活动断裂问题、特殊岩土体问题、高边坡问题、深埋长大隧道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边坡岩体浅层破坏的热应力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温度变化是影响边坡岩体风化并导致浅层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边坡岩体内的温度变化比较复杂, 且随地面温度的变化呈周期性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导致热应力的生成, 温度变化的周期性致使热应力具有交变性。在这种交变应力作用下, 边坡浅部岩体的破坏表现出疲劳特征。本文分析了边坡岩体中的温度场和热应力的分布特征以及边坡岩体疲劳破坏的机理及判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垂直运动的地温场效应与实例剖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孝 《地质科学》1989,(1):77-81
本文讨论了在兼有传导和垂直对流两种传热作用下,一维稳态温度场所具有的特征和利用钻孔温度测量结果判别地下水对流存在与否及定量评定地下水活动对地温场影响的方法。以新郑矿区热异常区的一热水孔为例进行剖析,检验了方法的有效性。这一实例提供了确定新郑地热异常成因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砂岩储层孔隙保存的定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寿建峰  朱国华 《地质科学》1998,33(2):244-250
对北方地区若干盆地的砂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表明,地温场、地质年代和盆地沉降方式对砂岩孔隙的演化和保存有制约作用。地温梯度每增加1℃,砂岩孔隙度平均减小约7%;在地温梯度2-4℃/100m范围内,有效储层的保存深度差异可达2500-3000m.地质年代每增加1Ma,砂岩孔隙度降低约0.018%-0.009%.地层超压可最大保存5%-7%的孔隙度。盆地沉降方式不同引起的孔隙保存量的差异为2%-5%,相应的有效孔隙保存深度的差值约1000m。  相似文献   

14.
邓孝 《地质科学》1990,(1):81-86
本文基于对地壳浅部地温场形成特征及控制因素的分析及对我国东部几十个矿区的地温测量和对若干典型热矿山的研究成果,提出改进的矿山地温类型划分,对原分类加以修订。新的划分系统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类”,按矿区平均地温梯度值分为低地温(梯度)类、中常地温(梯度)类和高地温(梯度)类。第二级为“型”,按引起地温场显著变化的主要控制及致热因素,将低地温类型分为深源低热型、地下水循环冷却型;高地温类分为深源高热型、局部聚热型和附加热源型。这一新的划分基于广厚的资料基础,采取统一的划分原则,具有大的蓄容能力,较之原划分更符合我国矿山地温场的实际,因而对矿山地热研究实用意义更强。  相似文献   

15.
三河尖井田地温异常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热源、成热环境两方面对三河尖井田地温异常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后认为,井田内煤系基底处于相对抬高的构造位置,使大地热流增大;不同热导率岩层的叠层式组合,使煤系聚集的热量不易散失;地下水运动微弱,所起的降温作用很小等因素是导致井田地温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矿山地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我国矿山高温问题趋于严重化,由此而开展的矿山地热研究推动了我国煤炭资源勘稼地温测量的普及;在大量矿山地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山地温类型划分系统,为矿山地温勘探和矿山高温对策提供了理论根据。展望前景,矿山地热研究面临新的研究任务,其中,总结全国煤田地温测量成果和强化矿山地热与降温技术联结纽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缉安  李雨梁 《地质科学》1995,30(3):220-232
在新生代各个历史阶段,莺琼盆地、珠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的古地温依序降低,并和今地温分布特点相似。新生代以来,三大盆地的地温也都有一个逐渐降低并在近期有所回升的趋势,珠三盆地相对变幅不大,莺琼盆地早第三纪的地温比现代更高,北部湾盆地晚第三纪相对低温的特点明显。这些区域地温的差异及其历史的变化,主要不是由于深部地热背景的不同或变化,而是因古地温研究区间沉积物热特性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李寿臣  祁福利  薛军  张孟才  李祥龙 《探矿工程》2016,43(10):275-277,286
随着近年来地温能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地源热泵系统关键部分的换热器的形式和种类也在增加。与此同时,在寒区地温能开发利用方面,由于传统换热器在结构设计及使用上的一些缺陷,使寒区地源热泵系统很难达到设计工作目标,急需研制一种适应寒区地温能采集的经济、高效的换热器。因此,根据寒区地质条件特点和对换热器的性能要求,研制了一种寒区地温能高效换热器。介绍了该换热器的结构形式、技术参数、安装应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汤昆  孔令国 《云南地质》2007,26(3):322-327
构造应力是促进煤炭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压力因素,造成地温局部升高,改变煤的结构。地温升高改变瓦斯动力机制,互相叠加后造成瓦斯含量、动力大幅度提高,给煤矿开采带来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盆地地温和地压对油气成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针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地温—地压系统特征研究薄弱的问题,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地温—地压系统概念,分析珠一坳陷3个典型凹陷的地温、地压及地温—地压系统特征,探讨其成因并分析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珠一坳陷地温梯度表现为浅层低而深层高的特征;地压场表现为恩平组发育弱超压,文昌组发育中幅超压;珠一坳陷发育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即浅层为静压型地温—地压系统,深层为高压型地温—地压系统。迄今为止,珠一坳陷已发现的油气藏集中在浅部层系,以断层油气藏为主,而根据高压型复式地温—地压系统的基本特征,预测深部层系中极有可能发育与断裂活动无关的超压型岩性油气藏。显然查明地温—地压系统分布特征对珠一坳陷油气藏分布预测及勘探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