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引言 水稻超稀植栽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增产潜力,是当前保证水稻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生产实践证明,这项技术措施优点在于有效利用和改变农田小气候条件而提高产量。通过比较水稻不同栽插密度所产生的气象效应以及它对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从气象角度为客观评价超稀植栽培法的实效和生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进一步普及这一技术和挖掘超稀植栽培法的增产潜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稻田栽培食用菌的气象条件,认为在水稻分蘖后期稻田内形成的小气候具有栽培食用菌的优越条件,提出了合理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合理安排食用菌生产环节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稻的分蘖情况,不仅直接影响有效穗的多少,还通过形成不同的群体结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穗粒的多少、千粒重的大小等,严重地影响着水稻的最终产量和品质。通过对水稻分蘖动态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得出水稻的分蘖动态,影响分蘖的光温关系式和本地的光、温条件,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交稻的主要栽培特点之一是分蘖优势特强,80%以上的产量靠分蘖构成。但分蘖具有两重性,早期分蘖能形成一定的穗形结构,有利于高产。后期分蘖不仅成穗率低,且穗形又小,对产量作用不大。分蘖过旺还会造成田间郁闭,恶化小气候条件,以致病虫害严重,导致减产。提高结实率是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 ,全省 1 8个农气站中有 1 6个站进行水稻观测。从近几年水稻报表审核情况看 ,部分观测员对水稻分蘖期观测的技术把握还很差 ,具体表现为各观测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差 ,经不起推敲。现将这几个问题提出 ,谈谈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讨论。1 水稻分蘖普期的确定在水稻观测中 ,返青期密度是必须测定的 ,而从秧田带入本田的分蘖也应作为基本苗计算。设返青期的密度为M1,分蘖普期的密度为M2 ,由水稻分蘖普期的定义可知 :  M2 ∈ [( 1 5 0 % )M1,( 1 80 % )M1]这就是说 ,水稻分蘖普期的密度 ,应…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1982年前多以30×10厘米形式栽培.这样的高密度,时因管理不当,而致水稻倒伏、发病、效益降低等矛盾产生,成为限制水稻高产栽培的主要因素.1983年后,我省推广水稻稀植栽培技术,栽培形式由30×13至30×26厘米不一.实践表明,稀植栽培改善了田间生态环境,缓解了高产水稻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经济  相似文献   

7.
我县南部水资源比较丰富,光热条件较好,适合水稻栽培,有鱼米之乡之称。鉴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我站在农气服务中重点抓了水稻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8.
水稻生产是利用其分蘖的生物学特性,使用少量的种籽,来获得较高的产量,尤其是杂交水稻更是如此。由于不同时期的分蘖穗所处的生境不同,其经济性状差异甚大。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如何根据水稻这些生物学特性来提高其产量,是水稻生  相似文献   

9.
水稻植株高度(简称株高)是指水稻植株茎基部到穗尖(不包括芒长)的高度,它是表征水稻植株生态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据大量统计事实表明,任何品种对气候的适应性,最佳的栽培密度、合理的群体结构都与株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最适的栽培密度与株高有近乎于反比的关系。因此,育种专家们为了使栽培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量模型的水稻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考虑生命活动与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从热力学出发,引入一维能量模型。在一维能量模型的基础上,将水稻对外界能量的摄取能力与水稻生长季中的气温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建立在气温变化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模型。结合气温增长率、水稻最适气温和不同阶段的生物量,以徐士良单形调优算法为基础,利用Forcal二维方程参数拟合,得到关于水稻自然增长率、气温波幅和初始值等参数的最优拟合。将最优拟合数据代入水稻的生长模型,拟合得到水稻的生长曲线和水稻生长随气温的变化趋势。以水稻的生长模型为基础,定性分析水稻的临界气温和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通过分析发现,水稻生长季的临界气温与气温增长率无关;水稻的最大生长率出现时间为水稻分蘖后期、孕穗期。为考虑异常气温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利用Matlab对水稻分蘖期低温和生殖生长期高温的水稻生长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稻后期高温对产量影响比前期受低温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11.
新书介绍     
《杂交水稻与气象》 由江苏省杂交稻气象问题研究协作组陶炳炎、汤志成等同志撰写。内容包括:气象条件与杂交水稻生产;杂交水稻栽培、制种与气象条件;杂交水稻农田小气候特征;江苏杂交水稻气候资源的分析和利用;杂交水稻气象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杂交水稻分蘖的产量性状及其合理利用的光温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发展,许多生物学领域都开展了如何根据杂交稻的生物学特点来掌握高产规律的研究。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恰当地利用杂交稻的分蘖优势,协调穗数和粒数的矛盾,建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尽管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作物的品种类型、土壤特性、栽培条件和气候因子等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对同一地区、同一杂交稻组  相似文献   

13.
朱伯伦  储昭庆 《贵州气象》1997,21(3):38-39,42
着重分析了水稻分蘖的消长规律,揭示了水分条件和温度条件对分蘖动态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南京(1956—1957年)和汉口(1958—1959年)的26个水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水稻日照、溫度农业气候指标作了初步研究。作者用水稻不同发育期的平均日照长度和平均溫度来測量其发育速度与日照长度(指可照时数)和溫度的关系;再用最小二乘法确定秈粳稻品种生物学下限溫度;并且根据26个水稻品种的感光强度分为5个类型。全生育期农业气候指标是: Ⅰ型:計算播种到黄熟期日平均温度大于生物学下限溫度的有效积溫. Ⅱ—Ⅴ型:計算播种到分蘖、抽穗到黄熟期日平均溫度大于生物学下限溫度的有效积溫;以分蘖期日照长度x代入經驗公式中,求出分蘖到抽穗期发育日数y(为全生育期日照、溫度农业气候指标)。Ⅱ—Ⅲ型和Ⅳ—Ⅴ型的經驗公式分別为:y=ae~(bx)和(y-a)~2=-c(x-b).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西部牂牁镇等25个乡镇2016—2021年水稻大田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同期温度资料,分析温度变化对贵州西部水稻各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西部水稻在大田从移栽到收获完毕需要145~178 d,积温超过3300 ℃·d即可满足全生育期需求;水稻在大田从移栽到开始收获平均需要125 d,比贵州东部偏长22 d,且积温超过2500 ℃·d即可满足生育期需求。水稻移栽返青期需要积温430 ℃·d以上,分蘖期需要积温450 ℃·d左右,拔节孕穗期需要积温490 ℃·d以上,抽穗开花期需要积温470 ℃·d以上,灌浆成熟期需要积温在330 ℃·d以上。在水稻分蘖期间,温度变幅较大、变化较快,容易造成水稻分蘖速度缓慢。在水稻抽穗开花期间,持续5 d日平均温度在23 ℃以下,将导致水稻抽穗开花期时间延长。在水稻灌浆成熟期间,如果持续4 d日平均温度在25 ℃以上,将造成水稻灌浆成熟期时间缩短。温度高、种植面积少,水稻在大田生育期所需要的时间就短;反之,所需要的时间就长。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水稻产量农艺性状与气候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随气候生态环境变化所呈现的规律,最后建立了水稻农艺性状气候生态综合模型,对引进良种及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77年我们对杂交水稻三系开花习性的气象条件,主要是与气温、湿度的关系进行了观测试验。观测时间是在我县杂交水稻大面积繁殖制种的花期,即7月20日至8月6日,在海拔840米一季中稻区,用平行观测方法进行的。现将有关结果整理如下。 一、花期动态 据观测,在同次分蘖的有效穗中,群体花期从始花至终花所经历的天数,由于品系不同,花期长短和盛花期出现的日期也不同(见表1)。  相似文献   

18.
控制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控制分蘖角度对群体温度、群体相对湿度、群体CO2浓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会产生一定影响。选用2006年水稻有关研究数据,分析水稻分蘖角度对群体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群体温度在07:00-19:00处理大于CK。分蘖高峰期到孕穗期CK白天群体相对湿度大于处理,齐穗期到灌浆期处理群体相对湿度大于CK。群体CO2浓度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均为处理大于CK,其他生育期差异不显著。光合有效辐射垂直分布是处理前期和后期上层截获的光能均小于CK,群体内消光系数小。控制分蘖角度形成了有较高温度、较低湿度、高CO2浓度和适宜光分布的群体,可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经验半理论诊断方法是在给定条件下,播栽期采用半理论方法确定,基本苗、施肥量等因素则根据栽培措施与水稻高产稳产的关系,结合农业生产科研部门的高产栽培经验和最新试验结果,将一些定性结论通过参数化作定量处理,再在四川水稻生态类型区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生产水平分区建立配套栽培技术的基本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地域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栽培试验的总结,应用农业气象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同一水稻品种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与水稻不同生育期中各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确定了影响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关键生育期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子,并分析了各气象因子的单独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