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丘陵及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一部分地貌学工作者以研究侵蚀发展的地貌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这样一个基本任务参加防止侵蚀问题的研究,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基本任务,必须以数量分析来说明侵蚀地貌的特征,和各种地貌条件对侵蚀发展的关系,只有如此,地貌研究的成果才能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和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2.
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丘陵及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我国一部分地貌学工作者以研究侵蚀发展的地貌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这样一个基本任务参加防止侵蚀问题的研究,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基本任务,必须以数量分析来说明侵蚀地貌的特征,和各种地貌条件对侵蚀发展的关系,只有如此,地貌研究的成果才能更好地为水土保持和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对黄河中游流域地貌形态特征的定量分析可以反映黄河中游流域地貌演化进程以及黄土高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该文以黄土高原区域30m分辨率的DEM为信息源,首先提取了黄河中游7条典型一级支流及其纵剖面,然后计算了6种量化指标分析其流域地貌形态以及流域地貌演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构建地貌特征综合评价指标反映黄土高原区域侵蚀地貌形态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发育至深切侵蚀期;窟野河发育至深切侵蚀和均衡调整之间的过渡期;汾河、洛河以及渭河发育至均衡调整期。流域地貌随河流侵蚀循环而相应演化,7条河流所在流域的地貌发育程度从北到南也基本呈现逐渐成熟的趋势。所计算的侵蚀地貌综合评价指标值显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以及延河流域共同构成黄土高原强烈土壤侵蚀区;汾河、洛河以及渭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4.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谷侵蚀-堆积过程初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陕西洛川北汉寨小流域为基础,建立末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沟谷侵蚀-堆积模式,并定量计算流域不同时期侵蚀模数或堆积速率,初步恢复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沟谷侵蚀-堆积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末次间冰期公来,黄土高原中部地区的自然侵蚀作用可能在逐渐加剧。侵蚀-堆积是黄土区沟谷发育的基本过程,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侵蚀期相当于湿润期,也就是降雨量大的时期;沉积黄土层的时期沟谷发育大大减缓甚至停止,并且在原来的谷底、谷坡上还可堆积黄土。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侵蚀量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黄河中游黄土的侵蚀形态类型区划分指标与原则,将黄河中游划分出4个Ⅰ级区20个亚区,约556个类型区图斑。利用黄河中游155个“闷葫芦”淤地坝沉积泥沙资料和相关侵蚀因子建立了侵蚀变权模型,用该模型计算了每个图斑的侵蚀量。同时还研究了侵蚀因子变化趋势,再利用侵蚀变数模型预测了下世纪中叶黄河中游的侵蚀量。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在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裂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湿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初期是古道形成期,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黄河下游河游泳以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训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少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的侵蚀环境与植被恢复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瞩目。在保证蓄水拦沙效益基础上,提高林、草保存率,使植被恢复得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是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流域、重点县水文监测资料,研究了气候、地表覆被、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以及流域产沙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定量分析了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自然与人文要素对流域侵蚀产沙的综合影响和因子的权重分析,并利用天然降雨植被生态需水适宜性系数和林、草恢复度的概念,重点探讨了黄河中游主要产沙区、尤其是多沙粗沙区退耕还林等土地利用方式宏观格局变化与植被恢复前景。研究表明,在植被生长主要依赖天然降雨的黄土高原,生物措施(植被类型)要与自然带相适应,应根据植被恢复度和植被生态需水适应性系数来进行宏观植被的恢复与实施。这是目前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下,进行水土保持,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减少垦殖率与保证老百姓的基本农田、造林种草与植被类型的自然适应性、以及控制泥沙作用中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合理布局等诸多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变化趋势。在分析气候期与侵蚀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堆积期与侵蚀期都发生在干旱期,未来全球气候变暖进入湿润期,黄土高原侵蚀产沙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9.
黄土分布于全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北方广大地区,尤以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和世界黄土分布与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青梅东部地区的黄土分布范围,西界乌鞘岭一青海湖或日月山,也即黄土高原的西界;另一认为是东经102°以东地区的乌鞘岭与龙羊峡为界.历来人们对青海黄土区尽管在分布范围上有不同的认为,但在归属问题上却是一致的,认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10  
赵景波  杜娟  黄春长 《中国沙漠》2002,22(3):257-261
黄土高原在沉积的同时也存在着侵蚀,主要是流水、重力等因素造成的。这种侵蚀会受到气候、构造运动以及人类活动控制。资料显示,黄土高原存在3种基本的侵蚀期,一是气候侵蚀期,二是构造侵蚀期,三是人为因素侵蚀期。此外还有气候与构造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和构造与人类共同作用产生的侵蚀期。温湿期风尘堆积少,降水量增多,流水动力增强,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期。构造抬升引起侵蚀基准面下降,进而导致黄土高原加快侵蚀,出现构造侵蚀期。人类活动破坏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土层结构,导致黄土高原侵蚀加剧,从而出现了人类因素引起的现代侵蚀加速期。在黄土发育的冷干期,由于植被稀疏,侵蚀量大于温湿期,但堆积量远大于侵蚀量。要改变现代侵蚀状况,就应当加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工作回顾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陈永宗 《地理研究》1987,6(1):76-85
1950年以来,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工作已建立了完整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侵蚀区划,查明了黄河泥沙及其中的粗泥沙来源。定量评价了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与侵蚀量的关系。黄河自古多沙,而近期更加强烈。指出了过去研究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黄土高原的侵蚀是一个地质过程.晚更新世以前高原已经过三个大的侵蚀堆积旋迥,主要沟谷系统和黄土地貌的塬梁峁格局已经形成.全新世以来黄土的堆积逐渐减缓,而侵蚀则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侵蚀加剧.根据侵蚀一堆积相关原理,利用黄河下游不同时期发育的冲积扇沉积模式,估算了全新世以来自然侵蚀速牵为7.9%,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加速侵蚀的速率逐渐递增,至今已达到25%.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很广,西到昆仑山下,东至黄海之滨,都有黄土分布,但以黄河中游的晋、陕、甘一带为主,是世界上黄土分布的典型地区,称为黄土高原。为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以便合理的改造自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黄土形成的气候条件、时代与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面积-高程分析及其侵蚀地貌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黄河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此.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tegral,HI)分析常被用于侵蚀地貌区的地貌发育阶段判定.通过探讨HI与DEM分辨率、分析窗口之间的尺度效应,分析了黄土高原HI空间格局和发育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侵蚀产沙和地貌发育关系.研究表明:利用不同分辨率DEM计算的HI具有很好的稳定性,HI对DEM分辨率不具有依赖性;然而,利用不同分辨率的分析窗口所计算的黄土高原原HI值,表现出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HI表现出按照乘幂函数关系下降的趋势.黄土高原HI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即汾渭谷地、宁夏内蒙沿黄冲积平原等地堑凹陷区是HI低值区,而黄土丘陵沟壑区是HI的高值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发育处于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9%、83.4%和8.7%,整体来看处于地貌发育壮年期;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强度和地貌发育过程关系密切,HI与输沙模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当前,黄土高原强烈的侵蚀产沙是其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的自然表现,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要根治黄河,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研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规律,有效地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我们于1962年开始,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龙、洛川槐柏两地进行了实验研究:1962年与1963  相似文献   

16.
黄土侵蚀沟是黄土高原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土高原侵蚀泥沙的主要来源。对侵蚀沟的稳定性进行监测与分析,对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及地貌学研究意义重大。该文探讨了黄土侵蚀沟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手段,并通过对黄土高原6个典型小流域的18条支毛沟进行的两期观测,对侵蚀沟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与分析手段进行了初步尝试。监测结果表明,尽管目前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良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较为完备,但在有利于侵蚀发生的条件下,仍会有侵蚀沟继续发育。根据对监测实验结果的分析,初步认为降水、植被与水保措施、地形因素是侵蚀沟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黄土侵蚀沟的变化机理是侵蚀沟稳定性研究的关键问题,提高侵蚀沟动态监测精度是稳定性研究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7.
黄土坡耕地水土流失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要根治黄河,发展农业生产,就必须研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规律,有效地制定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我们于1962年开始,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黄龙、洛川槐柏两地进行了实验研究:1962年与1963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模型探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国内外曾研究出不同类型的坡面侵蚀计算模型,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流域侵蚀计算模型,至今流域侵蚀量仍以输沙量替代。本文充分利用黄河中游不同区域具有大量淤地坝的条件,再通过侵蚀影响因素机理的分析、在侵蚀形态类型区的划分等基础上探讨侵蚀变权模型的建设。首先选择了155个“闷葫芦”淤地坝,采集每个坝的年均淤积量,以及相应流域的侵蚀影响因素:植被盖度、降雨量、沟谷密度、切割深度、地表组成物质、>15°的坡耕地面积比等资料,采用变权形式,建立侵蚀强度宏观估算模型。最后用年降水量与年输沙量的关系对模型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植被破坏对黄土高原加速侵蚀及土壤退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查轩  黄少燕 《山地学报》2001,19(2):109-114
如何评价黄土高原自然侵蚀与人为加速侵蚀作用,恢复与重建植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等是近年来治理黄河的热点问题。通过定位试验和野外调查,研究了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植被破坏对土壤理化特性以及土壤侵蚀过程演变的影响;分析了人为破坏植被耕垦后坡面土壤侵蚀特征与土壤退化过程。表明: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最敏感的因子;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加速侵蚀,是导致土壤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恢复和重建植被,应为黄土高原加速治理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130ka B.P.前后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气候侵蚀事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周杰  张信宝 《中国沙漠》1998,18(2):105-110
通过黄土高原塬区、梁峁区和断陷谷区典型沟谷的阶地堆积、侵蚀面及其与之相邻的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研究,并结合古气候特征分析,提出倒数第二次冰期冬季风向末次间冰期夏季风过渡期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气候侵蚀事件。沉积特征研究和古气候复原结果表明,此次侵蚀是一次以暴雨为主要动力的快速侵蚀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