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這四顆小行星(1)是紫金5號(P.O.5),共有七次的觀測。但是在1957年12月份裹所觀测的兩次,從軌道計算結果,證明這最後兩次的,是屬於另一顆小行星的。(2)是在觀测久已失蹤的小行星(1125)China時拍攝到的。觀測的弧長有七十天。很有可能它就是失蹤的中華號。但還有待攝動計算,把前後相距三十年的觀测,聯系起來才能够作最後的肯定。(3)是紫金6號(P.O.6)。經國際小行星中心暫定號數為1957 VA。觀测弧長約六十天。從短弧初軌算得的星曆表,曾發表在國際天文協會天文電報组的快報No.  相似文献   

2.
授時包括测時、守時和播時三个主要方面。在時號的发播中包含了预報主钟改正量的差误,工作钟的調節誤差和電路遲滯变化等三种誤差。如果使用石英钟及有關设备,这就可基本解决。各台站在其天文观测基础上订定的時號改正數也包含有偶然差和系统差,比較全面解決的只有蘇聯和国際時間局这两个标准系统。徐家匯觀象台授時工作歷史很久,作了一些工作,但抗戰以來,郎停滯不前,直到人民政府接办,才逐步在原有基礎上開展了改進。幾年来主要是改裝了一具工作钟,裝置光電设备以发播科学式時號,對時号精确度解决了秒距誤差和五分间誤差。工作钟的调节誤差被其本身品質所限,仍未解决,只是在加強值班工作之后,有了一定限度的提高,目前約為±0~s.005,在预报主钟改正量時,也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約為±0~s.007。所以時号的精确度在±0~s.01左右。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满足要求,有待於新設備的增添使用。在時号改正數方面,所存在的相當大的系统差,可採用蘇聯或国際時間局系統的改正數來避免。  相似文献   

3.
在這個工作的第一段里,我求得對於任何厚度的球層大氣在表面上昏暗的定律,表为吸收與發射兩種係數的函數。這個公式比通常所用的多項式更要普遍一些,應用到太陽的情形,改進了日輪中心附近昏暗的計算法。第二段因討論到球面的曲率和輻射在這球層內的折射,對於星輪邊綠的影響,听引出的修改,我們討論了一般的情形和對於太陽辐射的特殊情形。這個修改數,即使在太陽的情形,也是不可忽略的,雖然折射的効應,因缺乏實驗的數據,尚难算出,可是球層的曲率的効應(純粹是一個幾何學上的问题),是可以算出的,縱然有時须得使用一些外插。我研究了這個効應對於表面層的溫度和在這些層裹的“能源函數”(fonction-source)的变化所生的影響。最後在第三段里,我舉出在里昂天文台使用的色度學的方法,對於太陽求出的色温度的結果,更用一種光譜法,證明赤道帶和極區有一種色温度的差異的存在,這差異是在第一方法里已經表示明白了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對着當前的發展,綜述了照相方法在恆星光度学中的地位.接着用兩個簡單的假设,即星体幅射的黑體近似和累積亮度範圍中的直线近似,把恆星光度学中的基本定義(如有效波長、等光波長和色指数等)和主要问题(如空間红化,亮度效应等)表以公式.在进行的時候,我们详细地讨论了這兩个假设的依據. 我們提出了在兩色光度学中物端光栅所能接觸到的问题,着重地敘述了空间吸收和光度型的辨認,並且把应用这种方法的先決條件,它的優點和它所受到的限制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5.
由各台站以天頂儀、攝影天頂筒、稜鏡等高儀或其他儀器觀測所得的緯度值可組成各該台站緯度變化的平滑曲綫。應用個别台站的緯度變化值或組合一定台站的數據,就可以計算極點的坐標。國際緯度組織(ILS)早自1899年就組合了北半球39°8′同一緯度綫上幾個台站、使用同樣的觀测儀器、觀測星表和程序所得的緯度变化來計算極點坐標,以後還絡續組織了一些南緯的台站進行觀测。1955年在都伯林舉行的第9屆國際天文協會大會上更决議由國際緯度組織及時供給國際時間局(BIH)以資料來計算參加國際時  相似文献   

6.
一、本工作的目的这顆小行星是哥茲(Gotz)于1905年在克尼斯杜耳(Konigstuhl)天文台发現的.历来沒有人研究过它的摄动。本工作的第一个目的是要利用小行星群普遍摄动的韓申-波林(Hansen-Bohlin)的原理,来研究它的摄动和軌道。这个行星的平均周日运动是n=969″598,因此甚接近赫期吉亚(Hestia)和伏洛拉(Flora)两羣的边界(赫斯吉亚羣的范围是:825″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近年来,实测和理论工作都转向了探索大质量的黑洞(10~M⊙~10~9M⊙),众所周知的NGC6624和M87的观测表明,在它们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质量的黑洞,为了定量地解释这些观测事实,必须首先求出它们核心附近星的密度分布Peebles和J.N.Bahcall等人从牛顿力学出发,并假定分布函数为f=CE~2的情况下分别得出了n(r)~(r/r_a)~(-9/4)(对应α=3/4)和n(r)~(r/y_a)~(-7/4)(对应α=1/4),他们的工作有两点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人造卫星一阶摄动理论中的两类平均根数迭代法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采用平均根数-2(吻切根数减去一阶短周期项)比采用平均根数-1(吻切根数减去全部一阶周期项)至少有以下四个优点:(1)定义简单明确,在一阶理论中,平均根数-2仅与地球形状的 J_2部分有关;(2)可以克服平均根数-1这一方法本身所引起的临界倾角(i=63°26′或116°34′)的实际计算困难;(3)适用于任何无奇点变量的根数系统,可以消除小偏心率(e=0附近)和sin i=0附近的实际计算困难。(4)适用于同时考虑全部摄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俞志尧 《天文学报》2002,43(4):347-352
利用66个OH megamaser的光度和它们的宿主星系的红外光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log L(OH)=1.71log L(IR)-17.67,即L(OH)α[L(IR)]1。71.这个结果介于Baan所得到的L(OH)α[L(IR)]2和Kandalian所得到的L(OH)α[L(IR)]1.38的结果之间.由于统计时所取的样本数最多,因此结果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进一步,可把这66个OH megamaser分为两类;第一类为L(OH)<102L(?)的小光度OH megamaser,小光度OH megamaser包含了14个OH megamaser;第二类为L(OH)≥102L的大光度OH megamaser,大光度OH megamaser包含了52个OHmegamaser.研究结果表明,小光度OH megamaser的光度和它们的宿主星系的红外光度之间相关关系为L(OH)α[L(IR)]1.43,与Kandalia所得到的结果相接近.大光度OH megamaser的光度和它们的宿主星系的红外光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为L(OH)α[L(IR)]2,与Baan所得到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黎健  周礼勇  孙义燧 《天文学报》2008,49(2):179-191
太阳星云气体的耗散可以引起长期共振迁移(secular resonance sweeping,SRS),当长期共振的位置扫过经典Kuiper带小天体(Kuiper Belt objects,KBOs),就会激发其轨道倾角.详细研究了在太阳系紧致构形中(指四个大行星轨道彼此相距较小的状态)SRS对经典KBOs轨道倾角的激发过程,发现KBOs轨道倾角受激发的程度敏感地依赖于星云气体中面与太阳系不变平面1的夹角δ:当星云气体中面与不变平面重合,即δ=0时,经典KBOs倾角受到的激发很小;而当星云气体中面与黄道面重合,即δ≈1.6°时,在合理的初始条件下,经典KBOs的倾角最高可以被激发到30°以上.另外,通过模拟木星具有较大轨道倾角的情形以及SRS和大行星轨道迁移同时发生的情形,发现对于经典KBOs倾角的受激发程度而言,它们两者的影响都远弱于δ.  相似文献   

11.
朱留斌  杨戟  王敏 《天文学报》2007,48(2):153-164
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德令哈观测站13.7米望远镜在IRAS 02232 6138方向进行了13CO,C18O,HCO 和N2H 的观测.随着探针分子的激发密度从13CO到N2H 逐渐增加, IRAS02232 6138云核的尺度从13CO的2.40 pc减小到N2H 的0.54pc,云核的维里质量从13CO的2.2×103M⊙减小到N2H 的5.1×102M⊙.研究发现,该方向区域内存在双极分子外流.对云核的空间密度结构用幂函数n(r)αr-α的形式进行拟合分析,得到α=2.3-1.2;随着探测密度的增加,该指数逐渐变平.分析得到, 13CO/C18O分子丰度比值为12.4±6.9,与暗云的11.8±5.9及大质量核的9.0-15.6值一致;N2H 丰度是3.5±2.5×10-10,与暗云核的1.0-5.0×10-10和大质量核的1.2-12.8×10-10值一致;HCO 丰度为0.9±0.5×10-9,接近大质量核的1.6-2.4×10-9值,没有发现HCO 丰度增长.结合IRAS数据,得到云核的光度质量比范围为37-163(L/M)⊙,由IRAS光度估计, IRAS 02232 6138方向云核内嵌埋的大约是一颗主序O7.5星.  相似文献   

12.
刘当波  陈磊  尤峻汉 《天文学报》2007,48(3):269-279
当具有各向同性速度分布的相对论电子穿过稠密气体区,或者轰击稠密气体区的表面时,切仑科夫效应将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原子或离子发射线,称做切仑科夫线状发射.这一预言在光学波段已由实验室的实验所证实.把线状发射理论推广到X射线波段,给出计算切仑科夫铁Kα和Kβ发射线的强度比和本征红移比的基本公式,列出了不同价次铁线的强度比和本征红移比.这一计算结果在活动星系核中有可能找到潜在的应用.最近观测发现源NGC3783,除存在着6.4 keV的铁Kα发射线,还存在着很强的7.0 keV的铁Kβ发射线,且两者等值宽度之比为EW_(Kα)/EW_(Kβ)≈3.43,这很难用传统的"光电吸收-莹光机制"来解释.切仑科夫线状发射机制可为解决这一困惑提供一条新途径.此外,期待切仑科夫铁Kα和Kβ线的本征红移比也会在以后的观测中能得到检验.假如切仑科夫线状辐射的设想得到观测的进一步支持,则对中央大质量黑洞周围物理环境的传统认识将有大的修改-活动更加剧烈,而且更加高能,其中气体也更加稠密.  相似文献   

13.
经典的恒星核合成理论(B~2FH理论)有8个过程:H-、He-燃烧,α-、e-、s-、r-、p-和x-过程。 本文认为还有一种极为重要的恒星核合成过程,原因是: (1)r-过程需要的中子数密度n_n~10~(24)—10~(28)(个/cm~3),至今尚未解决; (2)元素稀土峰A~155—165)的增强主要来自超重元素,n_n~10~(28)—10~(30)(个/cm~3); (3)宇宙线实验发现同位素丰度有较大反常,富中子同位素较多,如:Ne~(22)、Mg~(26) Si~(30)、Fe~(60)、……; (4)宇宙线中z<83的元素丰度比太阳系元素丰度高一个数量级; (5)宇宙线元素丰度CR比太阳系元素丰度S,作(CR/S)—A的关系在A~l-100呈直线变化,A=1时CR/S≈0.1,而A=100时(CR/S)≈10;A>100增长停止,但有波动,(CR/S)~5—10。 本文将作者曾提出过的元素起源的第三种途径,使理论具体化,提出了一个框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敘述三十年來关于河外星系光度方面做過的主要的工作:短焦距照相法,移盒法(Schraffier-Kassette),光電法与谱線轮廓光度法。跟着再提出我们所用的法布里(Ch.Fabry)的圓形目鏡法,和用这个方法测定的175个河外星系的总星等,并由此對於室女座星系圈內,由9.2至13.2星等的40个星系,建立了一个光度序(Séquence photomérique)。使用開孔逐漸增大的光(?)所作的测量,可以綜合周界区的光度,以求星系的总星等。由法布里方法的测量和由别的方法测得的結果比较,表现以下几个事实: a)短焦距照相法(Harvard,Lund)所得的结果,既不精確,又混有系统差在内。 b)焦外照相法也有系统差。 c)光电测量的结果和由轮廓光度導出的星等同我們的测量非常相合。对于64个可以分解的星系,绝對星等M很好发为高斯曲線所代表,其最大频率值在M=-15,由此结果,我們须將河外星系的平均亮度加倍,因此平均质量亦須加倍,于是空间的密度ρ有显著的增加。使用法布里的方法以研究数以千萬計的河外星系,過於缓慢,我們曾经研究過把它们和室女座內星系的光度序比较,是不是可以快速地得着它們的星等。结果证明由这方法所得的结果是正确的,精确度可以滿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平均差的数量级約為±0.2星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了小视场照象象场畸变小的长处,解出可应用于小视场的天球球面坐标与底片理想坐标的简化关系式ξ=(α-A)·cosδ,η=δ-D。研究了小视场底片上天体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并讨论了怎样将众多小视场图象联结成包含有标准星、特测星的大视场天区的可能性,从数学上“微分”的概念出发,给出一种近似定位方法的理论计算证明。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新兴的光电器件(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可以充分发挥其量子效率高的长处,又解决了应用于照象天体测量的视场过小的缺点,能仅仅使用这类装置快速、准确地测定待测天体的位置。尤其对暗天体的定位可以显出这一方法的长处。  相似文献   

16.
小行星热物理是近年来小行星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红外观测技术的进步,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小行星发出的热辐射取决于小行星的尺寸、形状、反照率、热惯量(Gamma)、粗糙度等热物理参数. 研究小行星热物理特性的科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比如能够帮助我们计算小行星的Yarkovsky效应和YORP (Yarkovsky-O’Keefe-Radzievskii-Paddackor)效应, 还能对小行星表面的表壤颗粒尺寸进行估算, 从而能更好地对小行星表面的物质成分特征进行研究. 另一方面, 研究小行星族群的热物理特性, 可进一步为研究小行星、小行星带乃至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本文借助先进热物理模型(Advanced Thermophysical Model, ATPM), 结合相应的中红外观测资料计算了Vesta族群、Nysa-Polana族群、Pallas族群、Themis族群、 近地小行星(341843) 2008 EV5、 近地小行星(3200) Phaethon的热物理参数, 揭示了不同种类、不同族群的小行星之间热物理参数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以及相同族群中的小行星热物理参数的相似性, 并且基于这些差异和相似性对近地小行星和族群之间的联系及其轨道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Vesta族群是由小行星(4) Vesta经历碰撞后产生的碎片形成的. 本文研究了该族群中的10颗小行星, 得到这10颗Vesta族群小行星的平均热惯量为42 $\rm Jm^{-2}\cdot s^{-1/2}\cdot K^{-1}$, 平均几何反照率大小0.328, 并发现与之对应的表面粗糙度普遍较低. 此外, 对已有的主带区域小行星几何反照率进行统计后, 发现Vesta族群小行星的几何反照率普遍偏大, 基于这些热物理参数, 我们进一步估算了这10颗小行星的表壤粒径尺寸范围在0.006--1.673 mm之间. Themis族群也是小行星带中重要的族群之一, 该族群小行星物质成分比较原始, 且成员中大部分可能都有水冰的存在, 对其成员小行星的热物理特性研究可为我们提供该族群母体小行星的内部信息. 我们借助WISE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红外观测和ATPM对该族群中3颗体积较大的小行星(62) Erato、(171) Ophelia和(222) Lucia的热物理参数进行了计算, 发现3者之间的热参数大小非常接近, 从热物理的角度证明了这3颗小行星有可能是来自于同一个母体.
小行星(341843) 2008 EV5是一颗Aten型近地小行星(NEA), 光谱类型为C型, 具有潜在撞击地球的危险, 该小行星曾是欧洲空间局(ESA)的小行星探测任务Marco-Polo-R的基准探测目标, 我们借助ATPM和WISE红外观测得到2008 EV5的热惯量$\Gamma = 110_{-10}^{+30}$ $\rm Jm^{-2}\cdot s^{-1/2}\cdot K^{-1}$, 几何反照率$p_v= 0.095_{-0.003}^{+0.016}$, 有效直径$D_eff= 431_{-33}^{+6} \rm m$. 由于其热惯量相对大多数近地小行星较小, 我们推测其可能来自主带区域, 并对其1000条克隆轨道进行了逆向积分1 Myr, 发现其来自主带区域的概率为6.1%, 同时估算了表壤粒径尺寸为0.58--1.3 mm. 研究表明, 2008 EV5有可能来自于Nysa-Polana族群, 我们对这个族群中的小行星(135) Hertha的热参数进行了计算, 得到该小行星的$\Gamma = 30_{-21}^{+35}$ $\rm Jm^{-2}\cdot s^{-1/2}\cdot K^{-1}$, $p_v=0.135_{-0.034}^{+0.018}$, $D_eff=82.863_{-5.027}^{+12.937} \rm km$. 小行星(3200) Phaethon是日本航空航天局探测器(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 DESTINY+ (Demonstration and Experiment of Space Technology for INterplanetary voYage Phaethon fLyby dUSt science)的探测目标, 其特殊的轨道形状(大偏心率、小近日点距离)导致在一个轨道周期内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 使之具有特殊的物理特性. 此外, 该小行星也是双子座流星雨的起源. 研究表明Phaethon起源于主带区域中的Pallas族群, 该族群是小行星带中B-type小行星的重要来源, 其成员数目不多, 但目前大部分的具有活动性的小行星均与Pallas族群相关. 本文中, 我们借助ATPM和WISE的红外观测得到Phaethon和Pallas族群小行星Zerlina的热惯量分别为: $\Gamma_Phaethon= 550_{-290}^{+920}$ $\rm Jm^{-2}\cdot s^{-1/2}\cdot K^{-1}$, $\Gamma_Zerlina=0_{-0}^{+34}$ $\rm Jm^{-2}\cdot s^{-1/2}\cdot K^{-1}$, 几何反照率分别为: $p_{v, Zerlina}=0.1435_{-0.0325}^{+0.0420}$, $p_{v, Phaethon}=0.1253_{-0.0020}^{+0.0034}$, 热参数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Phaethon较强的活动性, 当Phaethon的轨道演化至当前位置时, 其较高的近日点温度会使表面的物质发生变化, 同时观测也表明Phaethon有质量流失现象, 使得Phaethon与Pallas族群其他小行星相比, 其表面特性发生改变, 从而热物理参数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